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学记》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度,古代文化以它的博大而精深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进步。《学记》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理论专著,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内容,其中精髓是关于教学原则的理论,在当今语文教育中,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继承发展。本文在概述《学记》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四点启示,以期为当今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150-01
《学记》来源于《礼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教育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出现最早,内容最为完备的教育论著作。全文虽然仅1229字,但内容却相当丰富,是研究我国古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学记》从学制、学校、教学、教师、学生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其中,《学记》中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以其精深的内容和思想,对后代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对现今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此,仅就其中的四个教学原则作一简述,并结合语文教学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1 有关教学原则的概述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虽然烧好了菜,不品尝不能领会其美味;虽然道理深刻,不钻研不能领会其中奥妙。所以说,学然后知道不足,教然后知道困难。不够,便加紧学习;困难,便努力进修。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长善就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也。”这里指出学生的学习存在四种缺点,优秀的教师要针对这种种心态,长其善而就其失,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放大积极因素,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善教善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故君子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思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频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甚至怨恨老师。
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里认为有计划的正课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和练习相结合,两者互相补充,有张有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
2 从《学记》中得到的启示
2.1 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做法,通过灵活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2.2 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教学中要想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就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足够的把握。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发展。老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诱导。对于在成长道路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与其沟通,帮助他排除困难和障碍。在方法上,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人格特征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一味的抓住学生缺点不放,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3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好的领悟所学到的知识。语文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总之,无论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在结合语文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丰富课外活动和练习
正所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书本知识固然是学习的本位,但是广阔的生活空间,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老师要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一些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课文,老师上课前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积累的生活实践及实践活动,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这样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一些实践活动,学习就成了一种有趣的活动了。
传统语文教育给我们的诸多启示,需要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和发展,只有学会总结和反思,才能寻找到真正个性化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79~86.
[2]段海华,刘经华.品读《学记》教育智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52~116.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52~116.
[4]柳菊兴,鲁晓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4~75.
[5]蔡明星.《学记》之论教师及其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2(3):30.
[6]陈雯.学记的教学教育原则及其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10):47.
[7]万增花.学记对语文教育在教学原则上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9(1):109.
下一篇:论严修与直隶教育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