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育青松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成立于1954年,是以裕固族为主体,汉、藏、蒙、回、土等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人口约1.5万人。裕固族主要使用3种语.言:西部裕固语、东部裕固语(这两种语言分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和汉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20世纪前,裕固族教育长期停留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和观察模仿的发展水平上,“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从做中学”是裕固族教育的典型写照。进人20世纪后,裕固族逐渐开始发展学校教育。1939年5月,在裕固族的聚居地西海子(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莲花片)莲花寺旁建立的莲花寺小学正式开学,这标志着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的正式确立。同年6月,慈云寺小学开学;10月,红湾寺小学开学;1941年9月,莲花寺小学第二部(1943年9月更名为明海寺小学)开学,这是裕固族最早的4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
“马青小学”和“学生房”——发展民族教育的创举
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教育走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从1951年起,裕固族原有的学校教育相继恢复,在一些裕固族聚居区又相继创办了一些学校,供适龄儿童就读。1958年,肃南县掀起了家家户户送子女上学和农牧民汉文扫盲教育的高潮,这为后来裕固族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发展教育上,裕固族是一个屡有创举的民族。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为了解决牧区孩子无学可上的问题,裕固族人民创办了“马背小学”。居住在山区的裕固族群众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游牧,这给儿童接受现代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965年前后,全国掀起了建立民办小学、普及初等教育的热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也不甘落后。1965年9月,肃南县康乐区红石窝公社红石窝生产队针对牧民居住分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依靠群众自力更生,不花国家一分钱,办起了一所“马背小学”。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采用“政治文化一起教,儿童大人一担挑”的走马巡回教学方式,进行儿童初等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一时间出现了“全民个个受教育,草原处处忙读书”的新景象。马背小学的第一位教师是土生土长的裕固族知识青年兰礼,他开始教师生涯时年仅18岁。他不辞辛劳,披星戴月,骑马在山区和草原上巡回教学。每到一处帐篷,他都耐心细致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個学生,凭着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本民族语言以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熟悉,很快就得到了牧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他成为全国民族教育战线学习的楷模。1975年年初,红石窝的马背小学被评为牧区教育的典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同年9月,这种办学形式被树立为全国牧区普及教育的典型,进行推广。1976年1月,在肃南县康乐区召开推广红石窝马背小学经验交流的现场会,当时全县的马背小学已发展到42所。1978年后,马背小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马背小学已经成了历史记忆,但是它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和裕固族教育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80年代,为了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和路途遥远给农牧区学生,上学造成的困难,裕固族群众修建了大量的“学生房”(在学校附近修建的专门为学生上学提供食宿和学习方便的房舍)。这个“发明”,还得从两个学生说起。1978年,在当时的肃南县明花区发生了一件“大事":两个初中学生自己和泥、脱土坯,开始修建属于他们的“瓜皮房”(当地群众对供临时居住用的低矮简易的土坯房的称呼);砌墙砌到一米多高时,他们发现墙砌歪了。正在他们心烦意乱、手足无措时,其中一位少年的父亲及时赶到,在他的指导下,房子建成了,虽然不怎么美观,但也足够遮风挡雨了。这两位裕固族少年名叫钟进文和钟自定,钟进文后来成为裕固族第一位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那位家长就是钟进文的父亲。在裕固族教育史上,学生自己动手修建学生房,他们是开创者。肃南县的裕固族地区像许多牧区一样,大多数学生上学面临的一个巨大困难是家校之间路程远,那时候,各学校的寄宿条件都非常有限,孩子们挤在一起又喜欢打闹,容易耽误学习。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希望自己动手生火做饭,减少家庭费用支出,为父母减轻负担,所以家长就在学校附近为他们修建了“学生房"。有的是学生自己生火做饭,家长在生产间歇时到“学生房”探望,带来一些馍馍、油饼蔬菜和调料;有的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和看护;有的是在附近亲戚的家里吃饭,在“学生房"学习和住宿;有的是几家联合起来,家长轮流给孩子们做饭洗衣。这些住“学生房”的孩子,有的一星期回一次家,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回一次家。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从“学生房”里走出了改革开放后的一批裕固族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学生房”的修建,集中体现了裕固族群众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家长希望子女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人生的强烈愿望。“学生房"虽然条件简陋,却寄托了家长质朴的愿望,成为学生发奋读书的强大动力,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毕业后仍然对“学生房"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裕固族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享受15年免费教青
进人20世纪90年代,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政府主导、群众支持"的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先后于1994年、1997年实现了“普初”、“普九”的目标。特别是1997年,肃南县整体实现了“两基",裕固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中继朝鲜族、赫哲族之后第三个实现“普九”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每万人中拥有高中生654人,中专生528人,大学专科生362人,大学本科生104人,研究生6人。
步人21世纪,得益于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系列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系列政策的支持,肃南县的裕固族学校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2007年,肃南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享受“两免一补"(免除课本费、学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地方财政加大教育投人,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并使高中生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结合裕固族地区实际情况,肃南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不仅提高了每个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而且根据学生居住地距离学校的远近,给每个寄宿生每学期60元到320元不等的交通补贴,变“两免一补"政策为“两免两补”政策,而且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均高于国家标准;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肃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已有电大专科,本科5个专业16个班,其中民族艺术专业和民族旅游专业被列人甘肃省職业技术教育骨干专业,这不仅使一批批文艺特长突出的裕固族学生通过教育顺利就业,而且每年的毕业生都成为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争相聘请的“香饽饽"。
2009年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教育管理效益年”,走内涵式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肃南县政府又出台了一项重要的教育惠民政策:全县幼儿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除保育费、取暖费和杂支费,补助伙食费)政策,实现幼儿教育全免费,从而使裕固族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基础教育全免费,在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裕固族群众对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有了更高的期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恰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保障。2006年6月,由肃南二中校长安维武主持编写的“裕固族乡土教材”(包括《裕固族历史》、《裕固族民间美术欣赏》、《裕固族文学作品选读》、《裕固族传统体育与健康》、《肃南地理》和《牧区学校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共6本)印刷发行,同年9月,以这套教材为主的地方课程进人肃南二中的课堂。这套教材是第一套以裕固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基础教育教材。2008年,这套教材经再次修撰,合为一册,以《裕固家园》为名正式出版发行,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在肃南县中小学推广使用。
肃南县裕固族教育的发展,不仅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裕固族千部和专业人才,而且也为裕固族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中坚力量一大批本民族的专家学者和文艺人才,其中有裕固族第一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进文,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最高奖一骏马奖获得者铁穆尔。目前,裕固族既有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就读的本科生,也有远赴土耳其留学的研究生;裕固族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数十人获得硕士学位,数百人获得学士学位,平均受教育程度排在56个民族的前列。裕固族人口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出现了一批“大学生之家”(一个家庭的子女全部或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体现出裕固族群众积极进取、接受文化教育、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努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先进性。
肃南县裕固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兄弟民族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只有自力更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剂,才能实现民族振兴,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新的华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上一篇: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
下一篇:论教师权力研究的静态视角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