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四回诗钞
导语:《红楼梦》的写法很奇妙。我们如今看小说,看电影,看电视连续剧,最怕先知道结果,再往下看就索然无味了。《红楼梦》非常了不起的一条就是先把结果告诉你,却让你打开书一读就放不下手,这是古今作家中无人能及的。《红楼梦》前五回,都是在介绍故事和人物的来龙去脉:第一回介绍通灵宝玉的来历,第二回介绍贾氏这个封建大家族如何从宁国公和荣国公一路繁衍下来,第三回介绍宁、荣两府豪门大宅如何连栋横街的气派,第四回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相互关系,第五回预告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因此,阅读《红楼梦》,应当先把前五回读通,阅读全书才能畅通无阻。
其中,第四回、第五回尤为重要。第四回有一首名为《金陵护官符》的诗,是讲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相互关系的。毛泽东曾说过,读《红楼梦》要注意第四回,它是“总纲”。毛泽东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年轻时读,长征路上读,在延安读,进城后还读。他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诗词,甚至包括《红楼梦》人物的性格、特点,乃至他们的对话、习惯等等,熟得不能再熟。他为我们阅读《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基本要领,就是要抓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个“总纲”去理解全书。第五回中还有一条“副纲”,即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十二曲,这是全面介绍金陵十二钗命运走向的,她们的故事贯穿全书,如繁花着锦,争奇斗艳,却随春光老去,一一凋零。
从小说结构而言,前五回铺叙了“虚”“实”相映的两条主线:“虚线”就是曹雪芹虚拟的通灵宝玉和太虚幻境,亦幻亦真,如影随形;“实线”就是以荣国府和大观因为中心舞台的封建大家族活动场景。第五回直到红楼十二曲的收尾总曲《飞鸟各投林》,全书结构方告布局完毕。因此,读不通前三回,便读不懂第四回,读不懂第四回,也就读不通第五回,它们是环环相扣的。这五回书,必得耐住性子读懂读通才行。
阅读红楼梦诗词和阅读《红楼梦》小说是相通的。红楼梦诗词与《红楼梦》小说是有机统一体,应该“连文带诗”先把《红楼梦》小说读通,才能很好理解红楼梦诗词。换言之,若离开了《红楼梦》小说文本去阅读或研究红楼梦诗词,便成了空中楼阁。
这一单元先节录《红楼梦》前四回的诗词以飨读者;第五回中有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十二曲等三十八首诗词,需要另做两个单元。
另外,我出的《红楼梦诗词全钞》上下两册书中,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幅书法抄件,这里只能选登几幅。
第一回(九则)
无材补天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按:这四句“偈语”,说的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无材补天石”。一部惊世骇俗的《红楼梦》,曹雪芹从“女娲补天”遗落在青埂峰下的这块“无材补天石”写起,真乃奇思妙想。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口中,后来一直挂在胸前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由这块石头幻化而成的。说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下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锻炼成补天之材,女娲补天时用去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丢在青埂峰下。谁知这块唯一的“遗石”经过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它见众石俱得补天,唯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忽一日,一僧一道远远而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两人看见地上有一块鲜亮莹洁的美玉,扇坠般大小,可佩可拿。那僧将美玉托在掌心,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用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问僧人道:“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僧人答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僧人将这块鲜亮莹洁的美玉藏在袖子里,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不知去向。
又过了不知几世几劫,有一位空空道人求仙访道,路过大荒山青埂峰下,看见一块大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他驻足读毕,方知这些字迹说的是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一般认为,这几句偈语也是小说作者曹雪芹的自况。他生于封建社会末世,曹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败,使他看到封建制度之“天”已破,自己却无材去修补,枉此一生,只能将自己的身前身后事写成这部小说,让后人“记去作奇传”。实际上,曹雪芹已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在书中给予了无情揭露。
从人间现实到仙界幻境的自由“穿越”,出入自如,显示了《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色即:严谨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空灵飘忽的魔幻主义“写虚”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如果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的代表,《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是魔幻主义“写虚”手法的代表,那么,《红楼梦》则两者兼具。通灵宝玉和太虚幻境这条“虚线”,与以荣国府和大观园为主要场景的现实生活这条“实线”,并行缠绕,贯穿全书,浑然为一。
如今风靡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如果追根溯源说起来,这种创作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早就有了。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当然,我们不能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文学现象混为一谈。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题五绝一首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痂,谁解其中味?
按:这是曹雪芹的一首自题五言绝句,说的是他写作《红楼梦》的心路历程。《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曹家的衰败家史和曹雪芹的亲身经历为基本创作素材。曹雪芹在这首诗中感叹的辛酸,不仅包含他为写作这部伟大小说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在诉说家族的衰败和他亲身尝遍的人生辛酸。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并没有停留在为家族衰败而哀叹、为自己的辛酸而诉苦的层面,而是将曹家转化为贾府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族,通过塑造贾宝玉这样一位背叛封建制度的“孽种”,表达了他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和深刻批判。贾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但书中的贾宝玉已不是曹雪芹的“翻版”,而是从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的文学形象,更具典型意义。
上一篇:把喜气贴到每一个角落等
下一篇:趣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