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产业融合是21世纪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旅游产业融合是推动厦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近十年来厦门旅游产业迎来“井喷式”发展,但受限于经济总量较低、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较弱后、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缺失等问题,当前厦门旅游产业融合并不充分。本文结合厦门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厦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厦门;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7-0035-02
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厦门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近十年来,厦门旅游产业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厦门支柱性产业。但同时,受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旅游经济消费受到一定的冲击,旅游产业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产业融合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推动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厦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与旅游产业融合
融合化、信息化和生态化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产业融合的领域最先开始于技术领域,然后出现在通讯、信息领域。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行了“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研讨会”,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国内比较通用的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深刻地影响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
旅游产业本身是一个强渗透性和关联性的产业,与许多产业紧密相关,很难游离于其他产业自行发展或生存。在产业融合带动下,中国旅游产业出现了多方面的跨界行动,包括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等。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旅游业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大旅游”的实践早已展开。
二、 厦门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产业发展快速,旅游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近10年以来,厦门旅游业进入了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根据厦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数据,2011—2017年,厦门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均高速增长,始终保持在15%以上;到2017年,在金砖峰会年,厦门接待境内外游客首次超过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旅游增速达20.68%。
(二)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和丰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厦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一是扭转岛内游客热、岛外游客冷的二元格局,大力推进岛外旅游项目的建设,加大岛外旅游精品线路开发,集美、海沧、同安等区的旅游产品明显增多。二是不断了解游客需求,推进产品多样化,大力拓展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形态,提高旅游产品层次。三是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推广旅游产品,如中秋博饼旅游嘉年华活动、海西旅游博览会、厦门海洋旅游嘉年华活动。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果显著
厦门不断加大投入,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改善。一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已经形成了包括餐饮、住宿、购物、景区、交通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越来越现代化。二是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包括提升改造鼓浪屿旅游环境、曾厝垵文创村的改造,胡里山炮台的改建,东渡国际邮轮中心码头、演武大桥观景平台的建设。三是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成立厦门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实现旅游在线营销、预订、咨询、投诉等功能,健全旅游信息化服务网络。
(四)旅游产业融合现象凸显
第一,旅游与会展融合不断提高。旅游与会展的融合是厦门旅游产业融合的一个典型,多年来厦门一直致力于旅游会展资源的融合,开展联合营销,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展。第二,旅游与农业融合也比较突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近些年来厦门先后打造了同安顶村、五峰村、军营村、白交祠村、造水村等多个特色乡村旅游景点。第三,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引进“马拉松”“铁人三项”“沙滩排球”“摩托艇”“风筝节”等金牌赛事,通过金牌赛事吸引游客。第四,旅游与汽车的产业融合。不断开发自驾旅游路线,开发房车基地,自驾旅游成为旅游休闲的一种新兴模式。
三、 厦门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厦门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日渐明显,全域旅游、“旅游+”倡议正大力推广,推动旅游产业不断调整升级,但从总体来看,当前厦门旅游产业融合并不充分,旅游相关行业单线发展的问题仍较突出,主要原因如下:
(一)经济总量较小,辐射力不足
厦门受地域空间的局限,经济的腹地与服务区域狭小,市场空间和规模都非常有限;在产业布局中,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链条比较有限,无法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重庆等城市相比。同时,厦门所在的福建省经济实力与经济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也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厦门的经济增长极与辐射源都较弱,削弱了大型经济实体来厦投资的吸引力。
(二)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产品开发层次较低
产品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目前,厦门的旅游产品大部分以海滨观光旅游为主,“门票经济”还是多数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产品开发力度和创新力度不足,高品质的专项旅游、主题旅游、度假旅游、體验旅游、高端旅游项目不多。特别是厦门岛外的区域,旅游产品弱、小、散,尚未连成片、形成网,动态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的体系没能形成,难以适应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一体化效应发挥不足
第一,厦门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明显,由于旅游资源的天然禀赋,思明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成了来厦游客的首选之地,接待超负荷的情况常有发生,而湖里区和岛外其他区比较冷清。第二,厦漳泉一体化的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不同地区的恶性竞争影响合作的持续性。第三,对台区域合作的障碍比较多,双方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旅游交流与合作的限制诸多,开放性不足,造成对台产业融合的难度较大。
(四)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跟不上融合理念发展的需要
产业融合的一个前提是产业链和各个业务环节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无缝对接,但是旅游产业所涉及的许多业务环节都处于不同的行政、行业、部门隶属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和管理目标,各自为政,统筹协调能力容易出现脱节。另外,在人才培养上相对落后,主要依靠经验累积和自发性的学习,旅游复合型人才较少,难以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成为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的阻碍。
四、 促进厦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政府主导,加强规划、投入和监管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必须要有一个引导者和协调者,旅游产业是厦门的支柱产业,政府必然要承担主导作用。第一,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规划,要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厦门各行政区或片区进行旅游功能规划和定位,比如将海沧定位为现代性、集美定位为人文性、同安和翔安定位为农业性,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第二,实施多元化投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设施设备和配套服务。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规则,做到有法可依。第四,加强市场监督,奖罚分明,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公平竞争。第五,促进协调,建立多层面、多样性合作机制。
(二)促进市场竞争,加强产品开发和创新
旅游业是竞争性非常强的行业,市场化运作是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最有效的经营模式。第一,培育优秀的企业,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做强做大。第二,放松管制。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以便打破一些存在于行业之间的规制壁垒,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第三,打造高端产品、个性化产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
(三)转变传统旅游产业发展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避免盲目开发和资源浪费,由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另外,也要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要加强厦门市内的平衡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以厦门为主导,制定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四)加强宣传和推广,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首先,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综合利用传统和新兴的传播媒介,实行灵活的营销策略。第二,加强大型活动、赛事、会议的举办,通过全球性的推介会,吸引注意力,争取大型活动的举办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响国际知名度。第三,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外在环境方面,要改善市容环境,提高绿化水平;内在方面,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方面舒适的旅游环境,使游客在厦门旅游感到亲切和受尊重。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旅游是服务性行业,“人”的因素很重要,打造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是现代旅游业的需要。第一,加强教育和培训机制,鼓励和支持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委托高等院校进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旅游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行业发展意识和服务技能。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实施人才优惠政策。为各类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创造较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水平,对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给予住房、税收、股份等奖励政策,做到长远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陆蓓.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以杭州市会展旅游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5]田里,张鹏杨.旅游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的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9).
[6]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6).
[7]徐金海,王俊.“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3).
[8]衣莉芹.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06-109.
[9]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10]郑明亮.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作者簡介:
上一篇:我国民族旅游产业的经济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