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运脾化湿汤治疗婴幼儿迁\慢性腹泻64例疗效观察
婴幼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简称迁、慢性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小儿肠功能紊乱而腹泻不止,临床治疗难奏效的消化系疾病。笔者在临证中观察到,引起该病的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水谷湿浊、停滞不化、合污而下泄,2008年2月~2011年8月运用自拟运脾化湿汤对64例患儿进疗治疗,取效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126例,男72例,女55例;年龄2个月~3岁;2~6个月38例(30.2%),7~12个月61例(48.1%),1~2岁22例(17.5%),2~3岁5例(4.0%);其中迁延性腹泻112例(88.9%),慢性腹泻14例(11.1%);全部病例腹泻时间均>14天,最长达3个月,平均腹泻22.5天;腹泻次数5~7次/日59例(46.8%),8~10次47例(37.3%),>10次20例(15.9%);并发脱水79例(62.7%),营养不良34例(27.0%),贫血28例(22.2%),佝偻病38例(30.2%)。大便常规化验均见脂肪球(++~+++),44例粪检白细胞0~2个/HP,29例粪便(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体(+),粪便细菌培养9例(+),分别为变形杆菌1例,枸橼酸杆菌2例,致病性大肠杆菌2例,空肠弯曲菌1例,克雷伯杆菌1例。126例中明确应用过抗生素治疗103例(81.7%),其中应用过>3种抗生素13例(10.3%),2种抗生素43例(34.1%),1种抗生素47例(37.3%)。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断标准为[1]:发病年龄较小,<3个月多见;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黏脓便、脓血便;每天排便次数>3次;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2个月为慢性腹泻;合并营养不良与生长发育障碍,经一般治疗无效,预后严重。
排除标准:①胃肠道解剖异常:巨结肠、小肠狭窄、小肠淋巴管扩张症;②内分泌疾病:神经节肿瘤、甲状腺毒症、多发性十二指肠或空肠溃疡、艾狄森氏病综合征;③过敏性胃肠病:牛奶、大豆过敏;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肠炎,外科急腹症。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10mg,2次/日口服;蒙脱石散,<1岁1g/次,1~2岁1.5g/次,>2岁3g/次,3次/日口服;葡萄糖酸锌片10mg/(kg·日),分3次口服。蒙脱石散与以上二药间隔2小时服用。治疗组使用自拟运脾化湿汤,处方:太子参、苍术、茯苓、炒山药、薏苡仁各10g,神曲、陈皮各6g,砂仁、黄连、炙甘草、(麸炒)樗根皮、孩儿茶各3g;积滞重腹胀腹痛、舌苔厚腻加鸡内金、槟榔、木香各4.5g;呕吐加藿香、苏叶各3g;阴伤重口渴烦躁、涕泪俱无者加乌梅、葛根各10g;脾阳损伤、便溏肢冷者加干姜、肉豆蔻、(麸炒)樗根皮、孩儿茶各3g。以上诸药用量可根据年龄酌定,日1剂,每剂水煎2次,去滓,浓缩至150~200ml,30~50ml/次服用,每4小时服用1次。两组病例,重症脱水根据血气生化分析及检验结果,确定每天补液量、种类、速度,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脱水状态;合并症较重者则予病因治疗;一般不用抗生素。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腹泻次数,粪便性状及实验检查等变化情况。
临床疗效标准:综合相关文献自拟疗效标准[2]。①显效:治疗7~10天内腹泻停止,大便次数1~2次/日,粪便成形,大便常规化验脂肪球、白细胞消失;②有效:治疗>10天腹泻次数减少至3~4次/日,大便变稠,腹痛消失,精神好转,食纳增进,大便常规化验脂球减少至(+),白细胞消;③无效:治疗>10天,大便次数、性状及粪便化验较治疗前均无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31%,对照组6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对,见表1。
例:患者,男,10个月。2010年4月12日初诊。其母述20天前感冒受凉加之喂养不当出现腹泻,泻物为黄色水样奶花便,内带有未消化食渣,5~7次/日,无脓血,伴有发热,体温37.8℃,病后在当地医院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三氮唑核苷、喜炎平等治疗1周,发热退,但腹泻不止,随后服用参苓白术散、小儿肠胃康颗粒、整肠生、蒙脱石散等药物治疗半月仍未奏效,故来院就诊。证见面色苍白,神情倦怠,形体消瘦,脂肪菲薄,皮肤松弛,眶陷露睛,口干唇燥,食入即泻,泻如水样便带有食物残渣,无恶嗅,日数十行,小便清量少,舌淡苔白厚,指纹沉滞。大便常规化验脂肪球(++),白细胞0~2个/HP,粪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粪便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体(+)。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腹泻合并中度脱水,营养不良,中医辨证:脾虚湿困,阴阳俱伤;西医补液支持,中医予运脾化湿,护阴救阳法。处方:太子参、苍术、茯苓、炒山药、薏苡仁各10g,神曲、陈皮各6g,砂仁、黄连、炮干姜、肉豆蔻(煨)炙甘草、(麸炒)樗根皮、孩儿茶各3g。3剂,1剂/日,水煎2次,浓缩至150ml,50ml/次服用,每4小时服用1次。4月15日再诊,家长述服药1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3~5次/日,便质变稠,小便量多,精神好转,能进乳汁。2剂后大便成形,日行1~2次,但仍进乳量少。舌淡,苔薄腻。继前方减干姜、肉豆蔻,加鸡内金6g以消食化积,再服3剂,乳食、二便正常。但形体羸弱,继以六君子汤加减调理半个月,诸症消失而告愈。
讨论
婴幼儿迁、慢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由急性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肠炎演变而成,治疗上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喂养不当也是造成病情迁延的主要因素[3]。近年来随着儿童医疗保健事业的大力发展,以及微生态制剂的推广应用,使该病的治愈率大为提高,但临床上仍有部分患儿病情迁延,难以速愈。本组观察病例,无明显需要抗生素的指征,运用中医药治疗,收效良好。本病属中医学的泄泻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责之于脾胃,脾乃后天之本,得运则健,胃为水谷之海,得降则和,若脾失健运,胃气不和,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中所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以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在小儿则“脾常不足”,胃气薄弱,常因脾弱运艰以致乳食内停、湿浊不化而泄泻不止,临床上或因乳食内积、湿困脾土,或久泻伤阴、殃及脾阳,但终致脾之阴阳俱伤,脾气亏虚,胃气受损,纳运无权,升降失调,食湿内停,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而洞泄不已,施常法治之实难凑效。本文采用运脾化湿法为主,佐以辛温芳宣及苦寒清降之品消中寓补,燥中寓濡,温中寓清,升中寓降,调之平和,则每有效验。方用太子参,取其甘淡平和,益气护阴,遣苍术,味微苦而气芳香,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与太子参相伍,一润一燥,一补一泻,正合脾运之所喜为主药;辅以薏苡仁、山药、茯苓、神曲、陈皮运脾消积化湿;佐以小剂量砂仁、黄连避其辛温助阳,苦寒败胃之弊,用其温通苦降,芳宣燥湿之利,且二药配伍其性相牵,具有和胃止呕,醒脾厚肠的功效,并以樗根皮、孩儿茶涩肠止泻;使用甘草缓中,调和诸药。全方补泻并用,辛苦芳宣,升降结合,旨在运脾,使脾运则健,脾胃生生之气渐复,而久泻自愈。此乃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运脾即健脾之要义也。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0-38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3 陈梁,郝建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儿科病的良方妙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52-188.
上一篇:婴儿微笑能激活妈妈大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