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与民间信仰
摘 要:通过对广西省马山县白山镇新汉村国兴屯举办的庙会活动进行的一次田野考察,研究认为民间庙会在道德教化、庙会形式程式规范化以及精神信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对待民间庙会,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待民间的信仰问题。
关键词:民间庙会 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Temple Fair and Folk Beliefs
——One Field Research for the Guoxing Tun of New Han Village , Baishan Town, Mashan County, Guangxi Province
SONG Yi-n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Nanning530001)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for temple fair that held in Guoxing tun of New Han Village , Bai shan Town, Mashan County, Guangxi Province, I think that temple fair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moral education , the formula standardization of folk festival and the spiritual beliefs.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emple fairs will help us to handle with folk beliefs better.
Key words:Temple Fair; Folk Beliefs
自古以来庙会都是中国民间自发举行的重大活动之一,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活动。庙宇、宗教、娱乐和商贸成为庙会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有的学者按照这四个要素把庙会划分为完全性庙会、宗教主导型庙会、娱乐主导型庙会和商贸主导型庙会。[2]
近期我们参加了广西省马山县白山镇新汉村国兴屯举办的庙会,国兴屯举办的此次庙会属于宗教主导型的庙会,祭祀目的为祈福。这种庙会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往往是群众自发组织聚集起来举行的,以祭祀仪式为主体,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不发达。为此我们也进行了与其他地方的庙会进行了对比。相似之处在于:1.国兴屯拥有自己的庙宇,本地人叫其做社王庙,立在村子中心,整个庙会活动也围绕庙宇举行。2.是一种集体活动。举办时间为农闲时节,基本上全屯的人都会参加。3.有程式化的祭祀仪式和禁忌体系。参加庙会者,最好禁吃牛肉,因为牛对于农耕文明特殊的意义使得人们相信吃牛肉是不好的行为,会对神灵不敬。庙会期间,外人不得随意进入屯里;庙会第二天,早餐要吃素,不吃中餐,晚上才可吃荤;庙会举办后要封屯7天,除了本屯人可以随意出入外,留在屯里的外人不得出屯一步。
特殊之处在于:其一,时间不固定。国兴屯举行的庙会却是十多年来的唯一一次而已,人们不是也不可能是抱着一种常态来对待它,而是以一种热烈的,热情的,比过年还热闹的气氛来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祭祀的宗教主体多而杂。这次庙会请来了师公教、道教以及民间巫师同来做法事,三个不同的教派在这次庙会活动中各司其职,其中一些法事师公教的师公还和道教的道公联手进行。这种情况的出现牵涉到民族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其三,庙会的主体建筑社王庙对于本地壮族村民来说,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下面,以国兴屯的庙会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来分析民间庙会的作用。
第一,民间庙会是一种规范化、程式化的信仰仪式。屯里请了师公教、道教、巫三种教派来共同维持法事的顺利进行,三教合一,三者各司其职。师公负责做法事,道公起裁定作用,巫司监督之职,如若庙会进行过程中有意外发生,巫负责与神灵沟通询问意外发生原因及解决办法。师公教是在壮族先民“越巫”信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原生型民间宗教,“越巫”信仰的核心是鬼神崇拜。巫风的聚合与逐步规范发展成了师公教的雏形,并成为了壮族地区的主要宗教样式。[3]道教主要在汉族人民之中传播,真正被壮族人民接受的时间比较晚,发展没有师公教壮大。在壮族地区,比较大一点的法师活动,师公和道公会同场做法事,但像国兴屯这次庙会一样,师公、道公、巫师三组人员同时做法事,确是极为少见的。三者之间既有相似的地方但又相互区别,相互配合、团结合作,充分体现了壮汉两族人民不分你我,紧密联系的精神。
第二,民间庙会能发挥民间信仰的道德教化作用。以汉为主的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视不孝为“大逆”,而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风气也讲究“事死如事生”,中国各少数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样流行起了这股“孝悌风”。在国兴屯,进入社王庙的人都要虔诚的上香敬拜,这不只是在祖先敬礼,而且是在提醒着后世子孙时刻不忘前人遗训,我相信相对于西方基督天主教的教堂来说,国兴屯的社王庙同样具
有剖析、释放自己的精神作用。民俗活动的道德教化作用不是一首长诗,要时常念叨在耳边,也不是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它潜藏在身边长辈的一举一动中,埋伏在祭祀活动的每一个仪式里,它毫不张扬的于潜移默化中就将道德教化的种子种进人们的心里。
第三,民间庙会能为人排忧解难,使人重塑精神信仰。庙会离不开信仰,可以说庙会是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撇下信仰谈庙会是不可取的。信仰最初来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天生存在着的一种或者是恐惧、或者是好奇的心理,对于未知的失去,人们总会试图去尝试对未知事物做出解释或者替未知事物寻找存在依据,换句话说,就是使未知事物已知化。这种已知化大都建立在人们的想象中或者由现实衍生而来,是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的。在进一步的发展之后,信仰慢慢变成了人们的一种心理依靠,成了保证人们生活安定、和谐、幸福的象征。信仰的社会意义由此产生。而我们又该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出现的。庙会也好,神灵也罢,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愿望而应运而生。民间信仰具有功利性,人们祈神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为祈求神灵保佑降福,一个就为请神消灾、祛除患难。民间信仰的存在让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庙宇为这种精神寄托提供承载对象与空间,庙会则是将寄托合法化的一种形为方式。这种方式,就像一根联系的线,又像
一条沟通的渠道,是打开人们心灵愿望的桥梁。季羡林说过:“只要人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4]从功能上面看,庙宇为人们提供一个场所,能够让人们在求神拜佛中会释放出某种压力,转移某种情感,使心底得到某种发泄,从而使心灵得到沉淀或是升华。
此外,传统的庙会活动往往伴随人们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不同村寨之间共同开展的娱乐文化活动有利于形成村民间热乡护乡、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庙会中人们期望风调雨顺、添子添丁、家事兴旺, 从而能获得寄托,解放束缚,稳定精神情感,有助于维持比较良好的社会秩序。因而庙会活动中的精神价值, 对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民间文化是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了我国各地区形态各异的文化特色。庙会的开展衍生出许多的形式,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对待事物都不一样,但是,大家都能在庙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该祈愿的祈愿,该玩耍的玩耍,该工作的工作,大家都自得其乐,怡然自得。相信这也是民俗活动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曹荣.华智亚:民间庙会[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1
[2]唐明君:壮族始祖创世之神布洛陀[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41).
[3] 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4] 程德华.论民间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5.
特约编辑:王逸之
上一篇:区域音乐研究实践
下一篇:当代中国的宗教复兴与宗教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