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实施绿色消费的障碍及对策
[摘 要] 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绿色消费的实施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个人,但从中国的实际来看,由于收入不平衡、绿色产品价格偏高、绿色产品市场发育不充分、绿色消费动机缺乏、消费者素质有待提高以及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欠缺,致使绿色消费的实施推进缓慢。为此, 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预期,促使绿色消费尽早实施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 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产品市场
[中图分类号] F01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0-0090-04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初就确定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及人们主观思想的影响,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没能较好地落实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自然灾害逐渐增多,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保护环境,实施绿色消费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个人。与国外的绿色消费相比,中国绿色消费的推进速度极其缓慢,在这里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实施绿色消费存在的障碍及克服障碍的方法。
一、中国实施绿色消费的障碍
(一)收入分配不合理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最根本因素。从宏观上来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十五”期间较“九五”期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消费个体来说,每个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同,不同行业的人收入水平也不同,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收入水平亦不相同。以2000年为例,国有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 552元,城镇集体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6 262元,其他单位为10 984元。分行业来说,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的职工,其年平均工资为13 620元,最低的为农、林、牧、渔业的职业,他们的年平均工资为5 184元。截至2000年底,国有单位从业人数为7 878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为1 447万人,其他单位从业人数为1 934.49万人。分行业来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64万人,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数为494万人。统计数字显示,低工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大,高工资比例人数较小。再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22%,乡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63.78%,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2000年为2 253.4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280元,两者收入比约为3∶1。由于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群体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受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影响,中国实施绿色消费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绿色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产品的形成,全部过程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要做到这一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必定要比其他生产非绿色产品的企业支付更多的费用,其包括:购买无污染原材料多付的费用,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所支付的费用,开发绿色产品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在产品包装、储存、运输、消费后回收处理等方面的众多费用。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如果要企业自身承担这些费用而减少盈利,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来讲,都是不现实的。这些费用,企业必定纳入成本体系并最终体现在产品零售价格上。由于绿色产品价格反映了环境成本,其结果是绿色产品较非绿色产品的价格偏高。
(三)绿色产品市场发育不充分
实施绿色消费离不开绿色市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绿色市场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求总量不平衡。中国从1990年开始开发绿色产品,截至2001年6月底,全国只有100余家企业开发出2 000多种绿色产品,生产数量不过1 000万吨,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国内市场绿色产品的供给量有限,与实际需求量相比缺口较大。
2.供给结构不均衡。中国目前开发的绿色产品大部分集中在食品上,其他产品品种廖廖无几。当前,中国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住宅消费、通讯消费和电脑消费上。中国广大消费者在消费上有“一步到位”的倾向,对于住宅装修方面的绿色化有较高的需求,但中国的绿色装饰用品等产品的研制与生产远远落后于需求。
3.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机制其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在绿色消费市场上,实行清洁生产的企业,由于其产品承载了环境成本,价格偏高,市场需求量较小,因而无法通过大量生产而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其结果是市场资源无法向该类企业流动,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大降低。
(四)绿色消费动机缺乏
消费动机是消费行为的内在推动力。绿色消费,无论是从满足眼前需求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消费者都有消费需要。但消费者由于绿色消费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绿色消费的动机缺乏,从眼前来看,实施绿色消费的机会成本远远大于非绿色消费所获得的机会收益,因此,广大消费者拒绝采取绿色消费。
(五)消费者素质有待提高
绿色消费倡导的是个人消费行为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必须满足环境、社会和子孙后代的需要,在特殊情况下,后者居优先地位。它要求广大消费者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转变观念,自觉实施绿色消费行为。
但实施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就当前来看,中国消费者的素质还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拥有的高中和中专以上的受教育人数低得多,即使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未必就掌握很多绿色消费知识。某电视台的一个有关绿色消费的现场采访节目,一共采访了10个消费者,只有一个人能说出一点点关于绿色产品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实施绿色消费,消费者的素质必须要有一个大的提高。
(六)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欠佳
1.法律环境。绿色消费首先要有健全的法律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显得更为重要。中国目前保障实施绿色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欠缺,虽然有了关于绿色产品标志认证体系,关于各类绿色产品的技术标准还未形成体系,对于绿色产品的环境标准也未有详细的规定;对于某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破坏“绿色产品”声誉的行为,有执法不严、制裁不力的现象。
2.制度环境。任何行为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有相应的机构来执行、稽查并监督行为过程,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也不例外。中国目前只有绿色产品的认证机构,而对绿色产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能否保证“绿色”则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企业无压力,消费者觉得无保证,因此,绿色消费难以推行。
3.技术环境。一是缺乏实施清洁生产的技术,二是缺乏检测绿色产品的方便技术。由于生产技术缺乏,导致绿色产品供给不足。由于检测技术比较复杂、鉴定检测程序繁琐,致使绿色产品的检测不能经常进行,广大消费者缺乏消费安全感,在购买绿色产品时,常常是疑虑重重。
4.政策环境。目前国家关于实施绿色消费的具体政策寥寥无几,比如对某些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制裁政策不明晰,而对自觉实施绿色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则缺乏鼓励政策。
5. 社会环境。中国当前还没有形成绿色消费的共识,政府只是倡导,媒体宣传只是赶浪潮、追时髦,部分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不会主动实施绿色消费,仅仅是利用“绿色”二字推销商品。一些有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未自觉实施绿色消费,已实施的,也未形成示范效应。
二、实施绿色消费的对策
(一)开展绿色教育,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要实施绿色消费,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绿色消费教育。绿色消费教育不能一哄而上,而要分层次、有系统、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国家、社会、企业、民间都要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国家重在环境教育,企业重在绿色产品的宣传,社会组织包括大中小学、媒体重在常识性的讲解。另外,绿色消费教育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绿色消费教育,使广大消费者牢固树立环境意识,主动进行绿色消费;企业牢固树立绿色生产意识,主动实施清洁生产,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绿色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自1979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至今,经过两代人20多年的共同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环境法律体系。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产品大量涌入,为保护国内市场及民族工业,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与国际环境标准制度相接轨的绿色法律法规体系,为推动绿色消费的实施保驾护航。
(三)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国家政策
无论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还是个人进行绿色消费,受消费成本的制约都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从宏观上为绿色消费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出台强制性的规定,包括各种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和个人实施绿色消费。同时,各级政府评价工作的指标、体系应作适当调整,可考虑增加一些环境指标。同样,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也应加上相应的环境效益指标。
(四)建立完善的绿色消费信息传递网络
一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二是充分开发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三是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发布组织,该组织可以是国家建立的,也可以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也可以是企业自主设立的。该信息传递网络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指导其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并生产绿色产品。另一方面,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有关绿色产品的信息,帮助消费者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使广大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
(五)建立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加强对绿色产品的检测和监管力度
1. 提高绿色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水平。国家应加大绿色产品检测研制的科研投入;同时,鼓励民间投资,研究和开发各种更方便、更安全的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从而有效地扩大绿色产品的监测广度和深度。
2. 建立绿色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该机构应该是多层次的,既要有国家建立的,也要有民间建立的。当然,为了使该机构能公正、有效的运行,需要国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行为,要求对其检测结果承担法律责任。绿色产品质量的检测机构要对社会开放,以免费或低收费方式为广大消费者检测各种商品。
(六)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预期,促使绿色消费尽早实施
绿色消费的前提是要有收入保障和较好的消费预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但要增强消费预期,则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除广大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一是要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退休金保障制度,三是要建立失业救济制度。为了增强消费信心,还要建立各种信用制度,加快保险事业的发展,为绿色消费的实施创造条件。
(七)培育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为绿色消费的实施提供物质条件
1. 开发绿色产品。绿色市场是联系绿色供给与绿色消费的桥梁,而绿色产品则是实现供求双方联结的重要手段。因此,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就成为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的关键。根据中国当前的消费需求现实及发展趋势,绿色产品的开发可采取如下思路:(1)优先开发环保汽车、绿色住宅。(2)开发休闲旅游产品。(3)开发绿色食品。(4)开发特色产品。
2. 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价格是调整供求的重要杠杆。价格高,一方面制约绿色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利润空间大,刺激生产商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增加供给总量;价格低,虽然有利于刺激需求,却抑制供给。在中国目前绿色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能为了启动绿色消费市场而盲目压低绿色产品价格,也不能为了鼓励绿色产品的生产而刻意抬高价格。对于绿色产品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成本,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内部挖潜革新,自己消化一部分,但消费者也要承担一部分。因此,制定绿色产品价格,既要有利于产品的生产与发展,有益于厂商,使其有利可图,又要考虑广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充分发挥绿色价格促进生产与消费的作用。
3. 构建绿色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包括供应渠道和分销渠道两个方面。培育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要求供应商提供清洁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辅料,要求分销商协助将绿色产品安全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在绿色产品的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避免对产品的污染,切实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保证绿色消费顺利实施。因此,尽快构建绿色营销渠道是促进绿色市场发育的重要方面。
4. 开展绿色促销。实施绿色消费,加强绿色产品的推广意义重大。在产品的促销过程中要体现绿色理念,一是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二是重点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三是不要急于求成,四是在具体的促销活动中要有环保意识,如传单广告要使用再生纸,包装广告也要使用环保材料等。
[参考文献]
[1]李向前,等.绿色经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6]【美】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7]郭春敏.绿色食品和质量标准[J].中国质量杂志,2002,(1).
[8]曾培炎.200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学诗
下一篇:中国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