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下行进中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重要机遇,破解难题,处理好多方面关系,从创新理念、开放合作、完善机制、人才优先等维度深化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振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拓展空间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注入活力。源于乡村振兴战略,各类资本投入农业的兴趣将被再度激发,新一轮农业投资热潮迎面而来。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高度关注与科学规划,再加上充足社会资金的投入,农村农业将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农业供给侧改革自然被注入了无限活力、激活了无限潜力。
1.1.2 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道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从上到下倍感振奋,各级政府部门抓紧时间出台规划和各类政策,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明确新的方向。以湖南省为例,2018年湖南省委1号文件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农业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形成产业兴旺新气象的目标,为湖南省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
1.1.3 乡村振兴的成效,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补齐短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政府规划和引导、农民以及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的农村将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乡村振兴逐步深入推进的过程当中,原来农业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一些诸如农村農业基础设施差、部分农村居民思想滞后、科技力量欠缺等障碍将被大力破解,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提供保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兴旺的农村,无从谈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迈上新的征程,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供给总量不足,而是农业结构不平衡、供给结构不平衡以及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心通过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等路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真正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供给优化、农民增收、农业兴旺,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极大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
解决的五大问题
2.1 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在农业中,数量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质量却缺乏数量产出的农业解决不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只有数量但质量不佳的农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新时代,民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有保障,更要求质量有提升——安全有保障、品种多样化。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数量上看,农业产出形势喜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4696.2亿元,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t。从质量上看,农业产出离群众需求仍有距离。一方面,近些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趋势。2018年一季度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3%,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2%,96.9%,98.3%和98.6%。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供不应求,与境外优质农产品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因此,新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实现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能够相统一,数量有绝对保障的同时,质量也能越来越符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2 农业与农村产业的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深度理解农业与产业的关系。十九大报告中,既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又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也就是说,农业兴旺只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单领域的发展。中捷农场是成功处理好农业与产业关系的典范之一。中捷农场是1956年由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同设立的国营农场,地处河北沧州,长期以来该农场是全国1789个国营农场综合经济效益排名第一的农场。中捷农场成功之处在于,不单纯靠传统农业产生纯利润,真正的利润来自农场内的工业。在中捷,无论老幼,一律买全省统筹的社保,修建道路交通,大力招商引资,就地把农村改造为城市。2003年,河北农垦改制,中捷农场改名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更名为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当前中捷农场正在规划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奶牛场、桑葚深加工以及玫瑰精油产业等等。
2.3 生态与发展的问题
乡村振兴不仅提出了“产业兴旺”的要求,还提出了“生态宜居”的要求。当前中国的农业却面临着环保与发展的矛盾。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合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排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上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令人堪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破解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在留得住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发展农业,在优化自然环境的同时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助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
2.4 开放与安全的问题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农业,也面临着开放与安全的矛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关起门来搞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很难有好的成效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刺激下,农业面临着重大机遇,自然会成为境内外资本的投资高地。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的投资,无论投资形式如何,势必给我们带来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有助于我国农业企业、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展,对于提高农业效益大有裨益。但是随着外资大面积进驻农业,农业安全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值得警醒。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安全不仅关系我国的经济安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尽人意,在面对国际竞争的时候中国农业自主竞争力相对脆弱。一旦农业企业被外资控制,失去独立自主性,加上西方的政治意图,可能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灾难和风险。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既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又要确保农业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
2.5 改革与振兴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供给侧改革将直接导致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相比小农经济每家每户耕种自家田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村居民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另一方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需要人才聚集于农村和农业,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农村,基础设施再好、生态环境再美,也不是振兴的农村。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增长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71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0.9%。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的另一面必然是农村劳动力总量继续减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农村居民争先恐后就地就业,让农村成为人气旺盛的福地,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的同时,实现农村居民就近就业率整体跃升、农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整体跃升。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性建议
3.1 理念更新,科学布局,做好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顶层设计
3.1.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布局绿色农业。绿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以及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要多措并举进行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要推广应用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化肥农药使用效率,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降低外源性污染流入农业。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不以减少耕地、林地、草地、湿地为代价,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与修复生态环境齐头并进。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环保责任的落实和监管。澳大利亚雷默达令盆地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纤维作物产地,曾经由于过度开采与废水废料污染,影响了下游城市的生活用水状况,并带来农业、环境和城市之间用水的激烈竞争。为此,澳大利亚成立了专门的雷默达令盆地管理局,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并建立水资源产权制度和完善的水资源交易系统,从而兼顾和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3.1.2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科学布局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就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最可行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农林渔牧相互协调、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化发展,将现代工业、商业模式、科学管理和科技创新等先进生产因子导入中国大农业,突破我国农业在自然禀赋、组织结构、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实现优质的有效供给。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树立全面统筹的系统观,加快形成内部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布局。统筹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依托农村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拓展农业多元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以产业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配套服务组织集群集聚;以产城融合为依托,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域重点乡镇、特色小镇集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3.1.3 坚持质量优先理念,科学布局放心农业。对于农业产品,群众首先关注的是安全問题、放心问题,其次是优质的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适应消费者需求升级,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产品结构的高品质、健康、绿色和高附加值。要从生产环节、制度层面、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打造放心农业。
3.1.4 坚持智慧发展理念,科学布局数字农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对规模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加强科技含量高的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民网络应用技能。建设全球、全国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定期发布重要农产品供需信息、农业产业发展态势信息、农业人才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等,建成集农业数据检测、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
3.2 双向合作,谋求共赢,构建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开放格局
开放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必经之路,必须统筹考虑全球农业资源禀赋、农产品供求格局等因素,规划好进出有序、优势互补的农业开放布局,实施双向开放,谋求合作共赢。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开拓广阔国际农产品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拓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空间;培育大型跨国涉农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港口和物流等环节开展跨国全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着力健全农业贸易政策体系,完善农业对外合作服务体系,实施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合作工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林畜牧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涉农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等工作,推进农业科技对外合作。
3.3 政策支撐、市场引导,理顺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抓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理顺体制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撑、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建立主体活力迸发、管理顺畅高效、制度保障完备的现代管理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农户、企业和社会组织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要在政策支撑、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和技能培训上,提供帮助,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引导、支持以及宏观调控;农户必须要秉承最新农业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把握政策、研究市场、勤劳肯干,把农业当做事业来做;相关企业应依托自身资金充足、管理规范、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联农带农,发展优质农产品,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拓市场;农民合作社等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由社会组织进行评控,农产品经检测后可以形成一个品牌,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3.4 人才优先,壮大队伍,夯实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人力资源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更是关键。首先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工程,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其次要实施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农业人才下乡创业工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项优惠政策将对于农村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和农业人才下乡创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各地人才需求、农业禀赋和发展规划等情况发布;加大政府对农民创业、农业人才下乡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各类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中来。最后要着力提升基层村干部涉农能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级干部的配合和落实。要通过多项措施打造“知识化、能力化、年轻化、信息化”的村干部队伍,尤其要提升村干部懂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的技能,鼓励学农大学生下乡充实村级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罗必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J].农村经济,2017(1):1-10.
[2]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3]江小国,洪功翔.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路径与国际经验[J].现代经济探索,2016(10):35-39.
上一篇:农家乐家庭旅馆地域性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