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世界”演出追忆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岳西县黄梅戏剧团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剧团的人老了,换了,笔者也退休了。有多少往事随着时光流失了。然而那些触动心灵的事,却如同昨日,记忆犹新。
1965年5月,岳西县黄梅戏剧团受命在上海“大世界”演出了两个月。那紧张有序、极富挑战性的60个日日夜夜,虽时隔40年,至今回忆起来仍有一股激情,一股冲动,甚至有些留恋。
一、“机遇来之不易!”
1965年2月底,岳西剧团正在乡下演出,从安庆参加“地区剧团团长会议”归来的江汝汉团长带来了好消息:“我团今年5月要到上海大世界演出。这次演出任务是地区文化局特意选派的—机遇来之不易!”是呀,大上海,东方的名城。大世界,闻名遐尔,谁不想一睹芳容?
一个基层剧团有幸在大世界演出,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向兄弟剧种学习,还能提高艺术水平,增加收入,一举数得。可要在那精英荟萃的地方获得成功,没有实力谈何容易!那时许多县剧团都曾前往演出,而岳西剧团却从未有过奢望,只知年复年、月复月地翻山越岭,上山下乡。那么,地区文化局却偏偏在全区11个县剧团中选派岳西剧团承担赴沪演出的任务,是何缘故?
首先,岳西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剧团的政治、业务工作,将其定位为“岳西文化的窗口”,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剧团的演职员有着较高的政治业务素养,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上山下乡”取得了出色的成绩。1964年剧团提出“思想革命化、生活集体化、演出战斗化”的目标,以“四十八条扁担挑遍全县”、“上山到顶、下乡到边”的做法,被地区文化局总结经验推广。这年剧团还被评为地区文艺上山下乡先进单位。这个先进单位可来之不易,那是全团48位职工在几年内凭肩膀皮磨出来,凭两条腿硬走出来的。
其二,那时,岳西剧团有一个稳定的朝气蓬勃的创作集体,主创人员阵营整齐,创作剧目取得优异成绩。建团10年来,年年出新戏,在历届地区会、调演中,创作剧目数量和质量均居上游。1959年、1960年、1964年连续有创作剧目参加省调演。其中《大别山上红旗飘》、《两个苹果》成为省优秀剧目,当时有“岳西是个出戏的县”之美誉。
岳西县委对这次赴沪演出非常重视,分管书记冯常禄要求剧团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剧团在3月间前往舒城、六安、霍山三地巡回演出,进行“练兵”;4月完成剧目修改加工,向上海报审等准备后,于4月底启程赴沪。行前,由县委宣传部长范兴山宣布赴沪演出人员名单,提出严格要求,约法三章。
4月26日,由文教局副局长胡毅、团长江汝汉带队的,有45名演职员组成的演出团从岳西出发,27日晨经安庆港登上“江亚轮”,乘风而下,28晚抵达上海大世界。
二、初识“大世界”
4月29日上午,大世界业务科孙科长在为我团举行的欢迎会上,向来自大别山老区的岳西县黄梅戏剧团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宣布了工作日程、纪律制度和注意事项,还详细介绍了大世界的历史及基本情况,为我们揭开那神秘的面纱。
大世界可真大。五层楼的环形建筑,原来设有近40处演出和游艺场所,全称“大世界游乐场”,建于民国初年,坐落在延安东路口(曾为法租界)。民国时期,大世界内部有吃、喝、嫖、赌、抽、玩、乐等场所。可谓是应有尽有,是沪上大亨黄金荣的摇钱树,是坑害劳动人民的大黑窝。解放后,大世界改天换地,人民政府将其彻底改造为一个融艺术欣赏与健康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内设电影院、音乐厅、杂技场、剧场等演出场所20多个,常年有京剧、越剧、沪剧、扬剧、淮剧、锡剧、滑稽戏、山歌剧及黄梅戏、采茶戏等10多个地方剧种和苏州评弹、独脚戏等地方曲艺以及音乐歌舞、杂技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时演出;还设有天象馆、电子游艺厅小型射击场、儿童乐园、哈哈镜等10多处游艺娱乐场所和几十处小卖部、小吃部同时开放。真可谓百艺纷呈,争奇斗艳!在此演出的团体不分本埠与外地、不分省市级与县级,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工作人员忠于职守,服务周到,和谐共处,在主管单位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如同一个协调运转的自成一体的小型社会。
大世界的工作安排环环相扣,纪律严明,紧张而有序。每天中午12:30开场检票,晚上11:00关门。下午2:30晚.上7:30为日夜场戏曲演出;演出间歇则有曲艺表演,此上彼下,歇人不歇台。观众凭一张门票(O 25元)入场,可在场内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娱乐项目,观众每天常在万人左右。外国友人也常来光顾,自由欣赏着中国的民族艺术,品味着东方的文化。大世界是名符其实的劳动人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我们这群常年钻山沟、滚稻草的“土八路”,必须快速融入到这个“小社会”,因为5月1日我们就要首演。面对陌生的大世界,不免感到有些紧张:将会有怎样的考验在等待着我们!
三、首演剧目几乎搁浅
考验说来就来。在5月1日登台亮相之前,首先要通过市场预测有关方面严格的剧本复审(4月已报初审)。1964年10月后,古装戏在全国全面禁演,所有剧团全都演革命现代戏,我团带去演出的有大型现代戏《大别山上红旗飘》、《白毛女》、《芦荡火种》、《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小戏《两个苹果》、《抢伞》、《送肥记》、《红管家》等4大4小共5台剧目。后三台大戏及一台小戏都顺利通过复审,不料列为“打炮戏”(首演)的本团创作剧目《大别山红旗飘》却遇到麻烦。
该剧取材于大别山1930年的清水寨暴动和1935年红28军活捉安徽代省长余谊密(潜山官庄人)的历史事实,经艺术构思而创作的。剧情是:土地革命时期,在大别山区进行革命活动的“地下党”领导人老解,以当地民间组织“关帝会”为掩护,发动群众密秘成立了“农民自救会”,在年关之际与母老虎(省长之母)展开了“闹粮”斗争,农会领导人玉蓉被捕,老解组织营救玉蓉脱险,又俘获母老虎之孙儿阎继贵,并巧计取其手信,智取阎府民团枪支,组建了农民武装。在省长阎梦威回乡过年之际,老解化妆成国军军官率众将阎家母子及其民团一举消灭,并宣告举行武装暴动,建立起工农政权。大别山上飘起工农革命的红旗!这是黄梅戏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大戏,剧本是在岳西县委的直接领导下,由柳立风、金友文等领导同志参与组织创作班子,由刘正需执笔,经过一年多集思广益反复修改而成的。由潘剑虹导演,查美琴、汪衍文、罗爱文、吴庆华、黄登荣、王郎福、汪正奎、潘爱珍、程乔珍等参与演出,于1959年被地区选为向省“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剧团也因此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1960年又与地区剧团合演参加省调演,由王鲁明、麻彩楼、殷勤、许松山等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同年《安徽戏剧》等刊发表剧本和专家的评论文章,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得到省委书记曾希圣、省长黄岩、省军区司令员廖容标等领导同志的好评,该剧是岳西剧团长演不衰的看家戏,却为何在上海遭到质疑?
1965年,处在“文革”前夜的大上海,文艺界“极左”思潮已是暗流涌动。在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动下,上海文艺界的周信芳及电影《早春二月》等许多名人、名作品已遭到批判。4月上旬,上海文化主管部门在初审《大别山上红旗飘》时,有些“理论研究”者就提出:毛主席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是代表党的正确线。而大别山武装斗争却是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统治,大别山飘的是哪条路线的旗帜?其实,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是在1927年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开展的,请水寨暴动更是在王步文等领导下进行的,不存生所谓“路线错误”问题。在当时,说有“路线错误”那还了得?江团长回县赶紧回报,赶紧组织修改剧本:硬性增加了大别山武装革命斗争是在井冈山影响下才发动的内容,剧名也改为《丛林烈火》意在突出人民革命的“星星之火”。由于时间紧迫,仓促修改,顾此失彼,经不起推敲。新排的《丛》剧还未经彩排,在审查剧本时就被否定,可真是当头一棒!离“5·1”首演仅一天之隔,情况实属紧急。幸而大世界的业务主管孙科长(原任杭州市文化局长)是位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有胆有识的内行领导。他处变不惊,当即提出审看修改前的《大》剧。29日深夜,《大》剧依原样彩排后,孙科长及应邀审看的几位专家看戏后却大加赞扬。他们认为:《大》剧政治上没有问题,剧情上无一处与张国焘有牵联,全剧歌颂的是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大别山飘的是工农革命的红旗;艺术上较为成熟,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表演上于继承中有创新,质朴无华,独具特色,是演出几百场的深受观众欢迎的优秀剧目。大世界领导当场决定:《大》剧按原貌、原计划演出。这个戏本来安排演出20天40场,结果演到18天36场时,反对该剧的人前来干涉,大世界只好通知停演《大》剧,将《白毛女》提早上演,“山雨欲来风满楼”,想不到在“文革”狂风暴雨排山倒海涌来的头一年,我们就在上海这“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提前经受了“文革洗礼”! (待续)
上一篇:“韩”风起,真热闹
下一篇:别把“遗憾”留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