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党中央权威的根基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维护党中央集体权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而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首先要维护其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中央权威的根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本文从理论根基、历史根基、现实根基三个方面探索新时代党中央权威的根基,旨在为新时代维护党中央权威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党中央权威;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世情党情国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和国家在这样的新变化面前,依然面临诸多的机遇和考验,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新时代党和国家要继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而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要坚持党中央的权威。新时代党中央的权威,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权威的主体,全国人民作为权威的客体,客体对主体的意志的绝对服从,而新时代党中央权威的根基即新时代党中央作为权威主体的基础和缘由。今天,由于新时代党中央权威具备理论根基、历史根基、现实根基、群众根基,所以坚决捍卫新时代党中央的权威是我们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根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共产党执政规律
探索新时代党中央权威的根基,首先是因为其具备深厚的理论根基,维护新时代党中央权威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总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应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设施,第二个是由各种思想观点构成的各种意识形态。19世纪40年代,由于需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经济可能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尽管当时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是在方法论存在理论疏忽,恩格斯在晚年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恩格斯认为经济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政治力量也有助于历史发展。在经济状况是基础的前提下,上层建筑也对社会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这二者是互动的,在互相作用中是互为因果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一旦上层建筑建立,它就成为一股力量,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上层建筑也与其他的阻碍经济基础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思想进行斗争。政党及其政治思想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上层建筑发挥最大的作用,维护和发展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上层建筑中能够保证方向的只有政党及其政治思想,要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就需要维护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才得以集中发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保证正确的方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党中央的权威是指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无产阶级政党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不可调和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矛盾的存在,资产阶级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这一矛盾,而无产阶级的产生,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才能够作为其对立的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一矛盾,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社会向为社会主义社会转化,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故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才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从低一级发展阶段走向高一级发展阶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发展规律。
2.“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
我国现在最大的国情是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人一直不懈努力于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上已经做了准确的阐述。而关于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开始至今依然是进行时。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才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保证一致的行动。1871年底,恩格斯在致保·拉法格的信中指出:“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任何组织的存在和管理运行都需要权威的存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就认为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权威的存在,氏族议事会就是权威的代表,而为了群体协作,氏族成员也会维护氏族议事会的权威来保证氏族事务的有效开展。一直以来,权威之于国家组织的管理都是根本和基礎,是能够集中统一的保障。
3.维护党中央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政党的产生是由于政治斗争,而政治斗争的本质是为了争夺或者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是为了某些特定的政治目标而组成的政治组织。为了追求和实现政治组织的政治诉求和目标,政党就必须要通过保持严格的政治纪律,树立其权威。反之,没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没有坚不可摧的纪律,这样的政党就不是政治组织,或者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党,只是一些松散社会一般组织或者娱乐组织,是没有政治诉求的,这样的组织一般是松散的,也无法实现其政治目标。
曾经巴枯宁提出“支部自治、各自治小组的自由联合、反权威主义、无政府状态”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强烈批判,因为这样的口号无非就是隐藏其思想的贫乏以及对我们所处社会本质上的无知。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政治组织,要实现我们阶级的政治目标,就需要凝聚组织的力量,集中力量到一个点。如果各个支部、各个成员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政党只能支离破散,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党中央权威的维护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工厂的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甚至日常的管理和运行都需要服从该有的规章制度的权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目标,需要凝聚统一的意志,就需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而这也是使得中国共产党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的途径。
二、历史根基: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
新时代要维护党中央权威,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这是总结无产阶级政党百年历史经验和教训而得出的深刻结论。新时代党中央权威不仅是党在思想和政治上的主心骨,也是全国人民奋战的领班人。在总结和吸取了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党逐步提出了“维护党中央领导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命题。
1.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中经验的总结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独特优势。我们党成立初期,虽然对权威问题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没有建立起党内的权威,但是也积极致力于建立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集中统一。从1921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党内尝试采用苏维埃形式、明确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总书记制、明确民主集中制等等措施来坚持和维护党中央的统一。虽然这一时期党因为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依然处于被动状态,但是这些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直到遵义会议召开之后,党内确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毛泽东开始推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这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转折点,开始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938年,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认同和批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第一次明确了:“四个服从”,这空前巩固了我党的团结统一。1942年,整风运动全面展开,直到1945年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直到思想,全党上下才实现了空间的集中和统一。1948年,党中央颁布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等重要规定,十分有力的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得以确立,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党中央集中权威的具体制度,这不仅仅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为全党接下来的工作和执政党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同时改革开放伟大工程也开始了,更加需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体统一的领导。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黨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坚持集体领导,维护党的权威和集中统一。1982年,党的十二次党章修改,以更加全面、具体、深刻地方式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六项剧本原则。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国内政治动荡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以见这么同志为核心的底单带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党高举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党的中央权威的维护,确保政府制度秩序的顺利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全面的、突破性的成就和根本性的变革,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最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随着党中央的集中统一,推动全党团结统一到一个新的高度,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中央政府制定和修订了90多项党内规章制度,贯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全党“四个意识”,旗帜鲜明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党40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同样表明只有维护党中央权威才能有效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前进步伐。
2.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中教训的吸取
从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维护党中央集中权威的重要性。在斯大林领导的集体之后,苏共逐步削弱了党的中央权威,最终濒临失败。苏联就是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了党和人民,否定苏联党的历史和党的领导人。党的领导权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里,这是一个关乎党和国家根本性的问题。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是两面派、阴谋家和野心家,说的和做的都各是一套,不择手段的骗取人民的信任。“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推行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而是反马的、修正主义的路线。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历史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一再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和苏共的光荣历史。维护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权威就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苏联否定历史,否定领袖,就是否定党中央的领导,否定党中央的权威。最终才走向灭亡。
吸取“左”右倾错误思想教训,维护党中央权威。党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左”右倾错误思想,并且给党和国家带来莫大的损失。除开历史、社会、个人等原因出现“左”倾错误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组织原因,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是由于党尚处于幼年时期,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使得党在那一时期的革命事业收到重大的打击,几乎陷入绝境。组织路线是政治路线的保证。同样,错误的组织路线也是错误的政治路线产生的条件。每一次的“左”右倾错误的代表者都在组织上破坏民主集中制,挑战党中央权威,实行宗派主义、个人专断和惩办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组织原则和重要的领导制度。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什么样的领导制度和什么样的组织制度问题对党和国家是具有根本性的。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性质,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健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制度,就要严肃强调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避免再次出现“左”右倾思想错误。
三、现实根基:新时代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突破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改革的时代,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各个方面的深化改革也稳步推进,我国在新时代党中央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不论是于中国还是于世界而言都是幸运的,是历史性的。
1.新时代在党中央领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干成了过去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党中央的权威的不断提高和巩固的情况下,在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党和国家干成了许多过去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在经济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使得我国的经济保持着中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超过30%,在供给侧改革、创新性经济发展驱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协调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思想建设方面,新时代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网络舆论阵地管控取得成效,人民的思想团结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初步形成,全面资源节约有效推进,生态保护过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除此之外,在文化建设、对外开放、民生改善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以来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党中央权威不断加强不断巩固的结果,是集全国人民的力量办大事的结果。
解决了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敢于啃最难啃的硬骨头,直面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解决了一系列党和国家一直以来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谈及解决的难题,全面从严治党最振奋人心,党内反腐倡廉的力度和覆盖面在党的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腐败是社会的一大毒瘤,如果不及时制止和解决腐败这一问题,我国的人民是难以安居乐业,积极向上的,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加强反腐倡廉,是我党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以“零容忍”的态度,铁腕反腐,向固化的利益宣战。其次,贫困问题在全球依然存在,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显得相对突出一些。我国为了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78年以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上也举得了巨大的成就,超过七亿人们摆脱了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让更多的甚至所哟肚饿人拜托贫困,“十三五”期间贯彻实施精准脱贫。新时代以来,贫困人口减少6853万,贫困率由10.2%下降到3.1%,解决这一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某些人的小康而是每个人的小康。
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话语权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大国的身份在全球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角色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友人就表示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与亚非欧各国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亚投行的建设,这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际政治格局从走向多极化的重要反映。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可能多极化的世界会更加公正更加合理。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越来越认可中国这个大国的崛起。
2.新时代在党中央领导下所取得的突破性变革
变革的范围是全面的、力度是深入的。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坚持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既全面,也深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部署。六年以来,改革的步伐全面而深入地推进,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阻挡、蓬勃向前。与此同时,“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提出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得以快速而深入地推进。2013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因为此改革方案,推进了经济体制的全面发展,民主法制也更加健全,文化体制改革出现了革新,社会治理不仅治标更加治本,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党的纪律体制全面推进。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长期的战役,是对我国党和政府以及人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这场新的伟大實践中,中共产党面临着要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和驾驭复杂矛盾的能力以及“搞培训、提素质,选干部、配班子,育人才、举贤能,抓基层、打基础,转作风、树形象,倡廉洁、惩腐败”等一系列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能否切实有效地回答这些课题,关系到党能否抓住机遇、攻克艰难、勇往直前,提高党自身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能否继续向前快速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愿景时,明确提出“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也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持续推进。
改革的格局是具有世界性战略眼光的。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会成功的,中国也不例外,历史上“闭关锁国”的苦头我们吃过,建国后在这方面我们也有着惨痛的教训。40年前,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就不断派代表团出国考察,坚持改革开放。然而,改革推进到现在,虽然世界并不太平,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虽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要摆脱困境、寻求合作、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不二的选择,同时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习近平敏锐地观察到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作出新的判断,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全面深化改革,要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在习近平看来,适应世界潮流,应对世界变化,需要改变不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使党和国家各项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要解放思想,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先进的治理理念及经验。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主动出击,加强国际合作。为此,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战略构想,既是为了各国合作共赢,也是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更广阔的国际空间,而且,也为世界其他各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提供一些借鉴。
变革的成果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的动力之一就是摆脱贫困,使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谈到改革时,首先想到的是改革就是要增进人们的福祉。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实施以来,习近平讲的最多是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涉及到就业、教育、住房、医疗收入分配、扶贫等有关民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扶贫上,习近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收到了巨大成效。在习近平看来,改革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如何分好这块蛋糕的问题,就需要通过体制和制度,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来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使人民群众都能充分分享改革的成果,让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每个中国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使中国人朝着共同富裕、不断强起来的目标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马绍孟.权威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宪法实施途径及监督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