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性知识对新时期教师知识构建的重要启示
高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深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条件性知识。当前,国内对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等学者的研究,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四种类型。条件性知识包括了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1]条件性知识是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教师只有精通条件性知识,才能科学地、准确地把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够促使教学发挥最大的功能。
一、 当前教师条件性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研究,导致专业发展的停滞
当前,教师对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都比较重视,但是对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却有所忽视。特别是教师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了解严重不足,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条件性知识,无法把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上也无法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就导致教师很难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新的突破。
(二)忽视对条件性知识的积累,导致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
很多教师自认为,自己在走上教育岗位前都接受过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条件性知识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师在岗前学习的这些知识是静态的,而教育是不停地向前发展的,条件性知识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缺乏学习,很多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地丰富,反而是不断地在弱化。
(三)忽视对条件性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学效能的降底
很多教师错误认为条件性知识不用学习,只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时间,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教师由于忽视条件性知识的更新,存在着用静态的条件性知识去解决动态的教育问题,用过时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现在教学的情况。由于条件性知识的陈旧,很多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无法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导致教学效能的低下。
(四)忽视对条件性知识的构建,导致教学创新的不足
很多教师习惯只在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内下功夫,没有积极去去拓展条件性知识作为自己教学知识的支撑。条件性知识需要教师不断地消化吸收,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重新的逻辑梳理,才可能内化成为自身的知识。由于条件性知识的缺失,很多教师无法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无法对教学进行创新,也无法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极为有限。
二、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优化措施
(一)教师需要构建“教育学思维”
1.教师要全面驾驭现代教育理论
时代的日新月异是教师知识面临的第一挑战,新时期的新课程、新理念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可以让教师掌握教育领域的基本知识,领悟教育基本原理,深化对教育有关理论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从而促进教育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必须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同时作为教师,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理论,才能够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学,为什么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一类的教育老问题产生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认清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独立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批判精神以及面向未来的超前观念。
2.教师要熟悉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要学习的教育法,应该是广义的教育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教育原则和教育制度,调整国家、社会、教育机构、教师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2]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首先就要带头“守法”,要做到守法就要带头“学法”,只有学习法律后才能够做到“知法”,才能够清楚知道那些行为是违法的,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如何去规避违法行为。通过教育法的学习,教师才能够意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心中装有法律,用法律规范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知法、守法的教师。教育相关法律是教师的行为规则,学习教育相关法律后,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了不能做的事情以后会受到怎么样的惩罚。近些年来,教师违法的案件不断发生,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并不知晓。如果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这种惨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及时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技术是依据教育理论与科学知识,开发和使用多种媒体及其他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的一种理论与实践。[3]教师要认真学习当前出现的教育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够提高驾驭现代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只有熟悉了教育技术的运用,才能够有效地教育和指导学生,才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相比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如教师教学中应用PPT的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借助一些网站来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渗透到教学中,可以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脚步保持一致,不与社会发展脱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音频、视频、数码图像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更生动形象地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将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够使教学的效能得到提高。
4.教师要了解中外教育历史
历史是一种教会人们生活的手段,历史是认知过去的学问。所以,在文明的时代,“智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智者;贤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贤者”。教育史就好比记忆,教育过去的功过得失,都可以作为教师的借鉴。假如教师没学习教育历史,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记忆会一直不断的犯相同的错误,不知道要改进。美国教育家巴茨指出,研究教育历史不是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但却能够使我们看出目前的重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重要问题是怎样出现的,过去是怎样解决的。[4]一个教育政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在旧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或创新,所以不了解历史,就无法计划今后,更谈不上如何创新和进步。教师学习教育史不单是要吸取前人的教训,而是通过了解过去而更了解现在。教师学习教育史才能高瞻远瞩,以史为鉴,指导现在和未来。所以教师学习教育史虽然是在学习过去,但是这样不会导致教师越来越退步,相反,不学习教育史的教师对教育问题,缺乏比较全面的看法,缺乏对问题的洞悉和批判能力,才会越来越退步。
(二)教师要增强“心理学意识”
1.教师要熟知基础心理学
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灵魂”就应对“灵魂”这种现象有所了解,这里讲的“灵魂”就是指心理。[5]教师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要学习基础心理学,学习基础心理学对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基础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科学,当中提及人的成长、认知、教育、学习、习惯,以致病态的心理等。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和心态,基本上都能以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妨碍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阻碍。所以教师要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懂得学生在成长时期所存在的危机和心理矛盾,才能够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基础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十分重要,学习基础心理学有利于教师更好、更完善地了解教学问题、处理教学问题。学习基础心理学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加强自身修养。学习基础心理学,还能够丰富教师的思想和观点,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
2.教师要通晓发展心理学
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构建学生的心理,要从生命全程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学生心理各阶段的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转变,其中儿童期(包括青少年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点部分。通过发展心理学的学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心理与成人心理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以及当学生在不同时期有心理障碍时应当如何处理等。素质教育的推进是由国家和社会决定的,而不能由发展心理学来决定,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素质教育需要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6]经过对发展心理学的学习,教师不但可以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各个时期的规律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而且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能够有足够的知晓。教师学习了发展心理学,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自己能够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发展的趋势,从而有一个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纵向图景。
3.教师要精通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就是“教和学”这个过程的所有方面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已不再是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学延伸,而是以心理学为指导来研究人类社会现实的“教与学”的问题。[7]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下,不管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比过去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注意“教什么”的问题,更要注意“怎么教”的问题,所以教育心理学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课程。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后,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才能够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教师只有将科学的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中,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够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才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奉送真理,更应该“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所以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4.教师要学会心理辅导技能
现代社会越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将越来越重要,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心理辅导知识亦将越来越重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学生对未来充满向往,但面对现实也有着许多的困惑和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教师掌握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更加严重的偏差,从而让学生健康成长。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难免会碰到种种心理难题和心理困惑,例如:学习兴趣缺失问题、自我效能感低落问题、早恋产生的情感问题、挫折承受力差的问题、人际关系不协调问题等等。如果具有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教师就能很好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前干预,才不会让学生陷入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教师就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垫脚石,应该帮助学生看得更高、更远。所以教师了解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后,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工作做到学生内心深处。
(三)教师要提升教学法(PCK)水平
1.教师要懂得采用教学法知识来指导教学
学科教学法知识(简称PCK)是教师对特定的学习主题内容进行转化和表征,并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预测,适应学生的差异,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知识。[8]国内的师范院校根据不同的学科都相应地设置了教学法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师范生在本学科教学时,能够掌握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懂得采用教学法知识来指导教学。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设计好教学,才能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
2.教师要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法知识
教师在“教学前”学习掌握的教学法知识,必须要达到既广博又深刻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随着教育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充实更新自己的教学法知识。在“教学后”,教师可以将教学法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并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形成教师本人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法知识。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法知识,作为“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依据与“教学后”的反思。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特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法。
3.教师要通过教学法知识来积累教学智慧
教师在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也不能够忽视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师才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才能够突出重点和分散难点。教师通过学习教学法知识才能够对学科教学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积淀深厚的独特的教学智慧。具有了丰富的教学智慧的教师才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科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相关点、逻辑关系能够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6):13.
[2] 李恩慈.论教育法对教育权的规范和保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92.
[3] 赵厚福,刘兆臻.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5(02):13.
[4] 郭法奇.再论什么是教育史研究[J].教育学报,2009(08):120.
[5] 章志光.心理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6] 林崇德,辛自强.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1):06.
[7] 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02):11.
[8] 王娜.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概念、内涵及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2011(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