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研究生德育现状分析与有效切入点研究
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加速发展了研究生的培养规模,200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2.85万人,到2007年,招生人数已达到36.4万人,目前全国在校研究生已有百万人,在校研究生数急剧增加,研究生培养呈现规模化。而现有的研究生德育体系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模式,研究生德育体系显现出滞后性和弱化趋势。
研究生德育现状
1.对研究生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研究生结构变化的特点认识不足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改革、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在生源结构、思想状况、社会认可度、就业现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研究生生源更加复杂,研究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从入学考类分有推免生、统考生和资格考试录取生,从入学身份分有应届生、往届生和同等学力考生,从培养类别分有自筹生、公费生和委培生,从婚姻状况分,有未婚的、有已婚的;其次,现代文化的多元异质性,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冲击很大,研究生迷茫与困惑增多,群体思想状况多元化态势明显;再次,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弹性学制、跨学科选课等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造成研究生的离散程度迅速增加;还有规模化培养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竞争增加,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
面对这些变化,一些教育管理者不能及时转变观念,仍然抱着传统的观念,认为研究生已经经过本科阶段的教育和训练,且是学生精英组成的群体,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政治理论基础,其理想信念、专业素养、社会阅历等方面都比本科生成熟和丰富,没有必要像对待本科生那样在德育上花大力气。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研究生培养中出现重学术科研水平、轻德育的现象。
2.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不完善、研究生德育队伍建设不足
在研究生培养规模化的今天,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一些资深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多达十多个,甚至更多,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德育教育中,导师在德育中发挥的作用相对弱化。研究生德育工作中专职辅导员人数没有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而相应增加,专职人员偏少,管理队伍不完善,有些学院甚至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专职管理人员,往往由研究生教务员或秘书兼任日常管理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德育”体系没有形成气候,研究生现有的管理模式表现出德育弱化趋势。
3.开展研究生德育的内容和途径不够丰富,德育创新与德育研究深入不够
近几年,好多学校面对规模可观的研究生,开始重视研究生德育,如设立独立的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等,但开展工作的内容和途径还不够丰富,其方式和途径还停留在形式阶段,方法单一呆板、缺乏魅力,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研究生社团和网络等组织和平台的优势。同时就开展工作的思维模式看,基本还是克隆本科生的模式,没有充分考虑研究生的特点,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有针对性的德育体系,造成目前研究生规模化后的德育不适应现象。
规模化培养下研究生德育的有效切入点
1.管理人员的配置上,要加强专职政工队伍建设,专兼职、导师并重
一是建立完善的研究生管理团队。在校级,应成立研究生工作处(部),在院系两级,成立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分别配备素质较高、善于做学生工作的、经验丰富的专职老师。研究生工作处(部)负责指导、协调、督促、落实全校宏观层面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院系研究生办公室具体负责管理制度制定及实施管理、政治思想教育、党建工作、素质拓展培训、素质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与学校各级部门的协调沟通等以及典型、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以专业学科为单位组建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做好研究生班级事务管理。使统一领导与分散管理结合起来、分工协作与齐抓共管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二是积极发挥导师在德育中的作用,完善导师德育目标责任制度。导师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导师与研究生朝夕相处中,其意志品质、人格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科研、做人,同时在与研究生频繁接触、交往中能及时发现研究生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缺陷,容易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所以要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德育的制度管理,将研究生德育水平作为考核导师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导师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培养贯穿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在授课、实验、日常生活中注意从细节上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品质,在科研指导、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写作等环节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引导。
2.德育形式上,要引导与帮助、交流与对话、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并行
在规模化培养形势下,研究生在成长背景、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学科研究领域、心理素质及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性更加突出。研究生德育不能采用传统德育模式进行简单的说教,或单纯的解释、论证和政策宣传等,应搭建平等的平台,构建交流与对话的关系,以理服人;在了解研究生成长背景、现实生活世界、生存处境和精神追求和心理困惑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建立引导和帮助,满足个性发展需要。
3.德育途径上,要理论培训、活动指导、互动相结合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可以采取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信息交流网站、QQ群信息交流等等方式,把教育变成师生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讨论和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的过程成为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德育工作者发出的思想信息被顺畅地接受,从而使德育工作者与研究生产生思想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共鸣。
在加强对研究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研究生社会竞争力。
一是加强对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学会、研究生社团和研究生班级四支队伍的干部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制度。从政治理论知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管理艺术等方面有计划地定期对四支干部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管理能力。通过有效的培训机制培养一批素质高、战斗力和号召力强的研究生干部队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这四支队伍在研究生素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二是加强对研究生素质活动内容的指导。根据社会对研究生素质要求、研究生群体需求及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指导研究生开展对社会、学校和个人素质发展有益的活动。将社团活动作为研究生与社会衔接的纽带,通过社团活动来引导研究生接触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培养研究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活动锻炼研究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是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指导。随着研究生培养条件成熟化、规模化,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对研究生的“出口”把关也越来越严,同时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和社会选聘人才的日益理性化,研究生就业率出现拐点,研究生“就业难”开始凸现。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还有经济压力、婚恋压力、人际压力、健康压力等等,这些学业、就业、经济、科研等多方面的困扰和压力,导致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指导、宣传体系,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心理健康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写入培养方案。建立研究生心理疏导机构,通过板报、简报等形式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疏导研究生心理问题。
4.在德育目标上,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理念,达到“立德”“立功”“立言”和谐统一
学校要根据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研究生德育新特点,建立研究生德育管理目标新体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学科研与育人相结合,把德育放在首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心、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等作为制定研究生德育目标的重点内容,将“立德”与“立功”“立言”并重,共同作为研究生培养、考核的量化指标。
上一篇: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下一篇:心理教育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