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早期干预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预防复发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0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脑出血好发年龄50~70岁,死亡68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7.78%,冬春季高发。结论:脑出血主要是因高血压病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少部分由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分析
预防脑出血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干预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防治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每年60~80/10万,在我国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30%~40%,近年来脑出血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并且有年轻化趋势。对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临床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2010年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0例,男98例,女82例,男女之比1.2∶ 1。发病年龄50~70岁组最多,死亡68例(37.8%)。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均经头颅CT证实,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制定的诊断要点[2]。发病季节以冬春季高发,尤以气温骤变时发病居多。约2/3有头痛、头晕或高血压病史。部分患者有脑血管意外或糖尿病史。发病时发病前一段时间有80%患者血压很高。这种高血压多为原发性。而少数患者是由于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造成,年龄较轻(30~40岁)。
方法:对起病方式、症状体征、发病部位、预后等进行分析。
结 果
起病方式:①发病时状态:急性起病,在情绪激动、活动用力时发病164例(91.11%);睡眠中和安静时发病16例(8.89%)。②往往表现为突然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眼底出血或视乳头水肿等典型的颅内压增高表现。有消化道出血表现,呕吐物为咖啡样。病情可迅速进展,数小时后从烦躁进入嗜睡,甚至昏迷,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有脑膜刺激征表现。颅脑CT扫描检查:基底节出血111例(61.67%);脑叶出血20例(11.11%);脑干出血21例(11.67%);小脑出血18例(10.00%);脑室出血11例(6.11%)。
主要症状和体征:①基底节出血:外侧型若为大量出血,患者突然昏迷伴出血对侧偏瘫,可出现典型三偏综合征。内侧型一般病情较为严重。中到大量时出现昏迷和对侧肢体的偏瘫。②额叶出血:表现为轻微精神症状少数患者有摸索及强握现象主侧半球受累时有运动性失语。③顶叶出血:可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严重时有对侧轻偏瘫。④颞叶出血:有感觉性失语和精神症状如兴奋、记忆力下降等。⑤枕叶出血:有后枕部头痛,有视力模糊、同向偏盲或象限盲。⑥脑桥出血:小量出血意识可部分保留,有交叉性偏瘫或双侧瘫,颅神经麻痹,小瞳孔,出血量大,则出现深昏迷、去脑强直、双瞳针尖样和光反应消失、四肢瘫、中枢性高热,常在数天后死亡。⑦小脑出血:大量出血时突然头痛后即神志不清,有呕吐。在小脑出血局灶损害体征出现前即可死亡。小量出血时有眩晕和头晕,恶心呕吐十分明显,站立和行走困难,喜欢卧床和嗜睡。
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内科治疗包括一般处理、降低颅内压、调整血压、止血、防治并发症和亚低温疗法等。
预后:180例患者中,好转112例(62.22%);出现肢体瘫痪106例(58.89%);死亡68例(37.78%)。
讨 论
脑出血主要是因高血压病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少部分由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脑出血的发病主要是在原有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3]。脑出血患者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发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本组病例显示,大部分患者发病时的血压相当高,尽管有少数患者发病时140~160/90mmHg,但其平时血压很高,并有长期高血压史。由于脑动脉的肌层细胞少,外弹性层不明显,在高血压的长期作用下,再加上小动脉节段性的透明样变和微动脉瘤等变化,造成基底节区、深部白质、小脑、丘脑、脑桥的小动脉和深穿支动脉,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出血。所以,防治高血压加强防病知识的普及和宣教,是避免脑出血最有效的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个非常凶险的疾病。经治疗脑出血存活的患者中,有97%出现肢体瘫痪,只有不到3%的患者只有轻度障碍。脑出血的死亡率接近40%。其主要死亡原因,出血量大,进入脑室、颞叶疝或压迫脑干,小脑出血时有枕大孔疝。另外,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应高度重视,否则就会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需加强抗感染措施,且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护理工作对预防感染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进行早期气管切开,及时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充分颅内压降低和早期血肿切除术开展、必要的营养物的给予,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高血压在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中占极重要的位置,预防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干预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积极开展防治高血压,对于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预防复发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7.
2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37.
3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2.
下一篇:PBL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