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高师人文地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摘 要: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模式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教学内容三方面提出了改革。
关键词: 高师地理专业 人文地理學 教学模式 改革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其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学生人文地理学科体系建立的根本。因此,构建面向2l世纪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意义重大。
1.人文地理学改革的必要性
1.1新时期社会的需要
一方面各高校由于课时的限制,人文地理学的讲授多偏重于一般性介绍,而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实际问题则相对较少,与实践及科研的结合则更少。这使得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对实际分析题感到非常棘手,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不知如何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学本科专业的招生主要以理科生源为主,其高中阶段地理基础相对薄弱,在大学阶段难以适应地理学这样一门自然与人文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了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点以整合课程体系和建立空间科学与人文科学综合的教学方法为主[1-2]。
1.2高校地理教育改革要求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教育改革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课程体系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吸收新的科技成果;面向生产实践,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强化基础理论,加强技能培训,适当拓宽专业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要。基于上述观念,高师地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是:(1)坚持地理学的综合性,改变以往重自然、轻人文,重部门、轻综合的不良倾向;(2)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3)加强地理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地理研究现代化的要求;(4)体现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吸收新的科技成果;(5)加强地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培养胜任21世纪中学地理教学的师资。
1.3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态势
教育部新颁的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从世纪之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吸收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成果,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建立了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新体系。目前,中学地理已经完成了面向21世纪初的课程设备与教学大纲改革,高中二年级单独设置“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包括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国土与国力等。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自然地理的内容已经不占主要的地位,目前只占1/3左右,人文地理的内容占2/3左右。这必然对我国高师地理系课程体系和内容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加强“人文地理概论”课程和人文地理分支课程[3]。
2.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
2.1教学方式改革
在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必须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课程内容体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这门新的综合性的课程。例如在使用陈慧琳版的《人文地理学》教材,共十一章内容,我为学生列了一个教材内容提要。
通过本图,即可很容易地记住全书的内容体系及明确本课程到底是什么,会学到什么。在每一章的讲解中,可以穿插让学生准备相应部分,上来讲述自己的观点,在城市地理及旅游地理部分加强实践环节来强化教学效果。在每章讲完之后都列一个议题,有必读文献信息和选读文献目录,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或读书报告,使学生活学活用。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中提到:许多人都把他们的地理基本教育局限于听讲课和教科书,那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随时都应该辅之以各种好的专门著作和经典的旅行记等读物,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完全钻进地理学的思想中去。所以在该学科的教学中给学生推荐大量的相关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理解整个地理学科都是十分必要的。
2.2.考核方式改革
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肩负着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使命,当然为培养中学地理教师服务。但现在中国的中学除了教学地理课程外,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2001年秋季起又开设了综合性实践课必修课程,急需“研究实践型”教师,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便具有当仁不让的职责。具有综合性特征的高师人文地理学课程,以其独特优势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应该按照“中学地理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对包括考试在内的人文地理学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尤其是课程考试一定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才能由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考力五方面构成,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使其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高师人文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必须突出在这方面的考查上,应尽量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在考试的方式、方法上,根据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实际,既应重视终结式评价,又应重视其过程评价。提倡包括闭卷、开卷、笔试、口试、小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等考核形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和探索,充分表达其一己之见,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考试成绩评定方法也应对标准答案式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方式方法的考查。考试成绩除终结性的考试成绩外,还应有平时考核成绩(作业、课堂讨论等)和阶段性考试成绩(课程论文、大作业、期中考试等)。总之,应以各种创新性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达到全面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目的[4-7]。
2.3教学内容改革
2.3.1教学内容要应与时俱进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了庞大的分支学科体系,在每次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了解西方发展现状,研究新进展,跟上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讲城市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必须结合目前国内外政治现状和现实进行论述。
2.3.2教学内容要引入新技术
将人文地理课程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整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中,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当前空间信息技术的教学软件除了学术应用型,还有演示型、资料型、游戏型、测试型等,为学生创造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利用空间信息的软件操作平台以实景方式展现地球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丘陵沙漠、城市布局,以及任一局部特征,这样完全改变过去地理教学只有文字和少量局部图片的传统教学模式,“百闻不如一见”,使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大大提高,如果辅以三维GIS分析功能和统计数据,则会为人文地理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3.结语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时代性。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应当体现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特征,并依据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不断进行教学优化和改革,以培养出二十一需要合格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文宝,朱志玲.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
[2]吴秀芹.构建学以致用的人文地理学课程[J].政史地教学,2008.2.
[3]胡文海.新形势下高师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池州师专学报,2002.8,16,(3).
[4]胡生沪,邹纲明,汪富泉.高校素质教育与课程考试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5]惠泱月,卜晓军.开展考试改革,构建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6]卢晓东,冀南燕,王卫.考试模式改革与教学方式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7]邱国锋.论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10,26,(5).
项目支持:安康学院教改项目(Jg0140702);安康学院系级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资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