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是我国走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高校应高度重视,改善环境教育的软硬条件,实现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
【关键词】高校环境教育;专业教育;融通;途径
一、实现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必要性
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需要有大量的、具有较高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专业环境教育是向社会输送环境科技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高等专业环境教育只占高等教育10%左右,90%以上是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对这大部分人而言,环境教育尤显重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大部分来自非环境专业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他们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如果他们没有环境意识,不懂得环境知识和技术,那么他们走入社会后,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或制定出来的发展规划或政策等很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危害,这是极其可怕的。然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非环境专业都没有足够重视环境教育。许多大学生、大学毕业生,连一些基本的环境知识都不知道,大多都是“环境盲”。这种现象十分可怕。长此以往我国走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是无稽之谈。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环境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项全面综合性的教育。将环境学及其相应的环境技能纳入大学的教育体系,渗透到各学科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启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素质,而且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国际与国内的环境问题及政策、法律法规的认识,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实现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途径
(一)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日常教学环节
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及高等教育体制特点,一是开设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如“环境概论”、“环境与发展”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这类公选课兼顾全校各专业的特点,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现状、危害及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外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领域内的成功行动,如有效减排二氧化碳,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芬兰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征收二氧化碳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根据矿物燃料中的碳含量征收能源税的国家。二是根据全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专业必选课,如“清洁生产工艺”、“三废处理”、“可更新资源管理”、“环境材料学”、“人居环境与新材料开发”等等,这类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注重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与拓展,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环境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与相应的环境技能。三是开辟公益性的环境实践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成为“绿色人才”。“绿色人才”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既要具有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具有正确理念和高尚的品德。而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文化素养、环保创新精神和环保实践能力、环境价值观念和环境道德意识是“绿色人才”的基本素质。将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参与中、实践中受教育,对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参与意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境意识从自我做起等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将环境教育融入德育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育教学的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充实和调整,把环境教育的内容纳入德育教学体系,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讲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突出讲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国情教育中讲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讲述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在人生观教育中,讲述新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观、科学观、发展观、消费观,人对自然的态度等内容;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将环境伦理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集体活动热情,因此,在环境教育中,要引导他们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采取各种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参与保卫母亲河,植树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审美感,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如寝室、美化大奖赛、校园绿化、辩论会、讨论会等),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去积极有效地接受环境教育;针对大学生主要是消费者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养成绿色行为习惯等。
(三)专业课教学是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
通过专业必修课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的环境内容渗透到各学科中,促进环境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不仅时间上有保证,具有持久性、广泛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渊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学生也因“亲其师”,而易“信其道”。环境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很多,几乎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将环境科学的有关内容与技能渗透到教学中去。要搞好专业必修课的渗透教育,要求每位教师深入研究专业课程的教材,从这一点上看,环境教育对所有教师的要求都提高了。专业课教师要找出专业课内容与环境科学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专业知识来讲解环境科学知识,反映出专业知识在环保方面的应用。例如:地理学可侧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经济学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环境教育等,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与环境科学联系更紧密。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环境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高等院校的学生不仅是环保的参与者,更是环保的教育者,他们将来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周围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故人文类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环境伦理学教育、环境政策学教育、环境法律知识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等。在进行学科渗透教育时,各学科之间应根据环境教育的大纲要求,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注重学科之间环境教育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培养学生探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环境观。
三、实现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
迄今为止,我国仍未将环境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使得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很强。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高等院校中,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课程的院校只占高等院校总数的10%左右。有关文献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薄弱。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尤其是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还有很大的欠缺。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引起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环境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将其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规划,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内容中科学融入环境教育的内容。
(二)提高教师的环境素养
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环境素质。教师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因此,教师是需要首先接受环境教育的人群。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师资缺乏,教师环境意识与能力薄弱。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狭窄,观念陈旧,仅着眼于所教学科,不具有把环境教育融入本学科能力。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的环境教育,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如参加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到国内环境教育较成功的地区做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要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措施,激发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三)改善教学与实践条件
教学与实践活动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涉及很多因素,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等,但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些物质条件包括教材、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因此进行高校环境教育应采用先进的教材,这些教材中包括各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的知识,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编制教材;不断丰富图书资料、影像资料,使学生能在课堂之外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倡在环境中进行教育,因此,应建设实习基地,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时地调整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为学生提供在环境中学习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孙成访等.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改革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0.
[2]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盛建荣,章玲.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吴文涛等.以素质教育为纲,构建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模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5]张卫,郭淑斌.问题解决的类比迁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
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省大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Z2010357)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斌(1979—),男,湖北孝感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法制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