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与内生性动力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发展成效,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积极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尤其要注重激发单位域党建制度效能,激活基层党建内生动力和基层党组织活力,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对此,需要从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发展的基层逻辑出发,着力破解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不稳定与内生性动力不足的困境。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党建;权威性供给;内生性动力
中图分类号:D26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7.02.003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全面从严治党主题下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部重要管党治党的基础性党内法规,进一步推进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基础的全面从严治党整体布局,标志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实施已经迈入管党治党向着制度化推进和全面发力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发展成效,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积极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尤其要注重激发单位域党建制度效能,激活基层党建内生动力和基层党组织活力,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对此,需要从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发展的基层逻辑出发,着力破解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不稳定与内生性动力不足的困境。
一、单位域党建制度的内涵
党建制度是遵循从严治党管党的建党规律原则,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体系,是经过长期制度化发展形成的保持党的性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科学规范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保障。党建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的内在组成部分,是有效实行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保障。从历史上看,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实现了把“支部建在连上”,这是保证党对军队领导的组织制度基础。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領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通过党委领导的“单位制”实现了对经济社会的有效领导。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计划经济单位制的解体,基层党组织建设受到极大冲击,党的领导面临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大量涌现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党的领导无法有效实施,开展党建工作阻力重重,无法建构起有效的领导权;二是在国有企业当中,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与党的领导制度无法有效融合,党的领导弱化、党建形式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有企业高管腐败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在城市社区和农村的基层党组织面对大量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流动人群、社会管理的真空地带,而其自身却组织软弱涣散、力量薄弱,无法有效汲取和获得资源,难以有效领导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当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挑战就是,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矛盾冲突中如何实现党对经济社会的有效领导。对此,我们既要保持改革开放宏观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同时更要注重解决中观和微观社会领域党的领导权有效实现的问题。
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单位域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制度保证。单位是一个社会概念,经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单位制”虽然已经解体,但在文化归属意义上仍是一种社会性存在,人们仍然把他们工作的主要社会实践交往场域称为单位。这些单位一定意义上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规则,也是一种社会性权力结构。单位域内党建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实现单位域党的领导权的组织基础。因此,它的基本内涵不是创立一些新的制度规则,而是党的建设制度在单位域内的具体化、有效化的制度实践问题,是围绕单位域党的领导权实现而展开的党建制度的有效化、具体化。对此,应当从权力制约与平衡的角度出发,在推进单位域内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中培育发展党的领导权,并以此建立完善有效支撑党的领导权的党建制度机制和组织基础。
二、权威性供给与内生动力:单位域党建制度实践的基层逻辑
保持稳定的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培育和激发单位域党建制度化运行的内生性动力,构成了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发展的基层逻辑主线。单位域党建制度化发展是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决定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成效的基础性因素。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单位域的性质出现多元化,单位域内社会交往的主导性价值也随之呈现多元化态势。这种变化趋势对基层党的建设造成极大冲击,表现在一些单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拜金主义、市场交易原则大行其肆;一些单位在单纯GDP政绩观主导下功利主义短期行为盛行;还有一些单位则盛行“清水衙门”的酸葡萄心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懒散之风、空谈之风、嗔怨之气盛行。这些都必然要以弱化党的领导、虚化党的建设、软化党的组织功能、僵化和形式化党的制度为代价,直接导致单位域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的建设功能萎缩退化,党的制度规矩失威失效,从而为各种不正之风、潜规则替代党的优良作风、党规党纪打开了方便之门。究其原因,就在于单位域党建制度长期面临着制度的权威性供给不足和不稳定的问题,进而导致单位域基层党组织活力不断下滑,衍生单位域党建制度的内生性动力不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高悬铁规铁纪,全面贯彻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的要求,强化各级党组织抓党建“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一把手“第一责任”等,着力建立健全“一级带一级”的责任传导机制和问责机制,使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获得强劲动力,极大改进了单位域党建制度效能,基层党建工作风貌得到切实改观。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单位域党建制度的内生性动力仍然活力不足,一些单位的党组织仅满足于按照上级党组织规定动作亦步亦趋、只求过关而被动应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此外,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面临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譬如,当前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还主要依靠从上到下的层层传递,这种“一对多”的供给结构,在客观上可能会造成实际供给能力与工作任务量能否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基层组织部门及相关各口的人员编制相对较少,而实际工作任务量却非常繁重,超负荷运转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也是制约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能否稳定可持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深度破解基层党建面临的这些顽疾故症,重新激发基层党组织健康活力,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深层矛盾问题,任务更加艰巨。
三、着力突破的几个方面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发展的基层逻辑,破解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不稳定与内生性动力不足的困境,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要形成有效的“抓一把手”和“一把手抓”的基层党建责任落实体制机制。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要求,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落实单位“一把手”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对一个领导班子而言,“一把手”是居主导位置、起引领作用的班长和榜样,是单位域党建的第一责任主体。“一把手”既是承担党的建设责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单位域党建制度的权威性供给的直接提供者。“一把手”对党建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单位域党建工作成效。从十八大以后各地领导班子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的实际经验可以看出,只有“一把手”真正做到打开胸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马上会进入状态,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功效。对此,除了進一步提高单位域“一把手”抓党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解决好“一把手抓”的问题以外,还要围绕“抓一把手”构建严格的“一把手”抓党建责任落实机制。首先,要把“一把手”抓党建第一责任在政绩考核中进一步突出,并且将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落实党建责任的情况作为班子“一把手”抓党建责任的重要考核参数。其次,要加大对“一把手”在单位域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的监督问责力度。单位域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且整改不力的单位“一把手”,要进行监督问责,并进行适当公开;对长期整改不力的领导班子,要进行组织调整。
二是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党务工作者队伍。加强对各单位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培训,着力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专业化工作能力。同时,要严把各单位党务工作干部入口,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专业化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为单位域党建制度的严格规范执行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可以进一步考虑打破单位界限,实行专职党务工作者组织调配制度。优秀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在单位关系、职级待遇不变条件下,由组织部门来统一调配,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在一些党建工作薄弱的单位开展党建工作,帮助其培养队伍,开创局面,着力加强其组织工作基础。
三是要着力打破单位域党建制度的僵化封闭状态,建立统领有序、联动有效、充满活力的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运行机制。要打破单位域党内制度相互区隔的僵化制约,着力破解基层党组织依赖单向指导命令式的行政化组织运行模式,突出基层党建主题、主线,活跃党建氛围,加强思想作风正面引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发基层党组织细胞的活力。进一步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党内民主生活会与支部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民主制度的紧密衔接,真正让领导干部置身党内民主监督的网络中,形成以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为统领、支部组织生活会为基础的依靠自身活力改进自身建设的基层党建制度化运行体系。
作者简介
张忠义,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研究。
责任编辑 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