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娄底民间歌曲的结构特征
摘要:娄底位于湖南的中部,其境内的民间歌曲资源丰富、风格独特。本文运用音乐分析法,对娄底民间歌曲的结构进行分析,旨在剖析娄底民间歌曲的音乐本体特征。
关键词:娄底 民歌 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43-02
娄底地区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包括娄底、双峰、涟源、新化、冷水江等五个县、市。娄底地区以汉族为主,但也曾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境内目前还居住着苗、回、土家、侗、瑶、彝、壮、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娄底地区所辖的新化、双峰、涟源素有民歌之乡之称,民间歌曲数量十分丰富,风格独特,多姿多彩。
音乐的结构就如同人体的骨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娄底地区民间歌曲的结构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对应性结构、起承转合结构、加垛结构等几种类型。
一、对应性结构
两句体是对应性结构的基本形態,它由上、下两句组成,两者之间相互对比又相互统一,两句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功能的上句是不稳定的,下句是稳定的,上句具有引发、展开的性质,下句具有对答和收束的性质,但两句在调式、音乐材料和风格等方面表现为传承发展的统一、平衡的关系,这种结构在北方的山歌如《信天游》《山曲》中较为常见。在两句体的基础上还能发展出不少变化形态,如:一上二下式及其变体和二上一下式的三句体、一上三下式、三上一下式、二上二下式的四句体、复对应结构及其变化形式的五句体。
娄底地区民间歌曲的两句体及其变体结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重复型的两句体
重复型的两句体是指上句和下句完全一样或者几乎一样。如新化的《叫我唱歌就开腔》、双峰的《盼望老天下大雨》,其结构图示为:A+A或A+A’。
(二)功能型的两句体
功能型的两句体是指上句和下句在调式功能上具有呼应性。上句一般落在属音或上属音上,使其在调式上具有不稳定性,下句落在主音上,获得调式的稳定。如新化的《哪有心思来唱歌》、双峰的《怀胎调》,其结构图示为A+B。
(三)加腔型的两句体
加腔型的两句体是指在上、下两句的基础上加入衬腔的结构形式。如双峰的《绣花调》和《五杯酒》(见谱例1),在上句和下句的后面都加入衬句。
(四)一上二下式的三句体
一上二下式三句体其实是两句体的变体,它的基本形态是在上下两句体基础上增加一个重复句或衬腔重复句而构成。衬腔一般接在下句之后,然后再重复下句的后半句。如双峰的《送郎》(见谱例2)和涟源的《十双鞋子》。
还有一种是一上二下基本形态的变体,为了情绪发展的表现需要,原上、下两句中,上一句节奏较宽,抒咏性较强;下一句较紧,情绪较活跃,分成两个短句(唱两句唱词)。如双峰的《绣麒麟》和《未倒贴》,这种结构形态的民歌在娄底地区的民间歌曲中最为常见。
(五)四句体
四句体也是在两句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对两句体的变化重复,如双峰的《太阳出来》(见谱例3),它的后两句与前两句基本相似,其结构图示为:A+B+A+B’。
另外一种四句体形式是A(a+b)+B(c+b)的复乐段,如双峰的《高粱蒸酒味道长》,其主要特点是第三句较第一句有一些变化,第四句又完全重复第二句。
(六)五句体
五句体又称为五句子歌,五个乐句的旋律有多种组合方式,它也是在两句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新化的《板栗开花》(见谱例4)《蜜蜂不采野棉花》。
二、起承转合结构
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是四句体的特殊形式,它主要的特点是在第三句加入了具有变化、对比的材料,使其具有不稳定的强烈倾向性,因而民歌的色彩显得更丰富。
三、加垛结构
加垛结构是我国民间歌曲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乐曲中加入若干规整性的乐汇,以增加乐曲的表现力。它的特点是多为密集型节奏,常常一字一音,旋律性不强,节奏处理整齐一致,类似于朗诵式的数板 。加垛结构的山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被称为“滚板山歌”“数板山歌”,在湖北被称为“赶句子”,娄底地区称其为“连句”或“连环歌”。 如新化山歌《数鸡》(见谱例6)。
参考文献:
[1]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3]陈征南.简析湖南娄底民歌的地域特征[J].中国音乐2008,(02).
[4]梁金平.湘中民歌音调结构及曲式特征[J].中国音乐,2006,(02).
[5]李闽.湘南湘北民歌差异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6]刘爱利,刘福承,邓志勇,刘敏,姚长宏.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声景研究及相关进展 [J].地理科学进展,2014,(11).
[7]吴永生,冯健,张小林.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J].人文地理, 2005,(02).
[8]戚向前,陈家齐,周仁.蚩尤故里谱写爱民歌——湖南省娄底军分区开展“扶贫解民忧”活动纪事[J].中国民兵,2012,(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