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课程观视域下的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从全人教育的课程观的角度分析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讨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审计学专业课程在新生教育、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创新实践训练以及大四顶峰课程的指导思想及设置要求,对审计学专业课程如何进一步优化设置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全人教育;课程设置;审计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087-04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品格和学养并蓄,知识与能力并重,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学基本理论理论与技能的审计专门人才。在全人教育课程观的视域中,这个培养目标中有两个关键词组:一个是品格和学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另一个是审计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这两个关键词组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得以推行的媒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一环。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设置是关键因素之一。
一、全人教育课程观语境中的审计专业课程设置
全人教育观作为回应现代教育“非人化”倾向的一种思潮,从教学哲学角度阐释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观和整全知识的“全人”。教育家克拉克·科尔指出,全人教育的过程是学校或院、系、专业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最有价值的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方案的过程。全人教育课程的基点是“关系”(relationship),这也是全人教育所主张的核心观念:课程应在界限分明的各学科之间建立广泛的关系。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来考察直觉与线性思维、情感与躯体、各个知识领域、个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个人与自我等之间的联系。
依据全人教育观,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符合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其二是审计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审视,其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布局是否合理,其二是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否建立。这里的审视,其本质是用全人教育课程观审视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应然状态。
一是审视有关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是否得到重视。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全人的统领性课程,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和合格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要防止将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课程边缘化和形式化的不良倾向,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重视、实践中落实。
二是审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不同课程相互关联的全人教育课程观。审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仅仅局限在财务收支,而是扩展到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效益等方面,要求审计人才知识更加全面、技能更加完备,以满足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等的不同需要。审计学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审计课程的跨学科属性提出了要求。全人教育的课程论支持跨学科的课程安排,因为这样的组织形式体现了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审计专业跨学科课程的组织安排,要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有关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
三是审视课程体系是否在课程与外部世界间建立联系。全人教育课程观的一个主要思想是强调课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这一思想,需要处理好审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审计专业课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当前,全人教育课程的实施对象是信息化时代的学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是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之一,课程赋予学生的绝不仅是静止的审计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获得适应国家及世界变化发展的能力。
二、当前我国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课程受到教育体制、技术专家管理、前苏联课程体系的三重影响,导致大学课程普遍呈现“三重三轻”现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同时,独立的课程研发和课程理解研究严重滞后。因此,深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内容,先进的课程理论体现时代主题,先进的教育思想正是借助课程改革而引领着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全人教育课程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课、学生自选课等三个课程模块和毕业环节,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学、财政学、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管理信息系统、审计学基础、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舞弊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控制学等。
近年来,我国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以会计学和审计学相关理论和实务为主,并辅以各高校各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然而综观各高校审计专业培养方案可以看到,突出财会技能训练,学生入学后考证热情高涨,四年的本科学习更类似于高端的“技能培训”,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被一定程度地忽视,未能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鲜活的生命本质,受教育者的潜能未能被全方位激发。
(一)新生教育
新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初步培养审计专业学生的品格和学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审计学专业基础。学生的品格和学养,既包括思想政治品质,又包括学习品质和学习态度。新生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大一新生主要开设全校通选类通识教育课程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微积分等。品格和学养的培養是全人教育课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因此,此类课程均为必修。
从全人教育课程观和审计专业教学目标的角度审视,大一新生的课程设置可根据审计学专业的特点开设新生适应性研讨课程。通过该课程引导大一新生学会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利用审计学社等平台培养学生探究审计理论的兴趣,创造场景,帮助新生对审计专业形成认知的整体框架,实现学习阶段的顺利转换。这样课程设计的理念,是鉴于全人教育强调思维和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学生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个整体框架来辅助学习(谢安邦,2011)。
(二)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
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系统培养品格和学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全面开展审计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是: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作为重点设置。南京审计大学学审计专业课程设置共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学分为70,占总学分的44%;专业教育学分为82,占总学分的51%。
从全人教育课程观和审计专业教学目标的角度审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有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量。哈佛“红皮书”1964年确定的通识教育目标明确指出,大学生通过通识课程应获得有效的思考和沟通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以及对价值的认知能力。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本科生还要按照学校详细的学科知识分布要求,选修通识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张红霞,2015)。全人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建构各种“关系”,包括知识与学习者、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这并非抽象的理想,它同样需要面对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专业人才只有具备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除了增设组织行为理论与内部审计沟通等专业课程以外,还应引导学生选修有利于培养沟通能力的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间,培养单位应更多关注两者的统一而不是对立,将立德树人和人的全面发展融入才培养全过程,并使两者通过课程有机结合。
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难点是审计实验课程的组织。审计专业实践性很强,由于审计材料属于内部文件,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实践的场景中检验和消化吸收所学的审计学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困扰审计专业全人培养目标实现的短板,是困扰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难题,需要研究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创新实践训练
创新实践训练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依循全人教育关于课程必须在课堂与外部世界间建立联系的课程观,培养学生审计专业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于现实问题解决方案调整进行的创新,创新的难度较低,需要的信息整合能力较强;一部分是基于现实问题解决方案并参照其他方面的知识进行的开创性创新,创新难度大,需要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对大学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符合创新认知规律。以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专业为例,创新实践训练课程设置的现状是,第四学期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专业学院科研项目小组,每个小组由5至8人组成,根据审计与会计学院教师的科研方向,由学生主动联系并确定项目小组指导老师,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实践训练创新项目申请,项目立项申请成功并于第七学期结项,项目组成员可取得创新实践训练学分。
(四)大四顶峰课程
“大四顶峰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全人教育观,课程之间打通壁垒,建立联系的核心理念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大四顶峰课程”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在培养方案课程结束前,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整合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强调体验性和综合性。以南京审计大学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经济责任审计、公共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计算机审计等高阶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业课程结束后,作为专业知识整合的载体,消融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凸显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整体性理解学科课程内容的平台。
三、优化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优化审计专业实验课程
优化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综合性强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全人教育课程观理论与技能均衡发展的愿景。
全人教育课程观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强调课程设置应置于整体思维的语境中。课程设置不是仅仅列出一份课程名单,而是要将所设置的课程及其支撑条件作为一个系统来考量。缺乏有效支撑条件的课程,是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的,甚至会形同虚设。审计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如内部审计、财政学、经济法、税法、舞弊审计等,如果只限于课堂理论讲授,不切实介入或不进行模拟审计项目实践案例教学的话,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案例教学是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教师各自为政,收集的部分案例在系统性、规范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典型性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标准和要求。国内已有学者(王旭辉,时现,2015)提出内部审计课程案例库建设的构想。
“全人教育”主张人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平衡发展;强调学科互动和知识整合;全人教育的学习观是一种整合的学习观。依据这一思路解决审计专业实验课程不符合要求的难题,建设审计专业课程案例库是合适的选择,其具有专业知识点覆盖率高、实践性操作性强、综合性强、课程间融合程度高等特点,既具有不同课程针对性,又具有专业课程的通用性。以案例库为支撑的实验教学就是一种典型的情境中的整合学习。审计专业以案例库为支撑的实验课程,是对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一次再审视、再组织、在备课的过程。要解决好实验大纲、实验素材、实验评价与相关审计课程理论教学的衔接问题,即哪些内容可以在实验课中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巩固,哪些内容是理论教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案例教学科研较好地实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将学生带入审计实践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审计专业相关课程构架
审计专业相关课程架构不尽合理,是当前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优化审计专业相关课程构架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覆盖面广、关联性强、整合性好的课程体系,实现全人教育课程观课程“关系”建构的愿景。
審计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一直位于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全人教育并不否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全人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过程中建构各种“关系”,包括知识与学习者、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因此,优化审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架构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相关课程的选项位于前列的分别是“审计论文写作”“中国审计发展史”“世界审计发展史”和“审计法”,这些课程对建构各种知识领域之间关系、培养具有健全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审计工作者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
全人教育课程观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明确、系统地提出并阐述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人文思想: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不是大学教育的本真,大学教育的使命是博雅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不是大学课程的全体;大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学生人品铸造和精神成人的规划,是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潜能都得到发展的培养蓝图。全人教育的课程论支持跨学科的课程安排,因为这样的组织形式体现了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设置审计专业相关课程遇到的实际困难是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存在冲撞和被挤占等问题,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相互协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显性课程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学习活动,其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审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必修课和选修的安排,以保证审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正常开设,如在毕业条件中列入审计专业相关课程选修课的最低数量。隐性课程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总和,包括有形因素(如审计院校的校园规划、学校建筑、专业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书局等)、无形因素(审计院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歌、校风班风、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管理因素(书院制学生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校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等)、关系因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社团活动、工会活动等)。通过优化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用好用活这些教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大有可为的。
(三)优化审计人文课程设置
审计人文教育在审计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审计人文课程是审计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审计人文课程建设是一项创新工程,也是标志我国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水平的标志性课程。审计人文课程素质优化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人文性强、与审计专业关联性好、体现审计课程发展水平的审计人文课程系列,实现全人教育课程观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课均衡发展的愿景。
审计人文课程是审计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培养学生应有的知识体系和实用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特征所设计的,具有审计专业特色的一系列课程的总和,是审计专业整体课程构架中与专业课程平衡发展、相互交融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素质、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和职业生涯产生重要作用为目标的课程。从这个意义而言,审计人文课程是审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人教育理论的核心课程。目前,我国各高校审计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上取得值得肯定的进展,但建构完整的、具有审计专业特色的,培养“审计人”的人格、精神、道德、情感特别是审计思维、审计品质、审计精神、审计道德的人文课程架构的工作尚未得到重视。从全人教育理念来看,偏重审计专业的专业课程、轻视人文课程对于“审计人”的培养是有害的,纠正审计专业课程架构的失衡状态,加强审计人文课程建设是关键。
审计人文课程是具有审计专业特征,直接影响着“审计人”素质的全面性、应用性和高层性的人文课程,如审计哲学、审计伦理学、审计逻辑学、审计法律法规等,适当增加这些课程的比例,是优化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审计哲学课是体现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理论海拔的标志性课程,是培养“审计人”审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核心课程。审计哲学是认识和研究审计一般规律的应用哲学,它以审计基本范畴为研究对象,这些审计范畴是反映审计本质的最深刻最基本的概念,如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分类、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监督、审计规范、审计组织、审计管理等,是审计理论建构的理论基础。审计哲学。审计伦理学是研究审计正义、审计公平和审计职业道德的应用伦理学。审计正义和审计公平不仅是对数字失衡进行纠偏的专业行为,更是对社会正义失衡和社会公平失衡进行匡正的伦理行为,体现着人类对正义和公平的伦理追求;审计过程不仅是保证经济运行安全的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过程,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的伦理评估、伦理监督和伦理批判过程。审计逻辑学是研究审计思维活动中推理结构的应用逻辑学。审计学是依靠证据的学科,所有主要依靠证据的学科都是以逻辑学为基础的。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过程,是贯穿着审计专业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纯逻辑公理通过审计专业判断和推理发挥作用。审计法律与法规在“审计人”素质教育课程架构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审计是国家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严格执法,更要依法审计。“审计人”要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能,就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精神和素质,能正确运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将依法审计贯穿审计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張红霞,吕林海,孙志凤.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王旭辉,时现.内部审计案例库的重要性及其建设构想[J].中国内部审计,2015(8).
上一篇:判断句概念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