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国子监画学教育体制对当下高职美术教育的影响
【摘 要】北宋国子监画学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体制最为完备、规模最为宏大的官办绘画创作与教育机构。宋代画学在招生录用制度、入学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分科细化等教育体制中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当下高职的美术教育体制。当下的高职美术教育应该抛弃宋代画学体制的历史局限性,学习优秀的传统,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真正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画学;高职;美术教育
“北宋国子监画学”一般我们都会简称“画学”,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它是归于国子监管理的。宋代的国子监权力很大,它不仅具备了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而且还具备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并且全国的学校也归国子监管理。北宋的画学机构是绘画类的最高学府,所以也直接归国子监管辖。
宋代的画学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仅仅存在了六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存在却对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影响却非常大。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绘画专科学校,它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它也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变革性的作用。画学在它存在时间里,培养出了一大批如王希孟等优秀的画家,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理论,最重要的是,它所具备的一套完备的教育教学体制,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学经验,对之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当下的高职美术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补充部分。虽然它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高职美术教育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把以宋代画学为代表的古代美术教育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的高职美术教育相结合,当下的高职美术教育除了传承宋代画学的教学体制中一些优秀的经验,得益于这些影响,又触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呢。
一、招生录用制度
《宋史·选举志》云:“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补之”,又“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画学生中有官宦子弟,也有庶人子弟,依据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无论是那种身份,都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进入“画学”。
《宋会要辑稿》崇儒三之二十六还载有:“画学??诸补试外舍士流各试本经义二道,杂流各诵小经三道。各及三十字已上或读律三板,附太学孟月私试院引试,次日本学量试画间略设色。诸补试外舍士流试到经义卷,仍附太学私试封弥誊录,送本学考校。” [1]这些经义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化修养的一种考核。
至于对学生专业水水平的考核,史料上也有记载“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写工。”[2]考试的内容多以古人诗句命名,以考查学生的创造力,作品构思以及意境。
不难发现,画学的考试也是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门考试,当然这种招生方法对我们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至今,国内的高考入学制度依然是考核文化课和专业课,高职院校对于美术的招生也是统考专业课和文化课,但是门槛较低,统一划线,当然考察不出学生的个性以及在专业上的优势,由于生源日益紧张,有些学校对于学生的录用大有“来者不拒”的嫌疑。宋代画学的招生不仅重视专业技能的表现,也重视文化修养的水平,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学生为了入学,高考前的两个月强化训练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如何在学习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当下的实际,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关的录用制度,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考试内容的创新
宋代画学的考试内容的改革可以说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笔者在前面提过,宋代画学的专业课考试大多是以古人诗句命名。如俞成在《萤雪丛说》中提到:“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 [3]《绘事微言》中也记载说:“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工,必摘唐人诗句试之。”[4]这种考试方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作品的构思是否巧妙。
例如:“蝴蝶梦中家万里”。[5]这是唐人崔涂一首名为《春夕》的诗中的两句:“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很多考生的构思比较肤浅,只有战德淳画的是苏武牧羊,假寐思乡,两只蝴蝶在追逐,另外画了一直杜鹃立于疏枝之上,因杜鹃的啼声比较类似“不如归去”的音,以寓万里思归之意。战德淳的作品紧扣主题,并且能通过作品曲尽诗中意境。
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3]该题来自唐诗中“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很多考生也是紧扣主题,在画面中刻意描绘骏马和花丛,但是放眼看去,却没有什么新意。选为第一名的考生画了一匹骏马扬鬃缓步而行,没有花丛,却画了数只蝴蝶在马蹄边飞舞。用绘画语言来表达一个嗅觉属性的“香”字,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作者用缓步慢行的骏马来表现“踏花归去”,用飞舞追逐的蝴蝶来寓意马蹄上残留的花香,准确的表达了诗的意境。
还有,“嫩绿枝头一点红”。[3]很多考生构思平平,大多通过红花绿叶来表现春色,题意是扣准了,但是没有新意。只有一个考生画了在亭阁的缥缈隐映处一倚栏而立的美妇,并且用美妇樱桃小口上的一点红与周边的翠枝绿叶相互映衬,画面顿时显得生机盎然,引人遐思。
宋代画学的考试试题内容新颖,对作者的要求是要立意新颖,不落俗套,以平胜奇。这种试题不仅考察了考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也考察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而当下的高考入学考试,高职美术专业的入学考试门槛依旧很低,考试的内容就是机械的素描和色彩,缺乏对学生技能技巧性的重视,一些实施单招的美术院校在试题中确实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方向加入了一些主观题,加试了一些题目,但是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上还是略显不足。
三、入学考试制度
俞成在《萤雪丛说》中曾言:“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四方画工。” [3]可见当时画学采用的手段正是国子监的入学考试制度,就是“三舍法”。“及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外舍生;间岁一舍试,补上舍生,弥封、誊录如贡举法;而上舍试则学官不预考校。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生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又“凡内舍,行艺与所试之业俱优,为上舍上等,取旨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以俟殿试;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等,以俟省试。” [6]
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中三个依次递升不同的层次,就是外舍、内舍、上舍。由外舍入内舍需经过升舍考试,考试成绩为一等或二等的学生,在参考平时成绩和德行,升入内舍。由此种方法再选拔上舍生。上舍也分为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层次,上等生可以直接任命官职,中等生可以直接参与殿试,而下等省可以直接参与省试。
三舍法将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可以说是美术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这种方法突出了学校的教育作用,层层淘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从当下的美术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来看,更类似于某些美术高校的单招,各个学校通过单招进行人才选拔,师资力量雄厚的品牌院校能够自主的招到相对于来说在成绩上更为优秀的学生。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对于人才选拔上就会比较被动,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看高职美术教育的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用于社会的技能性人才。
当然,三舍法的实施,不管是在宋代还是现在,都有一些弊端,那就是过多的权利给与的学校,不可避免的会有徇私舞弊的现象出现。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课程设置的分科细化
民间画工或画家只有经过严格的考试才有资格进入到画学学习或工作。录取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正规学习。画学的课程跟今天的课程也很相似,大致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这种分科教学方法源于“苏胡教法”,但是却在画学成立之后成为最直接的参照范例。
宋代的画学在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非常丰富。据《宋史·选举志》记载:“画学之业,日佛道,日人物,日山水,日鸟兽,日花竹,日木屋。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6]由此可见,画学的课程设置是非常细化的,专业课大致分为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文化课还安排《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课程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于文化课的学习,画学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例如《说文》,要解释音训,分析字形。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又要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探讨,来了解学生对于文化课程的理解能否与用到绘画中来。“说文则令画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6]学生按照身份不同,还要加修不同的课程。“士流”(士大夫出身)出身的学生要加修一门大经(《春秋》、《礼记》等)或小经(《易》、《公羊传》、《尚书》等),“杂流”(平民出身)的学生要加修一门小经或者读律(律令)”。
当然,在传统的美术教育的完备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当今的高职美术教育也有很完备很成熟的教学模式,除了专业分科细致,也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兴趣开设的各种公修课或专业延伸课。但是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确实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对于提高学生技能型的实用性的课程开设的短而且课时较少,甚至是师资力量不够完备。而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说,要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更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就业实际去调整课程设置,而不应该在一些实用性不强手绘课上放太多的课时。又如:学校开设的理论课、延伸课与专业课有脱节现象,对于学习室内设计的学生,有的学校在第五学期放了太多的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学习。课程的设置不是因人而设,分科细致是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但是过于细化甚至脱节就会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与就业完全脱节,违背了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初衷。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重视实践
宋代画学师资力量雄厚,画学仿效太学,设立“博士”专门教育和监管画学学生的艺能,而博士下还设有“画学正”、“画学谕”、“画学直”等学官辅助博士教学工作,参与画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考校、升迁等。[7]《画继》卷三有记载:“元章当置画学之初,召为博士”[8]。甚至是徽宗本人有时亲自授课。
画学中没有确定培养目标,对老师和学生也没有责任要求。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条件下,可以观摩名画真迹,直接得到艺术精髓。教学中没有教材,在艺术实践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壁画和屏风的绘制过程,其实也是绘画教育过程。在这样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学生得到了专业的实践锻炼。学生的合作对象不仅有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合作,还有与民间的画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艺术思想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当今的高职美术教育,因为要培养应用型的美术人才,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加入了很多实践环节,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实施小班授课,鼓励教师做范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在校企合作方面,鼓励学生到企业积极参加顶岗实习,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企业实际运用的能力相结合,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当然,这些做法还有很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还存在着实际的实践环节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相脱节,或者是实践环节安排太少,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至于学生觉得毕业后到企业是“从头开始学起,学校的知识用不上”。这也给我们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计划敲响了警钟,如何改革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与实际需要挂钩,如何加大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分量又能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北宋国子监画学机构的教育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方的一种成熟完备的美术教育制度,在招生录用制度、入学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但对宋代的绘画繁荣和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美术教育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宋代画学的教育体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对后世的启发还是巨大的,当下的美术教育模式或多或少的都传承了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优点,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宋代画学教育体制的影响。对于传统的学习,不能忽视了自身在当下社会的发展。高职美术教育还是应该在招生、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多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力的进行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真正的达到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2]许嘉璐,倪其心.二十四史全译宋史·志第110·选举三[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3017.
[3](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明)唐志契.绘事微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宋)邓椿.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6](元)脱脱等撰.宋史·志第一一O卷·选举三学校试·律学等试附[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290.
[7]白巍.宋辽金夏绘画史[M].海风出版社,2004:62.
[8]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57.
上一篇:哈佛捐赠的数量与科南特的各言
下一篇:法国大学校早期发展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