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发展探究
摘要:公路运输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运输 经济 发展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型关键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迅速扩张,运输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运行中的交通运输矛盾凸现。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1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达和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包括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同时也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可能;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又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两者相互作用呈现交替推动上升趋势。交通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区位因素,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高速公路以其快速、舒适、安全的特点,为客货运输提供了优越条件,对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沿线企业即可以节省运输时间,又可以提高运输效益和质量,还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1.2由于高速公路的这些优势,借助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高速公路成为经济中相对有效、便捷和优先发展的运输方式,使之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更加密切和强化,作用更为显著和直观。
1.3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省际之间、重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区域间人员、商品、技术、信息的交流速度,有效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在更大空间上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拓展了市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公路设施,有着快速、安全、舒适、经济的特点,其良好的交通环境,大大缩短了车辆的行驶时间,提高了运输能力,解决了交通拥挤,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了交通事故。今天,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也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1.4高速公路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必然出现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速公路的发展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越强,高速公路也越发达;从另一方面来讲,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社会上流传的"要想富,先修路;修高速,快致富"这一朴素认识,正说明了这一点。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带动一系列生产部门和行业的发展。
2公路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中心——外围理论
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的中心。外围(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不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外围空间经济发展并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内陆地区,公路交通是连接城市及其外围农村的主要纽带,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干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将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对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镇,并由公路运输干线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即公路沿线形成各种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带等,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指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存在重大影响,并认为在运费、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三者中,运费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内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最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交通运输,其快速直达的特点大大节省了各种工业原材料、货物及农产品的运输费用与运输时间,这就为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加快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3.1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系统
在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杠杆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无视交通运输产业特征,将导致运输“瓶颈”和经济“扭曲”。
3.2加快交通体制改革
降低交通运输发展的制度成本,提高运输系统交易效率。制度和组织的适应机制和创新,对塑造有效的运输系统具有关键的作用;交通运输作为向社会经济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的产业活动,其效率依然依赖于竞争性市场秩序,制度的应变性和组织的学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
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是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能降低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进市场竞争。在中国交通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加快交通建设是迅速扩能和结构优化的基础。
3.4科技应用和创新
科技应用和创新应该作为中国交通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交通科技得不到持续创新的情况下,在更长的时期内,随着经济的演化,外延式的运输供给增长,其代价是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导致运输成本上升。为了适应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交通运输供给总量扩张的同时,必须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
4结束语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能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想富,先修路。实践证明公路运输对沿线的物流、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横向经济联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总之,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好两者的亲系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良.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2006(6).
[2]凌起.福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3]范振宇,肖春阳.高速公路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效应初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