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沃克诗集《她蓝色的躯体》
[摘 要]《她蓝色的躯体》是美国作家艾莉丝•沃克前25年诗歌创作的整合,反映出她个人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长期的社会运动思想根源。由于小时候对自然的喜爱,沃克的诗歌创作呈现出自然书写与妇女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她蓝色的躯体》中已经有所体现。这本诗集显现出沃克对其早期诗歌的整合,是理解沃克早期创作的主要作品,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阐明沃克这本具有代表性的诗集。
[关键词]沃克;生态批评;自然书写;妇女主义;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I3/7;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6-0041-07
[作者简介]夏光武(1962—),台湾台北县人,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福建厦门 361005)
[收稿日期]2010-11-05
An Interpretation on Alice Walker's Her Blue Body Everything We Know
-an Ecocriticism Perspective
XIA Guang-wu
Abstract: The poetry Her Blue Body Everything We Know: Earthling Poems, 1965-1990 Complete is an integration of Alice Walker's poems and ideals in her first 25-year writing career, which shows her life experience and sources of her involvement of social movement. Because of her love for the nature since her childhood, Walker has adopted nature writing, Womanism and Nationalism to create her own style, which we can find in Her Blue Body. As this poetry shows Walker's efforts on integration of her creation on poems, this essay tries to examine the book by eco-criticism perspectives as to understand Walker's early writing style.
Key words: Alice Walker; ecocriticism; nature writing; Womanism; Nationalism
一、诗歌对沃克的意义
艾莉丝•沃克(Alice Walker, 1944—)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非裔女作家之一,她创作成果丰富,出版了不少诗集,包括1968年出版的第一本诗歌《曾经》(Once)、1973年的《革命的牵牛花和其它诗歌》(Revolutionary Petunias & Other Poems)、1979年的《晚安,威利•李,早晨见》(Good Night, Willie Lee, I’ll See You in the Morning)、1984年的《马儿使风景更美丽》(Horses Make a Landscape Look More Beautiful)、1991年的《她蓝色的躯体我们知道一切:世人的诗1965 - 1990》(Her Blue Body Everything We Know: Earth-ling Poems, 1965-1990 Complete)、2003年的《绝对信任大地的良善》(Absolute Trust in the Goodness of the Earth)以及《诗歌沿着我的手臂而行:诗与画》(A Poem Traveled Down My Arm: Poems and Drawings)等。沃克最新的诗集是2010年10月出版的《艰难时世需要狂野的舞蹈:新诗》(Hard Times Require Furious Dancing: New Poems)。
《她蓝色的躯体我们知道一切:世人的诗1965 - 1990》(下称《她蓝色的躯体》)由沃克前四本诗集加上未曾出版的16首诗歌整合而成。沃克尝试重新整理自己前25年的诗歌,因此《她蓝色的躯体》恰可表达她早期诗歌的精神面貌。一般来说,沃克早先创作的诗歌多以书写个人情感与思想为主,包括她长期以来所主张的妇女主义①、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想,这类诗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可以说,《她蓝色的躯体》是沃克前25年诗歌创作的一个总结,研究者能够从中掌握她早期诗歌创作的思想核心,包括她的个人感受以及她对社会环境、民权运动的看法。
沃克在该书前言中说:“因为我经常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缺点充满绝望……。我很高兴地说现在已经不再如此了。”(Walker,1991:xv)她又不无感叹地补充说:“集中注意力,据说你可以从一根细绳的角度看到一整棵大树。”(Walker,1991:xv)的确,诗歌对于沃克来说意义不同,创作时的情绪发泄帮助她走出儿时因右眼受伤失明而导致的长时间的阴影,以及大学毕业前因流产而失去孩子的痛楚;正是诗歌将沃克从绝望的深渊拯救出来,化解她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并协助她再度回到凡尘人间。由于这种亲身体会,沃克十分肯定诗歌的力量,她认为,不多的文字包含充沛的意境恰是因为诗歌具有“从一根细绳的角度看到一整棵大树”的能力。对于沃克来说,这种力量源自于自然生态与人类天性。她说:“离开阴郁,蔷薇色的诗集覆盖着我,一次又一次地,以阳光充电……经由诗歌,我从内心里发现我自己‘不屈不饶的阳光’。”(Walker,1991:xv)创作诗歌给诗人一股在逆境中不断奋起的力量。为了找到内心的阳光,“我拥抱着它们(按:诗歌),正如诗歌拥抱着我。诗歌、世界与我(和你)合为一体,这正是你手持这本书与我邂逅的关键”(Walker,1991:xvi)。“不屈不饶的阳光”来自于诗人的内心,经由诗歌的力量,沃克重新认识自己,抛开阴影而奋起追赶光明。
沃克以诗歌的表达方式忠实地反映出自己内心的世界。原先沃克最喜欢的是音乐,稍后转向创作诗歌,她的解释是:“近来我认为诗歌与心灵及精神是无法分开的。只有在等待诗歌的产生时,不会有引诱。当诗歌来临时,我认为那是上天的恩典,充满感激之情,当没有诗感时,我知道它带着这种人生的态度离开我。诗歌,我发现经常是意外而料想不到的,而且总是忠实可靠的梦想。”(Walker,1991:409)在她看来,诗歌与作者的心灵及精神是分不开的,是诗人心中“忠实可靠的梦想”所摆放的位置,所以沃克的诗歌不仅宣泄她心情的不安,同时还是她心灵的映射。
二、沃克诗歌中的自然书写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沃克作品的焦点集中于其中显著的妇女主义及民族主义视角,而她对大自然的歌颂往往被其强烈的文字表述给遮掩了。在《她蓝色的躯体》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诗歌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观察与感受。美国学者格里•贝茨(Bates)认为沃克特别喜欢自然及户外活动,这与她儿时养成的敏锐观察力有关。她的兄长与姐姐从小就帮忙干农活,当时还是小婴孩的沃克“在早晨闪闪发亮的葡萄藤中快乐地玩耍,她开始接受自然的初步洗礼。在往后的生活中,她提到这是她母亲的一种带孩子的艺术,并将母亲花园里的美丽与其它关于妇女主义的文章一起写入《寻找母亲的花园》一书中”(2005:2)。沃克喜爱自然的原因在于她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而小时候的经历更给她很大的影响。贝茨在与她的访谈结束后说:“沃克喜爱户外,会花时间去爬树或在田野中嬉戏游玩。沃克相信她写作时必须根植于被田园环绕的空间里,当她开始与自然对谈时,她最好的写作主题就此进入脑海。”(Bates, 2005: 2)沃克从小体会出大自然有着让她平静的力量,童年时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她的影响十分深远。
从沃克的诗歌里,她把大地视为美丽的母亲。在诗集的16首新诗作中,沃克写下一首简单却温柔的诗歌——《我们有个美丽的母亲》,这首诗也是这本诗集名称的由来,诗歌内容如下:我们有个美丽的/母亲/她的山陵/是野牛/她的野牛/山陵。//我们有个美丽的/母亲/她的海洋/是子宫/她的子宫/海洋。//我们有个美丽的母亲/她的牙齿/白色的石头/在边缘/在海里/夏季/青草/她丰饶的/头发。//我们有个美丽的/母亲/她绿色的山坳/无边/她褐色的拥抱/永恒/她蓝色的躯体/一切/我们知道(Walker,1991:459-460)。沃克在诗中将大自然视为母亲,一位孕育众多生命的美丽母亲,这个比喻将大自然形象化,母亲形象直指生命的本质。海洋仿佛子宫,是众多生命的孕育处也是发源地,大地是母亲,它的山坳像妈妈裙子下摆一般的婀娜,它的拥抱带有丰富的生机,是地球万物的生命来源。自然母亲哺育着人类,而人们也应当知道自然的无私付出与巨大贡献,永远记得自然母亲的美丽。在沃克心中,美丽的自然是神圣伟大、独一无二的母亲的代名词,这也成为她看待自然的基本态度。沃克将这首诗中的句子作为诗集的名称,这意味着她不仅将大自然视为世界万物的母亲,同时也视为她创作诗歌时的缪斯母亲。
即使沃克的人生有不少的磨难,她的不少诗作还带有浓郁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在她的笔下,美丽的自然母亲有情有爱,是一个温暖又幽默的饱满形象。回溯到1965年,刚结束大学三年级课程的沃克前往非洲肯亚协助兴建一所学校,在她第一次踏入祖先的土地前,天真的大学生沃克在脑海中想象着一整片的非洲草原,还有老虎在其中奔驰,不过沃克的朋友很扫兴地提醒她非洲没有老虎。沃克将此事写了首幽默的短诗:“没有任何的老虎/在非洲!/你说。/皱着眉头。/是的,我说。/露出笑容/但是他们/非常美丽。”(Walker,1991:4)这首短诗很有意思,或许沃克和她的朋友对当时的非洲了解不够,不过肯亚即使只有狮子没有老虎,也不会影响沃克对那片大地的喜爱,“他们”可以是想象的“非洲老虎”,可以是非洲的动物,也可以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非常美丽”。沃克看到的动物既美丽又可爱,于是她在《非洲意象,虎背上的几瞥》中幽默地描写看到一只大象的过程:“早晨的薄雾/在路上/一只大象/他知道/他的权利。//一阵奇怪的声音!/‘或许是只大象/正在吃着我们的屋顶?’/清晨/更蓝了。”(Walker,1991:11-12)没有了屋顶并没什么关系,因为仰看清晨的星空更方便、更清楚了。接着,“一位非洲女孩/给我一个凤梨/那是她的国/花/何其骄傲的她/眨着眼/伸出/一个味道强烈的凤梨的/蕨叶。/我怀疑自己是否该/跪/在她赤裸的小/脚前?”(Walker,1991:45)沃克这些最早期的诗歌描述了她对非洲的纯朴感受,而当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成为缓解压力的最佳方法。她在非洲的第一夜,独自一人眺望着远方的落日,那种说不出来的静谧,促使她写下充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味的诗句:“月光下/明亮的/小茅屋……。/被太阳晒得黝黑的乳房突出着/试图逗弄/不高兴的风儿。皮肤(晒得)黝黑的 皮肤(晒得)黝黑的 皮肤(晒得)黝黑的 皮肤(晒得)黝黑的”(Walker,1991:47)。回到祖先的家园,在自然景观中徜徉,沃克抛开身处美国时的烦躁不安,将宁静祥和的自然美景体现于诗歌里面,使得平和又有想象力的意境成为她早期生态诗歌的主要特色。
《曾经》这部分诗歌的最后一首《生命旋律的练习》有九小节,结构上是她常用的片断的诗句,主要在探讨生与死的现象。诗人在第一小节写到:“谈到死亡/以及腐朽/这几乎无关/哪一个/因为两者都在/路上,或许/化为水仙。”(Walker,1991:142)当中的几节都是不长的短诗,提到求爱、怀孕、森林中的黑暗与迷失、爱国、父亲与赞美诗、疲惫、争吵等等,最后一节只有四句话,诗人是这么说的:“我对葬礼的恐惧/是密切地关联/我如何习惯/春天…?”(Walker,1991:150)每一小节的主题看起来并不相干,最后一节的主题再度回到死亡,或许这与沃克流产后的心境有关,所以整首诗呈现出晦暗的色调,缺乏同时期其他诗歌对大自然的轻松叙述与幽默感。沃克把该诗命名为“生命旋律的练习”,并将多种意象加以结合,以生命和死亡来贯穿全诗,喻示人生无论有什么样的插曲都是生命的一种旋律,音乐终止依旧必须回到永恒的死亡。
非洲的旅程结束后,沃克的诗歌主题由个人感受逐渐地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评论家汉娜•诺瓦克认为《晚安,威利•李,早晨见》是沃克关键的作品,这本诗集在为她的诗歌创作定调的同时,还蕴含着重要的信息,亦即“对人类的深刻关切、乐观以及对生命的肯定、一种持续感和具有高度的个人视野”(Walker,1993)。威利•李是沃克父亲的名字,是她母亲在威利•李过世时对先生说的最后一句话(Walker,1991:307)。沃克觉得自己在这个时期变了,最大的不同是有了宽容之心,因而思路也更为宽广。宽恕使沃克创作题材更丰富,她开始更多地将自然带给她的感悟与自己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沃克在该书中说:“你的灵魂在闪耀/好像鱼儿的侧面。/我的眼泪是咸的/我的忧伤是深的。/再来住进我心里。/每天我沿着边缘独自行走/于高大的石块上。”(Walker,1991:304)严格地说,此时沃克的诗作还充满孤独感,她似乎还在找寻自己的适当位置,乐观与孤独很矛盾地在那个时期共同占据着她的心。所以,在《诗歌如何产生:一种不足信的观点》这首诗的最后两节,沃克说她的心路历程是:“我逐渐地理解/诗歌如何产生/飞向那上升航行的记忆。/像在石板地面奔跑的/心跳声。/我知道诗歌如何产生。/它们是泪水/是微笑的调料。/颈椎僵硬似的笑声/挤满了喉咙。/残余的爱。/我知道诗歌如何产生。//那里有个位置失落可以前往。/那里有个位置收获可以前往。/残余的爱。”(Walker,1991:335-336)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倾听着自己的心声,尝试不再压抑感情的自然发生。她还将大自然当作语言的源泉,认为诗歌与大自然的韵律应该是和谐一致的,只要有“残余的爱”就可以前往寻找诗歌放置的处所,完成她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1984年出版的《马儿使风景更美丽》中有一首短诗《一眼》(On Sight),说明沃克后来是如何看待自己与自然的联系,诗人说:
我很感谢我曾经见过
沙漠
以及沙漠中的生物
还有沙漠本身。
沙漠有自己的月亮
我曾经见过
用我自己的眼
那里没有旗帜。
沙漠上的树有手臂
他们的臂膀指着上方
因为月亮在上面
太阳在上面
还有天空
星星
云
没有一个带着旗帜。
如果有旗帜,我怀疑
树木还会往上指。
你说呢?(Walker,1991:366-367)
沃克没有交代她创作这首诗歌的缘由,不过诗的题名既然意指看一眼就立即有的反应,那么这首诗极有可能是沃克亲自到沙漠后的感触。诗人将“旗帜”作为非自然的代表,不管旗杆外形有多高或是以木材为原料,旗杆的指向都是人为设计,是一种模仿树木的人造物。而在她的眼中,无论是沙棘或是仙人掌,沙漠植物总能体态优美地指向星空。去过沙漠,在那里看到月亮的沃克,当时的心灵必定产生不少的感动,于是她使用简单的语句启发读者的想象,同时嘲弄人类模仿自然的行为。
三、将自然生态与妇女主义及民族主义紧密结合
从创作《革命的牵牛花和其它诗歌》开始,沃克较为明显地把自己的生态观与妇女主义、民族主义等多种观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运用她丰富的意象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对于诗人的这种创意,我们无法将其简单地归类为黑人女性主义、妇女主义、民族主义或是生态女性主义等,因为她的诗基本上是这些思想的综合体现,各种思想紧密关联。
沃克最早的诗集《曾经》收录的《南方:家园之名》这首诗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创作趋向,她写到:“那晚整夜/我祈祷让我的眼再度看到/谁的最后一眼/曾经/一只破碎的瓶/依旧疏忽/在一个种族主义者/拳头下/上帝赐予我们树木可以种植/还有双手与双眼去/爱他们。”(Walker,1991:99)从种族主义者的拳头到种植树木,乍看之下完全联系不上,然而沃克巧妙地从人类使用双手和眼睛去欣赏并爱护草木、而种族主义者却不知道尊重其他种族的人这个角度看待种族歧视问题,岂不令那些种族主义者汗颜。这首诗接着说:“当我再次来此/联系自在的岁月/远离/一种气味/木兰花/我的心在奔驰/穿越沼泽。//土是红的/此地——/树木弯垂弯垂弯垂弯垂弯垂,哭泣/什么秘密无法/这被掠夺的土地/揭露/它的滥用?滥用弯垂”(Walker,1991:100-102)。木兰花的香味吸引着诗人的心,可是当诗人经过被掠夺的土地时,看到的却是弯垂变形的“树木弯垂弯垂弯垂弯垂”,无计可施的诗人只能哭泣,因为她感觉自己不能揭露土地被滥用的无力。沃克从种族问题的角度切入,并引出土地滥用的问题,在两个问题的互相衬托下,全诗的意象更为深刻。
从《革命的牵牛花和其它诗歌》的命名可以看出,沃克把多种主张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更为明显。她在这部诗集中引述美国民权斗士琼•乔丹(June Jordan, 1936—)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组合诗《花儿的本质是开花》的开场并在当中的同名诗说:“反抗的。活着的。/对抗本质的变形。/一首颜色之歌/开花了/为了值得的见解/光荣盛开/为了自身。//革命的牵牛花。”(Walker,1991:235)沃克认为应当为自己的理想和见解去“对抗本质的变形”,她用诗歌呼吁读者效法民权斗士的精神,光荣盛开一回。诗歌名称采用“牵牛花”是为了借用它们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较耐干旱盐碱、不怕高温酷暑的特点展现牵牛花容易生存、适应环境、花朵美丽的特质,喻示革命的本质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自身的理想去奋斗。
沃克在《晚安,威利•李,早晨见》中就说过:“我经常奋斗于对抗/内在的黑暗。我自身携带着自我/仅有的已知钥匙/直到死亡——直到开启生命,或关闭生命/永远地/一个喜欢木纹的女人,黄色。/有太阳,我乐意战斗/所有外面的杀人犯/当我认为我必须。”(Walker,1991:271)从木纹到太阳呈现出一片黄色的意象,说明沃克对未来抱持乐观的态度,她勇于奋斗、对抗黑暗,即使牺牲生命也乐意。诗人在此暗示我们长期与黑暗面的内在奋战是必需的,所以不必害怕。诺瓦克也认为,在《晚安,威利•李,早晨见》之后,沃克的诗歌有三个创作目的值得研究:首先是沃克常以黑人的历史经验及她自身的参与来表达观点,其次是她喜欢写出非常私人的个人情感,第三是从这本诗集出版后,她的诗显示出更直接的女性主义特色(Walker,1991:180-181)。由此可见,沃克早期的观点经常要挑战外在的社会环境,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向是她前25年创作生涯一直坚持的工作。
《马儿使风景更美丽》收录了一首诗歌《记得吗?》,透过一个黑人小女孩的回忆告诉我们生命的真谛。在该诗的后半段,沃克写到:“我就是那个女子:黑,/修好的、康复的/都听你的。//我愿意给予/人类/仅有希望。//我是女人/提供两种花朵/它们的根部/是双胞胎//正义与希望/希望与正义//让我们开始。”(Walker,1991:318)沃克化身为那个以前的小女孩,虽然经历过人生的不平之事,但她仍然对人类抱持着希望,正义与希望是她的最后防线。这里的“女人”意指母亲,沃克的生态观就是把大地视为美丽的母亲,因此两种花朵无论黑色或白色都是大地的美丽女儿,双胞胎也并无二致。诗人的思考极有意义,人类的起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产生种族主义的想法呢?沃克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方式提出“记得吗?”的反思,最终归结至人类不分种族的人性根源,亦即正义与希望。
都市的压迫感以及无根的失落感在沃克的诗歌有不少强烈而具体的表述。她的《谁?》一诗从被白人压迫的印第安人的原住民视角展开,诗中写道:“谁从来不曾/遭受侵略/被瓦西主(Wasichu)②呢?/不是我,人们说。/不是我,树说。/不是我,水说。/不是我,石头说。/不是我,空气说。/月亮!/我们希望/你还安全。”(Walker,1991:378)《谁?》讽刺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已经压榨了或侵扰了他们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无论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或是其他自然物质,几乎没有一样东西逃得过“瓦西主”的蹂躏,月亮因离地球距离遥远而有可能幸存,在这里,沃克以担心月亮的安危做了一个很深刻的反讽,成为她一首简洁有力、诉求清晰的短诗。
在组合长诗《没有广告》中,沃克巧妙地运用各种色彩,如白色、黑色、褐色等说明各种色彩都有特点,同时批评了工商业社会所失去的精神。该诗的最后一节说:“对我而言/我学会了/如何礼拜/太阳/又一次。……因为我们都是/辉煌灿烂的/后代子孙/荒原大地的,/伊甸园:/只需要/看见/彼此/而不要/电视广告/信以为真。/有技巧地复制/跟亚当一样。//原始的/跟夏娃一样。”(Walker,1991:382)据《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亚当是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的,夏娃则是耶和华取亚当身上的肋骨而造。然而在沃克主张的妇女主义的关照下,夏娃才是原创者,亚当只是复制者。或许,沃克的意图在于强调夏娃为众生之母的地位,她对太阳礼拜,有着“辉煌灿烂的”后代,这也是对现代文明象征之一的电视广告的批判。
诗集《马儿使风景更美丽》中最能体现沃克将自然视角与社会运动观点结合的诗歌当属《折磨》:
当他们折磨你的母亲时
种一棵树
当他们折磨你的父亲时
种一棵树
当他们折磨你的兄弟
与你的姐妹时
种一棵树
当他们暗杀
你的领袖
与爱人
种一棵树
当他们折磨你时
太痛苦
以至于无法说话
种一棵树。
当他们开始折磨
树木时
同时砍伐森林
他们自己种的
开始了另一个。(Walker,1991:389)
第一节仿佛是诗人在描绘树木中的年轮,“种一棵树”的叙述由两行文字逐渐增加到三行、四行,让人感觉到树木随着岁月逐渐增加厚度与高度,这使得第一诗节达到一种立体的效果。第一节不断地重复“种一棵树”,到了第二节成了森林,按照沃克的说法,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折磨的象征,也就是说,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折磨人的痛苦长成一大片的森林,可见当中堆积了多少的苦难,长期以来在啃噬诗人的内心。沃克在诗歌结尾表达出既担心同胞受苦,又担心树木受难的双重意境。这种将自然生态与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思考,体现了沃克独特的诗歌创作手法。
四、结语
沃克2003年出版的诗集《绝对信任大地的良善》具有明显的生态诗歌创作特征,那是她长时期的人生历练而成的智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主要的思想早就奠基于她前25年的诗歌精华《她蓝色的躯体》中。经由这部诗集,我们可以理解沃克早期诗歌的生态思想以及她是如何描写自然,并逐渐把自然带给她的感悟与她的社会、政治理念相结合,从而形成其与众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黑人女性作家,沃克对民族主义与妇女主义有自己强烈的主张,她把这些看法与自然生态的意识加以融合,使用色彩缤纷的意象呈现在诗歌里。沃克的诗歌思想活跃,表达出对生态和谐与社会正义的不断追求,并从最早的个人诉求走向社会批评,树立起与众不同的风格。
[参考文献]
Bates,G.,2005.Alice Walker:A Critical Companion.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Walker,A.,1991.Her Blue Body Everything We Know: Earthling Poems,1965-1990 Complete.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Orlando.
Walker,A.,1993.Critical Perspectives,Past and Present, In: Gate, H.L.Jr., Appiah,K.A.(Eds.), Poetry Celebrat-ing Life, 179-92.
责任编辑:王俊羑
上一篇: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与经济贡献上
下一篇:关于“安全”,车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