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理学院经历的三次挑战及其回应
计划为古典文学、数学、物理、生物、现代文学以及历史等科目的学习。殖民地时期,美国文理学院的目标与课程虽略显实用性,但保持着小规模与有限的课程范围。
表1美国早期殖民地学院课程科目
学年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课程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修辞学与逻辑希腊语、希伯来语、逻辑学和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数学,复习希腊语、拉丁语、逻辑学和自然哲学
资料来源: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出版社,1995:2。
1776年美国独立后,随着大量人口涌进西部边疆地区,新兴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规模大小,几乎每个团体都建立了学院,一方面表征自己的声望,另一方面为团体成员提供学习课程,以至当时美国被称为“学院的国度”。这些学院提供的教育也具有实用性,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预备性教育。进入19世纪,新的高校类型逐渐开始出现。例如,以西点军校为代表的从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学院,培养师资的师范学院,等等。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许多与文理学院平行的教育机构——学园(Academy)。学园强调应用性知识,正如当时一所学园宣称的,他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真实事务并实现目标”[5]。学园虽是私立机构,但与当地、所在州密切联系,并服务于支持者的需求。这些学园开设课程灵活,招收与学院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成为学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德国教育体制的冲击
除了上述由实用主义带来的各种挑战,美国文理学院开始面临德国教育体制长达一个世纪的挑战。19世纪的德国,大学预备性教育的任务已转交给中学,大学的主要活动是辩论与研究。在美国,相当于德国大学的学院仍在开设古典语言课程,提供预备性教育。一方面,公众指责古典语言课程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学院忽略实用科目也引起了学生的不满。19世纪20年代,古典学院进行了一系列专业改革。另外,一批早期留学回国的美国学者受德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尝试着把某些德国大学的办学经验融入自己所在的教育组织中,掀起了早期的课程改革浪潮。如乔治·提克纳(Gorge Ticknor)设法改革哈佛学院的现代语言系,开设了一系列高级课程,供不同年级学生选修。此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引起了人们对学院教育目的与形式的重新思考。
·比较教育·美国文理学院经历的三次挑战及其回应
(三)对第一次挑战的回应
美国文理学院对第一次挑战的回应,集中表现于耶鲁学院与《耶鲁报告》。在学院教育目的与形式备受争议的形势下,耶鲁学院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耶鲁报告》,并于1828年公布了这份报告以此澄清立场。在美国,有高等教育史专家认为,“耶鲁报告可能是自美国独立到南北战争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文献”[6],是重申文理学院地位的经典之作。当然,也有人认为《耶鲁报告》是一份极端保守的报告。不可否认,《耶鲁报告》表达了对文理学院及其课程的总体看法。报告认为,文理学院是秉承博雅教育传统,为学生的高级教育奠定基础的一类组织。它的教育目标不是教授任何一种专业的特别的东西,而是打下所有专业共同的基础,因而课程学习中不包括专业科目的学习。[7][8]换句话说,文理学院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将知识存贮于心,而古典语言与文化则是心智训练的理想工具。至于应用课程的学习,报告认为:“那些涉及具体专业的知识,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否则,收效不大”。“因此,商业需要在市场中学习,机修需要在车间里学习,耕种则需要在田地里学习。”[9]总之,为了使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合理,报告认为新形式的教育——专业知识或高级的学术教育应该移交给其他类型的院校。
上一篇: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