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时代”的民俗学:2017年中国民俗学
摘要:2017年中国民俗学继往开来,砥砺奋进;2017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起点之年,在理论拓展及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时代”未来民俗学研究中,公共民俗学、密切民众生活、民俗学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建设等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理论创新;现实问题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多学科交叉研究、互相渗透,各学科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民俗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对象与基础理论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中国民俗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从理论民俗学向实践民俗学转型,践行《關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精神,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乡风文明、提供中国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2017年中国民俗学的基本走向
2017年是中国民俗学承上启下的一年。承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民俗学继续夯实自身学科地位,针对讲话中提到的发展战略不明确、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进行改善。开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民俗学在挖掘文化深刻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民俗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调查和研究导向,在构建民俗学话语体系、振兴传统工艺、丰富节日内涵、落实振兴乡村战略等方面积极作为,寻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交流互鉴、统筹协调。
2017年民俗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年轻民俗学者,开办暑期学校及研修班,以老一辈民俗学者带动青年学者的方式,指导青年学者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实施高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年轻传承人开办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截止2017年,全国共有78所高校参与研培计划。2017年10月31日,中国文联“文艺扶贫奔小康”示范县民间文艺人才培训班在安徽太和开办,来自全国27个中国文联文化扶贫示范县的民问文艺家代表参加了培训活动。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对象拓展到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普通民众。2017年8月29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承办的2017非遗传播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开班,对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记者及相关人员等进行了培训。另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开展多种传统文化展览,为民众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加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
2017年,中国民俗学深入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致力于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17年1月8日,“建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的话语体系暨2017年《民间文化论坛》编委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围绕《民问文化论坛》,讨论了如何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如何建立更好的学术平台等议题。11月25日,“中国民俗学关键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研讨会推进了中国民俗学理论建设,为建立中国民俗学话语体系,深化“一流学科建设”中民俗学学科的内涵建设,加快和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在抢救与保护民俗传统方面,建立健全民问文学数据库。2017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启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深入民间、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大系出版工程”。
在学术研究方面,2017年民俗学不断深化、拓展基础理论研究,扎根现实,注重实践,聚焦当代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学者对神话、民间故事、亲属制度等传统民俗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创新,另一方面,也将研究范畴拓展到灾难民俗、武术民俗等多个领域。民俗学研究立足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带一路”的实施等社会热点议题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了探讨,为实践的进行提供了学理支撑。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与民俗学相关的项目包括:“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陈泳超)、“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柏贵喜)、“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王宪昭)、“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杨嘉铭)、“中国岭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麻国庆)等。这些项目的立项在彰显社会对民俗学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展现了民俗学研究回应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追求,以及中国民俗学研究走向多元化与多样性。
2017年中国民俗学仍然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译介国外民俗学前沿理论,邀请国外民俗学者前来讲学。中国民俗学会与美、日民俗学会建立长期联系,国际学术会议不断召开。在与他国民俗学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民俗学也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7年中国民俗学注重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实现了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注重与其他学科及他国民俗学的交流互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新时期的到来。
二、民俗学研究理论拓展与创新
2017年,中国民俗学研究一方面着力于拓展基础理论,推进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中国民俗学者聚焦当代社会,针对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中国民俗学的研究不固于学术理论,也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为抢救与保护文化遗产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而且,中国民俗学在与他国民俗学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以“他山之石”的力量,落脚于构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话语体系。
(一)拓展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