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剪纸艺术看闽台民间艺术的关系
摘 要: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民俗特点与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借闽台两地剪纸艺术的艺术渊源、艺术特点、艺术方法等方面,分析在地与台湾民间艺术间的关系。
关键词:闽台;民间艺术;剪纸
一、漳浦剪纸艺术
漳浦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故而,在地剪纸艺术以福建的漳浦剪纸为代表进行讨论分析。
“西晋末年,“八姓入闽”史称“衣冠南渡”,……南迁人口大幅度增加,不仅为闽地增加大量的劳动力,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漳浦建县以前为“南蛮”据地,唐总章二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南下平乱“南蛮”并开发漳州,“开漳圣王”及部属将士留于闽南,中原文明从此在闽南传播。福建剪纸艺术尤以漳浦最为发达,这是对中原等地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把剪刀,几张彩纸,简单的工具加上慧心巧手,片刻功夫便能使花草鱼鸟、美人物件跃然纸上。
自宋明清以来,漳浦剪纸广泛应用于新婚嫁娶、小孩满月、寿诞节庆、祭祀丧葬等各种民间民俗活动。妇女们常用各种吉祥图案美化生活,如剪出各种龙凤、鸳鸯、猪脚花、牡丹、鹿、鱼等,贴于窗户、礼品、祭品上,或作为鞋花、饭中花、肚兜花、灯花。什么东西上剪什么花也是有讲究的,例如婚嫁时,除“双喜图”、“龙凤图”外,还需剪“猪脚花”、“猪头花”放牲礼上,剪“酒瓶花”、“茶古花”放酒瓶、茶具上,剪“凤凰和鸣”“并蒂莲”等各色饼花放于喜饼上,剪“鸳鸯戏水”、“百年好合”、“四季平安”、“石榴结籽”等等放嫁妆上;小孩满月时,要剪“麒麟送子”、“沙面花”等放在送亲友的“油饭”和糖糕饼上;为老人做寿时,要剪“福禄寿全”、“麻姑献寿”等放寿桃、寿面上以示祝贺;逢年过节剪“狮子戏球”、“龙舟竞度”、“欢度元宵”、“年年有余”等增添节日喜庆,各种剪纸百花齐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祈愿,同时又增添了生活情趣。
“随着历代剪纸艺术的传承与流变,漳浦剪纸艺术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从剪纸工艺与风格上看,漳浦剪纸风格与北方的粗狂有力、大刀阔斧、简练造型大相径庭,与南方流派的剪修细腻、精细剪工、造型精致一脉相承。漳浦剪纸构图讲究对称平衡、线条粗密得当、连贯自然,源自生活日常,剪纸画面朴实而又大方雅致。漳浦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与阴剪互为补充,密切配合,整个画面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阴刻是将线条剪掉或刻除,留下纸面作为背景,剪除的线条构成图案,即虚纹或雕空的阴纹图案;而阳刻线则相反,只留下线条,其余背景部分则均被剪掉或刻除,形成实线的阳文图案。
其剪纸的剪刻法,除了依照原拟画的初稿进行剪刻外,折叠纸张再进行剪刻也是剪纸艺术的特色之一。纸张折叠刻剪可形成对称或连续的图案,较普遍的折法是沿着中轴线或对角线对折或连续对折,配以设计好的样稿进行裁剪,单一图案的对称与组合后得到另一种效果。另外广泛被运用的还有“排剪”,即在阴刻的主要形状中剪出细致的细丝,反复排列,成为一个组合,常用以表现动物的羽翎、人或动物的毛发、物件的纹样等,使画面纤巧细腻,又充分表现主体特性。
从表现手法看,漳浦剪纸主要采用了“象征法”、“套叠法”、“多维法”等方法。象征法,即运用谐音、喻义、符号等为作品赋予内容,例如用蝙蝠与鹿代表福禄等。套叠法,是在一个形象内套叠另一个形象,达到“物中有物”的表达效果。例如在船舱主体中剪刻出鱼用以表现丰收、年年有余的祝愿等。多维法,把不同时空看到的物象组合在同一幅画面,如把天空中的太阳、鸟,耕种的人与四季不同的作物等等,打破时空以及透视、比例等常规局限,组合在同一剪纸画面中,却又不失真实,耐人寻味。漳浦剪纸常常配有吉祥文字,图文并茂,有些还配衬色纸,更为绚丽。
漳浦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飞禽走兽、景物、花卉、瓜果及组字,既有取材于民俗民情的作品,又有取材于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作品,充满民俗色彩。
由于民俗活动需要剪纸,故而这种需要促进了传承与普及,使得剪纸这种古老的民间手艺在一代一代的民俗活动中传承下去。当代漳浦剪纸艺术优秀的传承人还是相对较多,例如陈金老师,黄素老师,以及其培养出的陈秋日、郑小蕊、高秋云、洪淑金等一批剪纸艺术接班人。
二、台湾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漳、泉人大规模因各种原因移居台湾,其文化传播也随同移民传入台湾。“闽台被视为一个共同文化区,皆因其文化有着历史形成的密切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简言之,就是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 “这种密切的文化关系,使得闽台文化同源于中华文化而又呈现多样形态的魅力。可以说,台湾的剪纸,最早也是漳浦人带去的。” 福建与台湾,隔着一道海峡相望,元、清历史上都曾有记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台湾曾是福建的一部分。光绪十三年,台湾独立设省,但依旧为福建台湾省。在台湾的移民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漳州府、泉州府、永春州。闽南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将闽南文化、闽南民间工艺等带入台湾,可谓台湾剪纸与在闽剪纸为同宗同源。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陈辉、董金和唐北兑等艺术家,陆续做着传授、教授工作,在其努力下,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多次在台湾省内与国外举办剪纸展览,使剪纸艺术逐渐步入国际视野。
“台湾民间生活习惯与福建相类似,所以其民间剪纸与闽南风格相近。”但是部分风格及题材与大陆传统的民间剪纸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在于台湾艺术家加之于民间工艺上的创造力。因为,部分的台湾剪纸艺术家具有专业画家的训练与素养,从事技艺保存与推广,常会借由剪纸这一传统技法来在新的艺术创作中应用、变化、再创造,所以剪纸风格会融入多种艺术风格。例如台湾剪影工艺。剪影工艺相传始于汉代,由皮影工艺演变而来,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俗工艺之一。台湾的剪影师继承这个传统,以剪刀代笔,几分钟时间,捕捉人的侧面形象特点和神韵,用黑白雙面的纸张从胸部曲线往上,经由下巴、嘴、鼻子、眼睛、额头、头发,再从另一边往下剪至背部,形成了一个人的侧影。又例如台湾当代剪纸艺术,突破平面呈现至三维立体呈现,讲究纸的立体构造、变形,如纸雕艺术,或动态剪纸,更改折叠方式剪纸,不完全展开,使剪好的对像被拉扯某一部位而动起来,比如剪纸蝙蝠,拉动尾巴而扑腾翅膀等。
大陆传统剪纸,多半自发在民间传承,游艺性质大于艺术创作,用以民俗活动、祭祀物品等装饰。台湾剪纸也用于民俗活动,应景于节日美好气氛或寄托美好的希望。民间自发性的剪纸谈不上求新、求变及创作性,确是日常生活在民间艺术中的反映。
“从取材上看,台湾剪纸同福建和广东剪纸,内容多花卉,以绣样和实用为主。” 台湾剪纸艺术多取材于具有民间特色神話故事,例如“白蛇传”、“七夕巧乞”等;有赞扬民间优秀品德的故事性画面,例如“慈母爱子”、“四德垂范”等;亦有如“屈原造象”等歌颂历史人物形象的题材;更多的则是运用寓意的方法,表达人们节庆喜悦或寄拖美好心愿,如“喜上眉梢”、“福寿康宁”“富贵花开”。其大抵与漳浦剪纸相似,涉及面广,基本取材于日常与民间,相对重于剪纸的内涵与故事性,传达人生哲理或希冀。
台湾传统剪纸的方法大致与漳浦剪纸一致。一是将纸对折两次,而后再依中心角对折若干次,以剪刀随自己的心意剪刻,构成一些对称图案;二是将折纸对折后先打好草稿再剪,这样的对称双图大都是喜、寿字样等;三是先在纸的背面草拟图案,而后再根据草拟图进行挖剪,剪出各种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台湾早期在剪纸艺术方面最享盛名的要属龚云章老太太,她所剪的“龙”、“马”活灵活现,山水鸟兽也颇具有特点,作品曾送圣约翰大学展览,备受称赞,并被校长颁赠金奖章。当代剪纸新秀孙步霏,开发创新独特的艺术手法,其作品新颖秀丽。传统剪纸是全平面的,而她将剪纸全部贴紧,有的部分重叠或下垂,用剪刀剪出动物身上的毛发,呈现立体蓬松的效果。
三、从漳浦与台湾剪纸艺术看闽台民间艺术之间的关系
福建和台湾社会,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主体而构建的社会,先南徙至福建再大规模迁入台湾,其剪纸艺术的传播也随移民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发展,再度传入台湾。因此闽台剪纸艺术都先后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内地化实际上就是中原化的过程,虽在台湾有其本土的发展,但不能改变其源自同一艺术根源。故而,台湾剪纸艺术与漳浦剪纸艺术同根同源,其在漳浦剪纸艺术基础上发展、变化、创作,剪纸风格上有一定的创新与不同,但其创作方法、主题都大致相同。可以说台湾剪纸艺术由漳浦剪纸艺术传入台湾,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各自的发展又息息相关,独立而又互相影响。
不仅仅是剪纸艺术,还有木雕、陶艺、刺绣、年画、漆艺等民间艺术,都是闽台两岸历史渊源、相互交融的最好体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闽台两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深远的交流、传承与影响。
作者简介
周洁(1990一),女,汉,福建建瓯,艺术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下一篇: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