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武术课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作用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发展。学校大力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使得武术与教学相融合,让中小学生对武术有新的认识与了解。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进一步了解学校开展武术课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情况,探究其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武术 中小学生 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3—0091—02
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小学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的新希望,学校是传承的摇篮,培育新一代人才是传播和发展武术的必要条件。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颁布了“武术段制推广十年计划”(武术字2014176)。文件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全国武术之乡段位制推广工作,全面推动武术之乡武术段位制进学校、进入社区,进入乡镇,进入企业,进入政府,进入军营,进人工作岗位。近年来,各省市相继举办了“武术进校园”培训推进会,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武术进校园”活动等。
1拓宽学生视野,满足体育项目需求
目前,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场地活动面积较小和教师资源缺乏等因素,使得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存在教学內容单一的现象,中小学体育课程所学内容普遍由走、跑、跳、投和广播体操教学组成,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因此,学生缺乏课堂积极性,与教师合作较少,不主动学习,使学习效果逐渐降低。武术历史悠久,在华夏大地上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其门派拳法种类甚多,练习形式丰富多样,可按照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要求,设置专门的课程教学。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此,学校开展武术课能够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需求,也可按照不同年级的特点,因材施教。武术课在开展过程中,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一定的空间就可让学生集体学习武术基本功或武术套路;这有利于学校的普及和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因此,武术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还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他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2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也是一项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及传统文化不断式微的形势下,推进武术进校园具有双重的价值和意义。中小学生作为价值观培养、民族精神塑造和体育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武术教学,将为他们学习中华武术,培养武术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扩大武术人口基数,推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武术进校园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可行途径。学校开设武术课程,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武术训练对身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活性,平衡性和其他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些也是学生体质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在武术训练中,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必须参加活动,以便充分锻炼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在武术课程中,正踢、侧踢和压腿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柔韧性。因此,练习武术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均衡发展,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3武德育人
在武术课的开展中,“武德”是中小学应该学习的项目。武术作为国家瑰宝,有着数千上万年的历史,它的内涵一直被人们所传承着。习武之人一向重礼仪、尊道德。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是制约习武者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将其发扬光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尊师重道”,意为尊重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实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在武术课程中,老师教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精神的洗礼。从学校角度来讲,开展武术课对学生是培养尊重老师和长辈的一种道德修养,在学习的同时也注重礼仪。
通过对武德时代特征的诠释,将武德修养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也是大势所趋。武德培养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尤为关键,也是改善我国学校体的内在动力,这是加强我国学校体育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加快中国体育强国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培养中小学生优秀的品质
武术最初是一种战争技术。原始社会,强弱之战,武术成为双方军事较量的手段,也变成消停战争的方式。因此,武术有一定的技击性,有一定的攻防格斗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学习武术套路,但也会穿插学习一些防护的技术。当今社会不良风气涌现,校园打架事件、欺凌弱小等,面对这些问题时,中小学生能用所学本领自保安全,勇于战胜困难,不受欺负,敢于与不正当行为作斗争。学校希望学生有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能力,这样可以锤炼他们勇敢无畏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但却忽视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中小学生缺乏锻炼,做事情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过度的依赖父母的给予与帮助。武术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学校开展武术课的原因之一,也是武术中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所以说学校开展武术课可以培养青少年勤奋、刻苦、敢于进取的良好习惯,并且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武术的基本技术动作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对自己的柔韧性,平衡性等都是极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磨炼中小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学校开展武术课能培养中小学生为人正直、勇于战胜苦难、勤学苦练的品质。在学习中,我们要有百折不屈,越挫越勇,勇于与难题作斗争,一遍不会做多遍的精神,不断与学习做斗争,争取取得理想的成绩。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能互帮互助,团结有爱,携手共同进步,这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之一。这种敢于战胜困难、团结协作、百折不屈的奋斗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小学生所应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将使他们能够承担起国家的使命,为繁荣伟大的祖国,奠定坚实的理想和信念。
5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提高爱国意识
学校正开展武术课时,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为目标,切实提高爱国主义精神。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的一种传承的技术;武术有消除战争和维持和平的力量;武术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学习武术是让我们从身心,到灵魂精神的提升,使我们充满安全感,精力旺盛,由内而外的散发自信。中小学生是新时代的希望,让祖国的花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武术蓬勃发展。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的有效性探究
下一篇: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