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里的施洞风情
体会过这里的赶场。清水江不仅哺育滋养了苗疆的儿女,更给他们带来了考验和磨练,光滑狭窄的木质吊桥是村民们去赶场的必经之路,走在上面一步三颤,绝不是件容易事儿!若是碰上下雨天滑溜溜的吊桥更是危险难行。虽说山路崎岖,可依然挡不住人们赶场的热情,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大山里,赶场不仅仅是商品的买卖,更是对人们贫乏的精神生活的一种丰富。
来到集市,五光十色的商品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别小瞧了这小镇的集市,作为一个地方物品的集散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是瓜果蔬菜、生活用品还是服装鞋帽,一应俱全,很多赶场的商品都是本地的村民自养自制的,新鲜的蔬菜是刚刚从自家菜地里摘的,天不亮便由勤劳的乡亲运到了集市,清水江里捕捞的鲜鱼做成的鱼干一堆堆、一排排地供人们挑选,一笼刚出圈的小猪仔正嗷嗷待哺……这一切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似乎买回家的东西都带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暖上心头。
女人的天下绘出锦绣苗家
苗家人赶场最吸引眼球的亮点有两处:一处是女人的天下,另外一处就是男人的天堂。说起这女人的天下,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苗族妇女特有的民族服饰。在现代社会,除了特殊节庆场合,苗族男子的打扮已与汉族无异,而女人们却始终保留着苗族的特色装饰——头帕,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里面,再梳一高高的发髻于头顶,插一根簪子,这就构成了苗家女人的典型形象。
苗族女人的头帕因地而异,施洞镇女人们则喜鲜红色上有条纹装饰的喜庆头帕。在赶场的日子,女孩们总是喜欢盛装出席,因为自古以来,他们都有在赶场时相亲的风俗。整个场街上,苗族小伙吹着芦,奏着短笛,吹着口弦来来往往,向姑娘们献上最美妙的乐曲和爱意。而穿着色彩艳丽苗装的姑娘们,则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手挽着手在街上来往徜徉,她们清泉般明澈而又羞涩的双眸不停地扫视着小伙们,以选择自己中意的恋人。如有选中目标,男女青年就会手挽着手唱着情歌在大街上留连。在赶场中,你会感到爱情是多么自由和甜蜜!
除此之外,女人们的银饰和刺绣则是另外一番锦绣,苗家妇女的首饰以银饰为主,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赶场时售卖的银饰全是当地的村民们自己手工制作的,向世人展示苗家古老神秘的手工技艺,璀璨夺目的银饰颇受女人们的欢迎,争相购买。除了光彩夺目的苗银,独特而精致的刺绣也是美妙绝伦,苗绣构图紧凑、饱满圆浑,线条流畅飘逸,这对手艺人的技巧和功夫要求极高,有时一幅作品要花十几天才能完成。“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 这是艺术大师刘海栗对苗族刺绣工艺的评价。目光矍烁的苗族老人微笑着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这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承!
“斗鸟”的疯狂成就男人的天堂
说起男人们的天堂,更是别开生面,精彩纷呈。苗族的人们爱斗鸟,男人尤爱,据《当地府志》记载,黔南州的苗疆斗鸟活动有悠久的历史。这一带的苗族、布依族人民自古就有养鸟习惯,几乎家家悬挂鸟笼,并由斗鸟发展到八哥、雉鸡、锦鸡、竹鸡等近30种。他们爱鸟如子,鸟生养鸟,鸟死葬鸟,鸟葬祭鸟,还互订乡规民约。由于人不惊鸟,所以鸟雀亲人,正应了鸟迷们的那句话:“养得鸟中鸟,留住春外春。”而每到赶场的时候,各个村的鸟迷们纷纷提着自己心爱的“战将”,翻山越岭,奔赴“战场”。汇集斗鸟场后,成百上千只鸟笼挂满树梢,主人们、观众们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斗鸟场围得水泄不通,乐此不疲地争相观看。霎时间,几百只鸟叽叽喳喳,像是彼此叫板,挫挫对方的锐气,又像是叫好喝彩,等不及一较高下。等斗鸟会会长宣布开始,斗鸟客各自寻找对手,两鸟一见面,便如离弦之箭冲向对方,厮杀起来。苗疆斗鸟有一整套术语,如用嘴尖啄对方头,叫“打箍头”;嘴啄嘴叫“打掼嘴”;用嘴咬住对方肚皮往一方拖,叫“辫牵牛”;啄眼睛叫“双龙夺珠”;还有“打侧腿”“打侧翅”“滚绣球”,斗败的苗疆斗鸟负伤惨叫着满笼逃,叫“扑笼”,裁判据此判定输赢。最后由会长在爆竹声中给优胜者披红挂彩发奖金,并视名次赐予得胜的鸟“通城虎”“叫狮”“山大王”等荣誉称号。赶场必斗鸟,这是苗族男人们的天堂。
赶场对于苗家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商品交易,更重要的它是街坊、亲友交流往来的一种形式。在连绵不断的大山之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简单漫长的劳作之外,赶场得到的不仅是购物的畅快,观光的乐趣,更是情感的交流与休闲的方式。赶场,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的交易模式,承载的是人们渐行渐远的脚步,寄托的却是愈演愈浓的乡愁……
上一篇:秀外慧中的OP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