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汉字“云”词义分析
感受到积聚的云团带给人们的不良情绪,因此构建了义项(6)这一隐喻。
例3:他渐渐驱散了脸上密布的阴云,变得开朗起来:“看不出你还有这么多的名堂,真是扫帚进城三年也会走路啦。”(来源CCL)
例4:科研道路并非坦途,这里有无数技术难关,更有不测风云。(来源CCL)
这几个句子中的“云”的意义看似没有直接联系,实际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即云预示了不愉快、不和谐的事情,由概念域映射至情感域,这与人们对天气的体验息息相关[9]。云层时常随天气而变化,时而云量增加遮蔽阳光,时而乌云密布带来强降雨,变化多端的、陰晴不定的天气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体验乃至情感体验,带给人们不良情绪,产生压抑、不愉快的情感态度,映射到情感域,因此构建了这一隐喻。根据Lakoff & Johnson[2]的观点,事物特征的相似性可能是认知主体认识事物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云的这些特征与人对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相似性,由此产生这个隐喻。
义项(7)由原义映射至科技领域,构建了这一隐喻。爆炸产生许多细微颗粒,聚成硕大的云团,由此延伸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一词。
例5:30年前,西北戈壁滩上腾起的蘑菇云震惊了全世界,年轻的核工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来源CCL)
基于人们的认知体验,云能够形成庞大规模的云层,而且可以在空中随处流动。计算机信息存储量大,更新发展速度快。云与互联网的特点具有相似性,因此人们用云的这一概念理解网络资源和服务的大规模性和覆盖性,延伸出义项(8)。
3.3转喻
George Lakoff和Mark Jonhson关于转喻的定义谈道: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2](35)。Lakoff指出,转喻是表述 “部分和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部分可以转喻部分或整体,两者之间存在邻近关系,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在汉字云的义项中,义项(2)、(3)与(5)由原型义通过转喻认知方式得来。
天空中云层堆叠,波涛连绵,数量繁多,可见数量多是云的特征之一。义项(2)基于“以事物表特征”的转喻,自原型义项分裂而来。故“云从”表示随从之盛,比喻众多。“云集”意旨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
例6: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来源CCL)
范畴定义通常可反映其主要特征,因此可以用整体范畴表示主要特征[7]。义项(3)指轻柔舒卷如云之物,云的洁白与舒展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人们常用云来比喻美丽的事物。因此,从原型义延伸至义项(3),其认知手段是“以事物表特征”转喻。“云鬓”是指多而柔的妇女头发的,“云衫”指轻而薄的衣衫。
例7: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来源CCL)
义项(3)提到了云轻柔舒卷的特征,引申出义项(5)。云在空中四处漂浮,随风而动,具有变化性,与游子的漂泊闲适之情相似,基于此相似特征形成了这一词义。这里的认知手段是转喻,“以物体表特征”,将一特征映射到心理空间域。以“云游”表示云彩飘动浮游,从而形容道士漫游四方,行踪不定。以“云心”指闲散如云的心。
例8:朋友来自繁华都市,且又是个云游四海的人,珍馐美味并不乏享,他的赞扬自然使我颇感得意,得意之余却有几分怅惘。(来源CCL)
以云为中心的概念系统中,各个概念之间相互关联,如图1所示。义项(2)基于“以事物表特征”的转喻,自原型义项分裂而来。原型义项(1)转换为义项(3),认知手段是隐喻,源概念和目标概念都是具体的。由原型义义项(3)提到了云轻柔舒卷的特征,引申出义项(5)。云在空中四处漂浮,将一特征映射到心理空间域,因此有“云游”等词。原型义项(1)再转换为(6)和(7),源域是具体的概念域,目标域分别是抽象的人的心理空间域和科技及网络领域。因此有“疑云”“蘑菇云”等词。
4.时代发展下的“云”义项分析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新事物的命名倾向于以已知事物为基础,将符号意义延伸,即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由此可见,词汇的延伸义与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紧密相关,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同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汉字“云”义项的延伸与发展,尤其是义项(8)的出现,正是体现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认知与词义延伸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是由大量计算机形成的计算能力极强的系统,信息存储量大,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基于人们的认知体验,云形成庞大的云层,存储丰富的雨水且具有变幻莫测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互联网的特点具有相似性,人们基于这些相似性特征,将云的源域特征投射到科技领域,延伸出许多与“云”相关的新词族,如“云计算”“云数据”“云盘”等逐渐为人所熟知。
这一发展在词典修订中也显现出来,一些权威词典中根据时代发展相应地更新义项,收录一些新生词汇。比如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首次收录词条“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互联网使大量的计算机形成一个计算能力极强的系统,安全可靠地进行超大规模计算,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6](1610)。其中云的语义为网络,类似还有云盘、云平台、云服务器等词语,多用于科技领域,指提供网络运行的抽象平台;如云健康、有云智能、云安全等,指通过网络操作达到像云一样舒适安逸的理想状态。
随着时代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需要新的词汇来命名这些新事物。由于人们非常熟悉“云”这种天气现象,用“云”构词,便于人们理解与接收,有利于其传播。再者,网络的特点与云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人们倾向于将已有词汇用在新词汇上,以云构成新生词语,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5.结语
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对人们从认识事物、形成相应概念再到丰富词汇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云”为例,分析一词多义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一词多义现象存在一个核心原型义项,研究发现词语生成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不是任意产生的,而是根据认知潜在的相似性,即两者的共同特征,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得到许多新的义项。人们对于“云”这一基本的自然现象有着丰富的认知和身体体验,基于认知体验与相似性特征,通过隐喻和转喻投射到情感域、心理空间域、社会关系域、网络域等概念域,延伸出相关义项和表达。同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已知事物词汇为基础,词汇意义的延伸受到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云的词义范畴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诞生出许多与云相关的新生网络词汇,从而衍生出新的词汇。
参考文献:
[1]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Lakoff, G. ,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李瑛,文旭.從“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03):15.
[5]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J].现代外语,2003(4):340-35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许慎.说文解字注上[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李美,李明贤.“云”的概念隐喻——英汉语料对比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