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借鉴
摘要 南通因天然独特的地理条件,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之相比,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则起步较晚。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发端、改革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目前,南通市沿海地区已基本形成了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文艺产业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成为引领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得益于政府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对新海洋产业资源的开发以及海洋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南通在海洋文化产业格局等方面还有待调整。
关键词 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历史借鉴
中图分类号S-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431-03
作者简介楼兰(1982- ),女,江西南昌人,讲师,博士,从事海洋文化研究。
南通东靠黄海,有漫长的海岸线;南临长江,是长江水系江河运输直达中转的枢纽。这种特殊的地域特点,促使南通沿海先民们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广阔无垠的海洋,萌发了海洋意识,从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然而,与之相关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则较晚。到目前为止,南通的海洋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国内的海洋文化产业仍可被称为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1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1.1发端阶段新中国解放后到1978年以前,是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端阶段。这一阶段,海洋文化产业并没有出现,但南通比较重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工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是指可供人们利用的、用于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各种文化资源。具体可分为海洋自然风光资源、海洋历史人文资源、海洋文学艺术资源、海洋风俗民情及信仰资源、海洋饮食文化资源等8个主要类别[1]。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前,南通地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今后海洋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1.1重视对南通博物苑的建设工作。南通博物院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共博物馆。自1938年3月后,南通博物苑因战乱惨遭破坏,博物苑的藏品大部分被劫被毁。新中国成立后,南通市人民政府开始致力于恢复南通博物苑的工作。1950年,南通博物苑修建委员会成立,历时一年基本完成第一次的修建工作,并改称为“南通博物馆”。1957年,再次修建南通博物馆,将之前移交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的馆藏文物和大部分家具恢复至原址。经过历年的修建,南通博物苑才得以新生。这为今后南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2重视对“吕四渔民号子”、“海安龙舞”、“海安花鼓”、“海门山歌”等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吕四古称“东瀛洲”,唐五代时仅是一片沙洲,后水草茂盛,在那居住的渔民日渐增多。渔民下海捕鱼时,要出力、出劲,就必须打号子,于是产生了渔歌。“吕四渔民号子”既是一种与传统海洋捕捞作业相匹配、作为传递劳动信息、协调劳动节奏的号令,也是为渔民劳作抒怀、交流情感的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完整记录吕四传统海洋捕捞作业全程的音乐史料。“吕四渔民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原生态渔歌,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解放后,南通非常重视对“吕四渔民号子”的保护工作,进行过几次采风活动,如1962年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张仲樵带领王小桃、郭真、费承坚等音乐工作者到吕四地区采风,搜集整理了吕四渔民号子10多首,这为今后相关的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素材。
1.2改革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改革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和发端阶段一样,继续保护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在保护海洋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使之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虽然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文化产业尚未形成,但以赢利为目的的海洋文化活动已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开始兴起。
1.2.1重视对濠河等自然景观资源的治理工作。濠河是环绕南通老城区的一条护城河,也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国内仅存的4条古护城河之一。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严格管理,濠河逐渐成为一条脏、乱、臭的大水沟。1986年,南通市政府出台了《濠河十年整治规划》,开始整治濠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濠河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南通市政府又制定了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复开发规划,旨在形成具有浓郁江海风情的博物馆群。这些工作,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濠河这一重要自然资源,而且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确保了南通老城区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永续发展。
1.2.2继续重视对南通博物苑的建设工作。南通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经文化大革命之后,南通博物苑受到一定程度的毁坏。改革开放以后,南通市政府逐渐恢复南通博物苑原名及原貌,并全面地规划和建设南通博物苑。原有的南馆、中馆和北馆等老建筑受到完好的保护;一些遭毁的早期场景,逐步得到复原;馆内藏品则以历史文物与自然标本并重,历史文物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期直至当代;自然标本包括南通地区海洋等自然资源的藏品、标本等。近年来南通博物苑已经先后成为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是人们了解南通、亲近海洋、接受海洋文化熏陶以及海洋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
1.2.3对“吕四渔民号子”、“海安龙舞”、“海安花鼓”等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有所发展和创新。龙舞是海安地区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海安文化馆专门对海安龙舞艺术进行了搜集整理工作,并3次将苍龙舞推荐到北京为中央领导同志出演,获得好评;同时在文化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广场民族民间舞蹈会演中获“金孔雀”大奖。之后龙舞又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出访了日本、欧洲等国,并成为压台节目,广受观众的赞叹[2]。
1.2.4开始进行海洋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包括海洋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活动。1978年以来,南通按照中央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在推动沿海开放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事业单位兴起了“以文补文”的活动,进行海洋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包含海洋文化在内的文化活动,比如建立图书室、地方戏团队等,进行有偿服务,所得利润用以补充财政经费的不足[3],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通如东县长沙镇的“海上迪斯科”。东县长沙镇位于南黄海之滨,其滩涂面积广大,盛产文蛤、竹蛏、紫虾等珍贵的海产品。1987年,一群来自加拿大的专家和美国留学生在如东无边无际的滩涂上,和着音乐的节拍,光着脚丫子踩沙滩,踩着踩着,沙土里就渐渐冒出文蛤来。从此,滩涂踩蛤这一传统劳作方式被更名为“海上迪斯科”,并成为当地一个特色旅游娱乐项目。之后,如东进一步完善“海上迪斯科”旅游项目,建立踩文蛤旅游基地,并逐渐成为如东一项集观光、旅游健身、品尝海鲜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海上生态旅游项目。如今的“海上迪斯科”成为如东旅游节庆活动的知名品牌,在江苏地区乃至全国享有声誉。
1.3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南通的海洋文化产业因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的支持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
1.3.1顺应国家海洋战略,出台相应政策,指导南通海洋开发的实践。1995年,江苏省提出了“海上苏东”计划,要求包括南通在内的3个江苏东部沿海地市,确立海洋产业在江苏沿海经济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提高海洋第3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2002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南通市2002年—2010年文化大市建设规划纲要》。《纲要》中对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做出了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2003年,南通制定了《南通市“十·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海上南通”战略,要求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2007年,南通印发了《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依托“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城市形象定位,加快建设沿江、沿海旅游带,着力发展集江风海韵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把南通建设成为独具江海情韵与近代第一城旅游特色的旅游强市。
在上述政策的指引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南通开始加快沿海旅游景点的开发和相应设施的建设,新建、整修了海洋文化旅游景点、名胜古迹、文化公园等。2000年以后,南通围绕“名品濠河”的项目开发与建设,逐步建成了以南通博物苑为核心的“环濠河文博馆群”,其中包括蓝印花布博物馆、纺织博物馆、气象博物馆、民间艺术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博物馆。除此之外,南通还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宾馆酒店,完善了配套服务体系,旅游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南通形成了一系列的综合性旅游节庆活动,迅速集聚了人气,形成了一定的海洋文化产业规模。
1.3.2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开创海洋产业文化品牌。2000年,依赖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资源,在南通的启东开展了主题为“海洋与启东发展”的海鲜节活动。当时有4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投资、贸易总额达5 625.5万美元;2001年,共签约合资合作项目29个,协议投资总额人民币6.3亿元[4]。由于海鲜节的成功举办,启东把海鲜节定为每年的常规节庆活动。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到2011年已成功举办十二届,签约项目和贸易总额逐年增加。
2003年,南通市政府主办了中国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围绕“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定位,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后每年定期举办一届,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为南通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中国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被评为江苏省最佳节庆活动,2008年入围全国十大旅游类节庆奖。2010年,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以江鲜海鲜美食为主题,旅游节期间举办了江海美食节、海安河豚节、万人河豚宴、国际风筝比赛、菊花节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市场,提升了旅游人气。
近年来,以“海上迪斯科”闻名的如东,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继续挖掘和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举办了中国如东南黄海风情旅游节,内容涉及观海景、踩文蛤、吃海鲜、洗海浴、逛海庙、看风车、开游艇、放风筝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跳海上迪斯科、听空中交响乐、品天下第一鲜”等十二大旅游品牌。近两年来,随着苏通大桥的通车,如东进入了苏南一个半小时都市休闲旅游圈,独具南黄海风情的如东旅游业正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节庆活动。
除了上述节庆活动之外,南通还推出了中国南通江海美食节、中国如皋长寿文化节、中华龙舞旅游节等系列旅游活动,并将它们办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节庆品牌,南通海洋经济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1.3.3开展南通非物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2000年以来,南通的非物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并向纵深发展。据统计,目前南通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6项、省级24项、市级39项,县级54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9名,市级传承人37名,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5]。而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南通市也非常重视。比如2006年海门蛎蚜山申请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获得批准。自从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之后,蛎蚜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目前结合保护与开发需要,新建了观光平台、休闲渔船及海上气垫船等各种海上休闲观光项目,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综上所述,南通海洋文化一共经历了发端、改革和快速发展的3个阶段。解放后,南通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为之后海洋文化产业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南通地区逐渐形成“海上迪斯科”等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海洋经济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日渐重要,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资源,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则迅速崛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海洋文化品牌,成为推动南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2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借鉴
历史是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借鉴历史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南通海洋文化及其文化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以史鉴今,将有助于推进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地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南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纵观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历史,虽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南通市沿海地区已基本形成了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文艺产业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成为引领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保护历史遗存保护包括物质性海洋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海洋文化遗产。首先,注重对南通现存的城市风貌、人文景点、历史遗存、名人故居等物质性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恢复,比如包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的轻工业基地如大生纱厂等,还有唐闸、天生港、狼山等老镇等“近代第一城”的历史文化风貌,让人一进南通就能感受到近代海洋文化和城市风情。其次,一直以来,南通市就利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力量来保护非物质遗产。比如兴办了一批博物馆来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人民群众中间奠定了较好的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政府充分发挥市、县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性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网络。又如通过创建剧团、政府专款专项支持来保护、传承和研究海门山歌等海洋文化遗产。如今海门山歌等已经成为南通市重要海洋文化品牌,并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海洋经济增产点。
2.2重视开发新的海洋产业资源黄海是南通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南通就有着种类多样的海洋文化产业自然景观。而同时南通人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也深深烙上了大海的印记,其饮食文化、风俗信仰也都显现出浓郁的地方海洋风情。在大力依托狼山等自然资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南通市又重视对新的海洋产业资源的开发。比如对海门蛎蚜山的开发。海门蛎蚜山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已形成,它位于海门东灶港的东北侧,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因盛产牡蛎而闻名。结合保护和开发的需要,于2006年南通市申请了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并获批准,次年就在当地举办了海门蛎蚜山旅游节暨经济发展洽谈会,共签约了涉及电动工具制造、海产品加工、船用器具、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18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逾3亿元。海洋经济效益的提高,无疑得益于新资源的开发。
2.3重视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南通老百姓来说,南通有“四大怪”,即“狼山没有狼,观音山没有山,长桥不长,南通南不通”。旅游条件相对落后,一直制约着南通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南通市政府从20世纪90年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1991年,市政府进行规划研究,至2003年6月开工,历时12年。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随着苏通大桥的顺利建成并通车,南通解决了“南通南不通”的状况,实现了南通与上海、苏南在空间上的对接,加快了南通接轨上海的步伐,成为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中的重要一员。而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对海洋旅游业发展滞后状况的改善。南通旅游的客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客源市场不仅来自于上海,还拓展到苏南、浙江乃至安徽等地,境外游客也明显上升。
3展望
由于上述因素的支持,目前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呈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南通并不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强市。首先,在目前南通已有的海洋文化产业中,海洋旅游产业是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是南通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旅游产业的兴起和繁荣,南通海洋文化得以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展现,并带来海洋经济的增长。但海洋旅游产品项目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地点多集中于品海鲜,抓河虾,看龙舞等活动中,旅游项目偏少,并缺乏连续性的开发。同时跨地区的联合意识也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