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未病,治未病”是强身壮体、延年益寿的根本出路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多,影响了生活的质量。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病痛,让大家健康快乐地生活呢?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我国脏象望诊专家杜仲成教授。
国人困惑
2006年中国进医院的患者为28亿人次,2013年超过60亿人次,加上无法统计的人数,保守估计也在100亿人次以上。
2015年1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每年有超过300万人过早死亡。另有报道,中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
为此,国人十分困惑: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越来越发达,设备和药物也越来越精细,但进医院的患者反而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
——环境和食品监管越来越严格,保健养生馆店密布,为啥仍不能改变国人的身体素质?无数精英早逝,代谢综合征(指糖耐量减低、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大为增加的状态)等越来越多,“三高”型老年族不断增加。很多人的身体素质正在滑向“假健壮”的深渊,胖乎乎,大肚腩,躺下胸闷,走路气喘,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便秘,遇到危险跑不动,稍一劳累就疲乏,一副“新东亚病夫”的样子。
症结溯源
对于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杜教授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1.医学只承认病后,没考虑病前——未病
从宏观上讲,当前,医学的管理分不同的系统,临床和预防医学是卫生行政部门管,保健养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管。
但“治病”,都是针对“病中”,没考虑“治未病”。临床医学是在纯医学观点支配下“治病”的。西医临床医生“治病”,只承认已经发生的、可以经过生化、影像等理化检查确诊的病,不承认生化指标未超标,影像看不见的“未病”;中医临床医生“治病”,要有证可辨才承认是病,患者不陈述病情、也无明显的体征、无证可辨时,不承认是“病”。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传染病。在无证可辨时,中医指导的是“养生”,而不是预防性的“治未病”。
2.过度依赖自我感觉
从微观来看,长期以来,患者和医生都把“自我感觉”作为有无疾病的第一依据,认为没有自觉症状就是健康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很多误诊和漏诊。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忠告导致早死,就是典型的历史案例。
人体神经有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两大系统。周围神经又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之分,植物神经属周围神经,支配人体内脏平滑肌及各种腺体,不受意识的直接控制,所控制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人的自我感觉不灵敏,如结石未形成团块时、肿瘤处在细胞质变时、血管逐渐出现弹性减弱时。
很多内部疾病在早期没有自我感觉,因而,把自我感觉当作有无疾病的主要依据是错误的。究其原因,医学和保健领域并没有跳出医生治病针对“病后”的框架。
“治未病”就是固本培元
杜教授指出,临床医学是治病救人的主流,病后进医院是人间正道,不过要知道,任何慢性病都有一个由“信息紊乱→功能失调→组织损伤”的渐变过程,进医院几乎都是“功能严重失调或组织损伤”的患者,在没有组织损伤的“信息紊乱→功能失调”阶段是阻截疾病的最佳时期。而此时,由于生化、影像学变化不明显,西医不知道;由于无证可辨,中医也不知道,致使进医院的患者越来越多。
保健就是“治未病(亚健康干预)”,针对的是“早期疾病(未病)”,是在病前采取的综合性防治、阻截措施,以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保健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无目标地胡乱保健、胡乱用保健品,就会引起很多药源性损伤。
养生不是治病,是可以养护并强化生命的方法(如练功)、物质(如酸奶)和环境(如海边),养生不注重具体的病,而是重视从根本上固本培元,进行整体调节,使人体适应自然环境,才能增强抵抗能力、延缓衰老。养生没有严格的针对性,适用于所有的生命体。
“治未病”先得“知未病”
经过生与死、愉快与痛苦的博弈,人们从医学、保健、养生三者的对比中选中了“保健”为核心的健康方式。因为“保健”就是“治未病(亚健康干预)”,是针对“早期疾病(未病)”,是减少临床疾病的关键。
但保健(治未病)的核心是要知道有什么隐患潜伏(未病),也就是说要“治未病”就必须先“知未病”,才能有的放矢。不知“未病”在哪里,或者根本不懂什么是“未病”,不仅会失去阻截疾病的机会,而且无目标地胡乱保健、胡乱用保健品,还会引起很多药源性损伤。好比一片茂密的竹林,保健(治未病)的目标是除掉埋藏在土里的笋子,如果不知道哪片土里有笋,乱挖一通,要么挖不到笋,要么就连老竹也挖死了。
当前,无论是医学界还是保健养生领域,都在苦苦求索能够“知未病、弄明白”的好方法。杜教授也进行了艰苦求索。
祖国医学中有一种“脏象学说”,把隐藏在身体里面看不见的组织称“脏”,把显露在外面看得见的体征称“象”,并认为,每个内脏在体外都有自己的对应区域,也有自己外在的表象。内部脏腑发生病变叫做“脏变”,外部体征出现异常时叫做“象变”,通过观察外面的“象变”去判断内部“脏变”的方法叫做“司外揣内”的“脏象诊断法”。
杜仲成教授率领科技人员,经过40多年的研究,证明当内部组织器官或功能系统有病变时,无论有无自我感觉,也无论生化、影像有无改变,在体外确实有颜色、温度、形态上的变异,证明了“脏象”的客观存在,也证明了“脏象诊断法”是排除主观感觉误导、早期发现疾病(知未病)的诊断方法。杜仲成教授经过8年时间的收集整理,将“脏象诊断”编辑成一套大型的“脏象诊断软件”,为治未病提供了宝贵科学成果,成为我国全息脏象医学学科带头人。
杜仲成教授现年70岁,中西医结合专家,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培训教学,研究望诊40多年,具有丰富的望诊及临床经验。长期从事医学软件研发,创立了全息脏象医学学科,提出了“六门护肺”解决呼吸系疾病的倡议,曾任北京人体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传统医学研究所所长。
下一篇:嗓音病的外科治疗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