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前景探析
摘要:苏州旅游业发展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2012年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就必须大力促进以吴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大发展,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按市场化运作手段对苏州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促进苏州乡村旅游实质性提升。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乡村旅游、休闲旅游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6-2
1 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状况、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后,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富庶了的人们追求休闲度假生活方式,促使了现代乡村旅游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部分,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有如下四个发展特征:
1.1 多样的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为核心
从需求上满足都市人对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的追求,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渴求、探索、感受、挑战。在乡村可以感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文化习俗、感受真山真水带来的惬意,可以实现休闲度假、健康锻炼、自然山水、文化体验等紧密结合。
1.2 丰富的休闲学习型活动内容为主流
去乡村旅游的都市人大都较富有且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精神文化的学习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旅游者内心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传统手工艺技术知识,加强相互交流和沟通等成为主流需求。
1.3 低碳的环保教育活动内容为趋势
西方乡村旅游多年来一直倡导环境保护,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旅游深入人心。让旅游者在真山真水环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认知不同的环境特征,增强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1.4 细分的中高端市场为方向
不能将乡村旅游主要方向仅仅放在发展“农家乐”,而应提供综合多元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都市人的旅游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成熟多样化的特征,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旅游市场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2006年旅游活动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活动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
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极端化使缺少信仰的都市人感到生活的虚幻空洞,前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强大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促使都市人寻找精神和感情的补偿方式,而乡村旅游可以暂时满足人们摆脱羁绊、寻求对休闲、轻松、满足、自然、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乡村优美的山水环境中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追求。现代都市庞大的城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讲究理性消费,拥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定期去乡村进行短暂旅游,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3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3.1 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水乡古镇旅游等板块都取得快速增长,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业在GDP中比重作出巨大贡献。这既是苏州不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增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具体实践的重要成果,也为苏州继续实行旅游标准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到2012年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低碳旅游经济为主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苏州“十二五”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
3.2 苏州乡村旅游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是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建旅游标准化城市可以巩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特色新优势,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培育更多旅游服务品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旅游标准化与规范管理的角度看,旅游行业良好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的效果,成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从发展模式上看,旅游业建立良好的标准体系,是加快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苏州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苏州两千多年沉淀的吴文化,其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境内星罗棋布着密密麻麻的经过整治的湖泊和水道,鱼类物产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可规模化发展美食品尝和体验式捕渔乡村旅游项目。遍布有深刻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灵岩山、天平、七子、穹窿山等丘陵山头,环如障列,是建设美丽、原生态乡村的重要支撑;依山广泛种植名茶碧螺春和亚热带水果枇杷等,可大力发展采摘旅游活动。
苏州境内山水相连、湿地与乡村一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环湖、沿山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构筑以太湖为背景,山、水绿色环抱,具有山水、种植农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集群。沿湖、环山资源的“自然、生态、野趣”是其最大卖点,吴文化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可规划发展成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湖滨、山间现代农业生产相依支撑的格局。形成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都市人的内心需求。
3.4 苏州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截至到2010年,苏州市已经拥有30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形成越溪旺山、树山、金庭明月湾、东山三山岛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和太湖亚热带水果采摘活动、太湖淡水渔捕捞等体验旅游项目。“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一种模式,已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特色旅游产品。
3.5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准化、多元化仍不足。对于现存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简单粗放,内容单一,项目雷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是无法适应“大旅游”形势下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2012年要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要求。
其次,基础建设、服务设施较为滞后。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交通、餐饮服务、乡村住宿、民俗娱乐、绿色环保食品等方面不能真正适应都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少足够的体验和文化学习式旅游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点分散,经营实体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市场主体经营,再加上多年来市场竞争无序导致信誉低下,低端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苏州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
第四,对乡村原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产业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农业的原有生产形式受到破坏。对于原有古村落、古民居、古习俗的开发和保护仍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保护,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4 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分析,关注后工业化时代都市人旅游消费兴趣,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深入分析并系统性整合苏州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低碳时期旅游市场经济规律,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和开展这项工作。要树立“标准就是市场、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以标准化推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现苏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4.1 保持并开发原有基础资源
乡村旅游应以苏州现有的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展现苏州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它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适度开发现有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增设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强行推广乡村旅游标准化,破坏原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失去其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4.2 开展特色旅游项目
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必须立足于对优势资源禀赋进行细分,发展众多的特色旅游品种,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乡村旅游,满足都市消费者的体验和学习需要,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开发更多的消费农产品,促进农、林、牧、副、渔产地吸引旅游者在此长住或增加回头率。
4.3 增强游客体验感受
都市旅游者来乡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利用闲暇时光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突出分配体验式休闲功能,使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就无法吸引都市旅游者。目前全世界乡村旅游中体验式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旺山村和树山村,目前就是以观光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发展起来,没有足够多的让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项目,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流方向。
4.4 协调统筹,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建立以旅游、农业部门为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加大乡村旅游服务与规范指导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扶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部署,推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速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安全、卫生、生态环境进行清理整治,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强化乡村旅游规范指导,推广更多乡村旅游典型区域或类型,营造苏州“大旅游”格局下乡村旅游的全面提升,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4.5 紧扣山水湖泊和独特历史文化习俗两个主题
应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发挥苏州优势旅游资源要素,将现有乡村资源细分为乡村古镇游、乡村太湖休闲游、乡村渔业捕捞游、农业采摘游、水产湖鲜品尝游、乡村古村落游、乡村明清民居游、乡村手工艺游等特色旅游,开展规模更大可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研究乡村旅游与各特色旅游之间的关联度,在“大旅游”的原则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品牌,实现“十二五”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6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协会等共同推进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宣传培训、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推动建立一批具有浓厚苏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规范其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内外部环境、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专项预算扩大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免费创业培训,规划各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2012年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28(5).
[2] 李伟,武友德.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与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邢夫敏.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
2010.12.
[4]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5] 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1.
作者简介:朱应勇(1976-),男,苏州大学2009级MBA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