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旅游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弱的朝阳行业。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教育也蓬勃发展,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152所,其中高等院校311所,中等职业学校841所。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专科院校有216所,其中多为高职院校。但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这与高职类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和教材建设不足、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等原因密切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落后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据高维忠2002对广东韶关学院300名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计有50.4%的学生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满意。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紧迫性。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课程设置的研究过程主要是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所产生的主要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手段,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需求和专业目标为导向,强调适用性
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所以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课程与专业目标直接挂钩,同时能清晰地体现出就业方向和工作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即高职课程内容必须适应当时、当地所属的特定行业、职业的要求,即要求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适宜而实用。所谓“适宜”就是要符合实际需要,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给予学生的技能与态度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越现实太远;知识既要坚持市场需求和专业方向,又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2.理论课坚持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
理论课教学在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下,要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知识型、研发型、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联系在于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区别在于它既不需要知识型(学科型)人才那么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要技能型(技艺型)人才那么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艺。也不需要研发型(创新型)人才那种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因此,要求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课程体系的开发要着力研究什么专业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课程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自然衔接和过渡,理论与能力形成的关系。
3.实践课以行业职业标准为准则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和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检验教学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行业职业标准。因此,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各专业应以职业标准中的素养、知识、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出培训项目明确详尽,培养过程严格有序的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之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专业必须的职业资格证书。
4.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主潮,也是各企业择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高职教育将职业能力作为高职课程的全部价值所在是有悖于教育宗旨的,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谋求幸福生活的需要的。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对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意志品德、科技文化、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提出明确的要求。安排出课程模块和培训时问,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一刀切,缺乏多样性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完全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多,技能操作课程少,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设置课程。旅游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旋律。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院校,知识背景参差不齐,课程设置应多样化。目前.高职旅游类专业在酒店、旅游管理这两个方面设置课程较多,且课程内容陈旧,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应密切关注旅游业的社会实际需要和最新动态,多开设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使课程体系多样化。高职旅游类专业必须从旅游职业和旅游职业群的特点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取舍,避免同质、均一的课程设置模式。
2.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职业性
当前,大多高职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的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还是中层管理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以致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性差。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它紧紧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旅游业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旅游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旅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只单单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如为考一个中级餐厅服务员证开设了144-180课时。而专业英语也不过64课时。
3.选修课设置面窄。忽视行业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是劳动技能的日益复杂化,而是劳动技能的简化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就是说,高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比对人的职业技能要求要高的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也强调指出“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的量不仅小,而且覆盖面窄,忽视了学生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多数院校的选修课涉及的学科仅仅是人文方面,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选修课非常少或者限选。旅游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最不可或缺的是良好的人际沟
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实践课有名无实
旅游专业较强的应用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成为了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有高职院校都认识到这一点了,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相当,但是实践课有名无实,实践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有的仅仅将几门技能训练课程(如导游业务)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有的院校没有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有的缺乏有实际经验的教师,有的是短期见习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这样的实践课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旅游业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职业特点。
高职类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1.重新认识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职业教育更是如此。只有重新审视和明确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会培养出与旅游市场接轨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既有别于本科教育中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又要区别与中等职业教育等其他层次的培养目标。高职旅游类专业应以培养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人才为主——适应时代需求,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素质高,能在各类旅游企业从事服务或管理工作和基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
2.重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旅游作为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需要学习和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一般高职旅游类专科需要三年修完40门以上课程,其中近似课程设置较多,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知识结构不完善。课程结构的重组和课程优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比如《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完全可以和《导游英语》《酒店英语》等专业课程进行融合而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植物学》《生态学》《生态旅游》等课程的内容也可以有机综合成《旅游环境与生态概论》;将《大学语文》《文化概论》等课程综合成《旅游文化概论》等等。通过这样合理的设置综合化课程,既可以减少重复授课的几率,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的更新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课程设置要随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体现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旅游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专业,它要求的基础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法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众多领域,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各种新资讯、新技术在旅游业中都会很快得到体现。高职院校不能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旅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超前意识,将那些在课程体系中过时的、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剔除、摈弃,融入新的内容——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旅游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只有保持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旅游人才。
4.课程设置突出地方区域性
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各地区的资源和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而高职旅游教育主要是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一线旅游人才。学生的来源和去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而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突出地方旅游发展的需求,增设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和反映地区或区域旅游资源特征的教学内容,设置有关地方或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课程。以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就考虑到这一点,河源位于粤东地区,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以当地历史文化设置《广东历史与客家文化》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旅游文化知识,利于他们更快的融入地方的旅游事业。
下一篇:旧曲新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