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疾病2859例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拥挤,人口老化,交通伤、工伤、斗殴、心、脑血管急症等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使得“120”院前急救日益被社会所重视,把急救医疗措施快速送到伤病员的身边,分秒必争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城市急救医疗体系发展的最终目的。自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共接到我市“120”指挥中心派车单共2 987车次,诊治患者2 927例,空诊203车次。现就我科出诊救治的2 927例进行病例分析,旨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院前救治的2 927例患者其中男 1 844例,女1 083例;年龄7 d~94岁,平均54.48岁。
1.2 急救方法及结果 到达现场时已死亡68例,对其余2 859例院前急救病例均在到达现场后立即开始抢救,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生理盐水500 ml静滴,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糖,针对病因,对症治疗。针对创伤患者,给予止血、包扎、固定;针对现场呼吸衰竭患者,立即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对心跳、呼吸骤停者,给予现场心肺复苏,持续30~60 min,无效者就地宣布死亡。现场急救需心肺复苏(CPR)者55例,抢救成功2例,成功率3.6%。抢救中死亡53例,占1.85%;其余2 806例患者均经过院前急救处理转入我院急救中心进一步抢救治疗,并向急诊科预报。
1.3 院前急救病种 除去已死亡的68例,2 859例院前急救病种分类(见表1)。
2.2 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水平变化 干预前患者平均收缩压147.3 mm Hg、平均舒张压89.2 mm Hg;干预后患者平均收缩压132.6 mm Hg、平均舒张压84.7 mm Hg,较前分别下降14.7 mm Hg、4.5 mm Hg。经t检验(t值分别为21.13和12.64,P<0.01),表明两组血压值在干预前、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2.3 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干预前血压控制率为36.7%,干预后上升为78.9%,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9.59,P<0.01)(表2)。
02
3 讨论
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发展除了与食盐摄入较高、肥胖、遗传、职业及环境等因素相关,与情绪反应、不良心理行为也有一定关系。除疾病本身直接危害外,更主要的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进而导致发病、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和致死。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已刻不容缓,这对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国内外经验均表明控制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5],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性干预,就是以预防高血压、降低血压为出发点,通过健康教育引导人们合理膳食,限盐、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适当规律运动,保持标准体重。在了解更多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遵医嘱服药率及血压控制率。倡导良好的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实施社区综合性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证明了这是管理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范书英.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要点介绍与高血压联合治疗.中国全科医学,2007,3(10):441.
[2]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3] 刘国仗,王兵.重视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29(4):48.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高血压杂志,2004,12:483-486.
[5] 王顺铨.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2,41(3):67.
上一篇:大型成批车祸伤员的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