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田园社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保健需求调查
摘要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卫生保健需求。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78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57.69%的被调查者患有慢性疾病;48.72%的被调查者常有孤独感、衰老感、抑郁感、无能为力感等负性情绪;71.7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就医比较方便;89.74%的被调查者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论:农村老年人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对基本卫生保健有较大需求,应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卫生需求提供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卫生保健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南京市农村地区初见成效。但仍应扩大覆盖面,增大报销比例,增加报销种类。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 身心健康状况 卫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0)01-0032-03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与千家万户的幸福紧密相连。然而,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制度仍未充分完善,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缺乏基本医药常识,其健康问题相对城镇老年人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如何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卫生保健需求,提供更为有效的医疗服务,改善其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已成为当前基层医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为此,中国药科大学的几名本科生于2009年8月4日-8月6日深入南京市江宁区田园社区对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着重了解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就医行为及其卫生保健需求,为更好地在农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田园社区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共调查了78名,其中男性29名,占37.18%;女性49名,占62.82%。年龄分布在60~85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老年人健康需求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心理健康状况及现状评价、身体健康状况、日常活动能力4个方面42个条目。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值为0.75,效度系数为0.81。南中国药科大学的6名本科在校生作为调查员采取随机调查方式,向调查对象逐条朗读问题,根据问答予以记录,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8份,有效率达97.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采用一般性描述及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分布特征
78名农村老年人中,60~69岁42名,占53.85%;70~79岁24名,占30.77%;80岁以上12名,占15.38%。文盲及小学学历67名,占总调查人数的85.9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70名,占89.74%。认为目前就医比较方便者有56名,占71.79%。
2.2 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及负性情绪统计
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及负性情绪统计见表1。
2.3 基本身体健康状况及自理状况
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牙齿基本完好者32名,占41.03%;视力状况基本良好者37名,占47.44%;听力状况基本良好者34名,占43.59%;睡眠良好者27名,占34.62%;白天精力状况充沛者25名,占32.05%。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者51名,占65.38%。
2.4 所患疾病、治疗状况及对生活的影响
78名接受调查的农村老年人中,患各类疾病者50名,占64.10%。患病后进行治疗者(有规律或间断治疗者)19名,占38%,认为所患疾病对生活有影响(包括部分影响、较大影响、严重影响)37名,占74%。这些被调查者中,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45名(占57.69%),其中患高血压的有15名(占19.23%),患关节炎的有11名(占14.10%),患心脏病的有8名(占10.26%),患其他慢性疾病的有11名(占14.10%)。其卫生保健需求状况见表2。
3 讨论
3.1 农村老年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由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老化及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南京市田园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7.69%,略高于全国水平(54%),这种情况可能与受本次接受调查人数量、经济状况、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患病种类与其他相关调查中所得结果基本相同。48.72%的农村老年人经常有负性情绪,如孤独感、衰老感、抑郁感、无能为力感等,低于相关调查研究中的结果,可能与该社区近年积极新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安排老年人健身娱乐项目,丰富老年人生活内容有关,但这些措施的实施力度与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农村老年人的就医状况
通过此次调查及与被访者的对话中,笔者了解到,影响农村老年人就医的因素主要为经济因素、保健因素、交通因素等,与笔者以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显示的结果相符。农村老年人患病后采取治疗的占38%,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但却有71.79%的农村老年人认为目前就医比较方便,同时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受访者就医是通过社区医疗服务。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分析可能原因是目前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医疗服务已比较完善,农村老年人因交通等客观原因所造成的看病难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他们已可以在自己居住社区附近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但为什么已建立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至今仍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农村老年人患病后采取治疗的人员比例仍偏低?可能有3个方面原因:1)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低,患病后治疗的自费比例高,支付医疗费用困难,同时农村地区社保体系仍不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当前医疗服务费用及药价虚高,“以药养医”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动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治疗及药品费用使农村老年人难以承受。3)农村老年人缺乏保健意识、疾病治疗意识淡薄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造成目前农村部分老年人有病不治的重要原因。
3.3 农村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求
在此次调查中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度层次较低,他们对卫生保健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定期体检、急救、上门医疗服务、健康及疾病咨询等方面。由于农村的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及获得保健知识渠道的缺乏等原因,他们更需要价格低廉、方便实用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因此,应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针对性强、经济实用、方便灵活的卫生资源。
4 建议
4.1 基层医疗与社保部门应对农村老年人予以更多关
注
农村老年人收入较低,保健意识不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已基本普及,但由于覆盖服务种类少,报销比例低以及农村靠儿女养老传统模式等因素的束缚而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应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医疗和社保部门关注农村老年人,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对待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院应加强培养农村社区卫生力量,建立适合农村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同时,社保部门应加快建立符合农村特色的养老模式,并大力予以宣传推广,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将农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由目前的以儿女供给为主逐渐改变为国家、社区、儿女三者合作养老的新模式,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2 针对农村老年人需求,探索以预防为主、具有农村特色的卫生保健服务模式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针对农村老年人的需要,由当地社区卫生诊所提供各种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其中包括上门进行简单的用药指导、就医指导,定期进行体检及血压、血糖、体重的测量。2)大力普及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老年体育活动项目。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偏低,接受信息渠道狭窄,可以采用喇叭广播、文艺演出、专家下乡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帮助老年人对常见疾病形成基本的自我判断、自我保健等能力。
4.3 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了解到,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角色的改变特别是子女外出打工造成的对老年人护理交流的“真空”,使其极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负性情绪,从而诱发诸如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疾病。通过此次调查中与老年人的深入交谈,笔者还发现,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经济收入造成的生活压力,晚年丧偶或子女外出打工导致的人际交流减少等各种因素使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显得更为严重。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集中开展心理知识培训,并组织他们定期下乡进行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充分发挥基层医务人员在改善基层农村群众心理状况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应该重视社交活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鼓励他们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结交朋友,在与朋友交流中形成正性心理反应,排除不良心理因素。目前,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已建立老年人活动室,这是丰富农村老年人生活的较好形式,政府应在继续加大落后地区农村老年人活动室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掘已有活动室的功能,真正使其成为老年人健身娱乐的场所。
4.4 建立适应农村地区需求的基本药品目录,削减就医环节,切实降低农村地区基本医疗服务费用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覆盖绝大多数村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但由于政府投入资金较少,补贴标准太低,加之药品价格及就医成本的虚高,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众多“小病拖,大病熬”的情况。因此,政府应以目前“新医改”为契机,抓紧建立针对农村地区的基本药品目录,切实降低药品价格,同时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大幅削减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建立和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途径,设立专门的老年人就医和保健机构,真正让农村老年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使其体会到“新农合”制度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