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二重奏”
发言人胡光耀宣布,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合作研发的“华龙一号”完成初步设计。
胡光耀表示,“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发展30年历史上,首次形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核电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但同为“华龙一号”,中核和广核的技术路线并未取得一致。即将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核电项目,包括中核位于福建省福清的5、6号机组,及中广核广西防城港二期工程的3 、4 号机组。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总工程师柴国旱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广核在合作中的“让步较大”,广西防城港二期工程已将核电站堆芯设计,改为与中核ACP1000技术一样的177堆芯。但其他的技术参数,两家仍然坚持各自的技术标准。
政府推手
“华龙一号”的诞生颇为波折。事实上,无论是中核、中广核,均没有意愿和动力与对方合并技术路线。
在中国核电发展早期,核电技术研发和核电站设计建造运营分属于中核和中广核。在对大亚湾的法国M310核电技术的引进吸收基础上,中核和中广核分别形成了CP1000与CPR1000两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代改进型(下称“二代加”)百万千瓦级核电。
但随着安全系数更高的三代核电逐渐成为全球核电发展的潮流,2006年中国决定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采用非能动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并为消化吸收该技术单独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
三家核电公司都认为自己的技术才是中国的核电自主品牌,拥有另两家不可比拟的优势。
为了结束三家纷争的局面,政府部门开始考虑整合核电技术路线。
2011年,国家核安全局提 出希望将同源于法国技术的中核、中广核技术路线进行合并,“这无论是从安全监管、工程实施以及技术出口都有着诸多优点”,柴国旱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然而,中核和中广核在各自技术路线上均投资巨大,都不愿轻易让步,一位核电业内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当时双方进行了十多次谈判,没有取得进展。
中广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2013年4月,技术合并开始出现转机。当时刚上任一个月的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召集中核和中广核相关负责人谈话,强力推动“华龙一号”的合并。
国家能源局的介入,使“华龙一号”的合并有了实质进展。但“中核手握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项目订单,比中广核底气足,更加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一位核电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核卡拉奇核电项目于2013年在巴基斯坦开工,合同金额91亿美元,全部采用中核ACP1000技术,这成为中核谈判的“王牌”。
核电“三国”
核电“三国”之争由来已久。
“国家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引进AP1000统一国内的技术路线,解决国内核电发展过程中多头引进,技术路线、标准不统一,自主化、国产化进展迟缓等问题。”一位已退休的国家核安全局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但是在引进AP1000时,由于该技术并没有成功运营的经验,这在国内核电业引起了很大争议。”
“在当时核电大发展背景下,‘二代加’与‘三代’之间的纷争不断,都想让自己的技术成为主流,占据核电市场。”上述核安全局退休人对记者说。
2010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使得国内的核电技术之争出现转机。三代核电技术被推为主流,“翻版+改进”的“二代加”技术路线淡出。
这迫使以“二代加”技术路线为主的中核与中广核加速转向。分别在各自的“二代加”技术上发展出了“三代”核电技术,即中核的ACP1000和中广核的ACPR1000+。
“如果不转向,很多已经获批但还没有开工的项目就有可能全部被换成AP1000。”一位接近中广核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广核陆丰项目就已经由原来的CPR1000技术改为国核技的AP1000技术。
另外,国家能源局之所以加快推动“华龙一号”技术路线的合并,更在于结束中国核电出海时窝里斗的局面。2012年,中广核、国核技分别与法国阿海珐公司、美国西屋电气组成搭档,参与竞购英国“地平线”项目,均无功而返。
“中国核电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造价便宜以及充裕的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
2013年,中广核参股英国辛克利角核电项目建设,虽然中广核希望通过资金优势争取到更多参与建设和运行的机会,但更多的却是以投资者身份出现。
“各公司都认为自己的技术在安全性和先进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现实是,目前没有任何一家的技术经过了示范堆的验证,这让中国核电在出口的过程中缺乏实际的说服力,”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示范堆建造延期的例子并不少见”。
推荐访问:华龙
上一篇:中国核建文化“落地”四维
下一篇:德国弃核之路面临重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