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摘要】增强依法执政本领,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现实选择,是顺应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式重大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依法执政 坚持 党 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一、依法执政存在的问题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一些不能依法执政、不会依法执政、不依法执政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效果。
(一)不能依法执政 法治建设仍不完善
可以说,中国的法治建设仍然不完善,无法可依现象仍然很突出,尤其是一些重要领域的立法依然没有完成;立法过于原则、概括,缺乏町操作性,而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又不能及时到位;立法存在滞后性,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法律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表现为不同效力等级之间的法律、同一部门新旧法律之间、不同部门的法律之间、法律与政策不和谐的现象的现象依然存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成为影响依法执政的重要因素。
(二)不会依法执政 人治思维影响根深蒂固
可以说,依法执政过程中,人治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依法执政能力的欠缺。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辉煌的历史,但中国缺乏法治传统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中国先秦法家也曾主张“法治”,而且随后的历朝历代虽然也重视法的作用,但其实质仍然是人治。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人治型治国理政方式,这就导致在具体的执政实践中出现懒政怠政、不会依法执政的现象。
(三)不依法执政
违规违法执政现象依然存在
各级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同时更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然而,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忽视法律,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
二、增强依法执政本领的重要举措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党和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增强依法执政本领要求不论是党的领导还是党的建设方面,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推进,同时也要讲究依法执政的方式方法,提升依法执政的效率和效果。
(一)不断加强法治建设
完善立法体制,改变“简单概括”的立法思路,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提高立法层级,化解法律本身的矛盾冲突;依法科学立法,合理配置责、权、利,确保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权力与责任真正挂钩,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加强法律学习,在学法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进行法治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领导干部在出现问题时首先进行法律的思考、分析与判断。
提高敬畏意识,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法律的最高权威性,把尊崇法治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和思维定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严守法律边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决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搞‘越位’。宪法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
坚持依法办事,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都要想一想是否存有法律依据、是否合乎法定程序,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三)改善外部法治环境
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总书记的这一妙语揭示了依法执政的本质内涵,即执政党依据国家宪法法律获取和执掌国家政权,并巩同和维护其执政地位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
完善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真正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之中,促使法治思維和方式成为领导干部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强化责任意识。要按照权责统一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对那些不依法办事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政治、行政以及刑事责任。
总之,只有不断改善外部法治环境,才能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天或.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实现方式[J].邓小平研究,2016,(03).
[2]沈春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J].求是,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