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体育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赣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赣州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势和影响因素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促进赣州市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对策;建议
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发展潜力具有可持续性。促进体育产业和其它产业协调发展,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呈现,吸纳社会资本、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逐步提高,并已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赣州市体育产业现状。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到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查阅2007年以来国内外有关体育产业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查阅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方面的论文和著作。
②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赣州市体育局,赣州市工商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咨询经济学方面的专家。
③归纳和推理法。对搜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成果。
二、赣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体育健身市场日渐兴旺
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日益增强,全市体育人口逐年增加。近年来,体育局所属体育场馆和院校所属体育场馆陆续向社会开放,目前,全市体育系统各类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经营项目,除健身健美服务外,主要以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和网球居多。同时,民间资本也纷纷投资体育健身娱乐场馆和设施。已登记注册的从事健身服务的企业有40余家,大部分经营性场馆实行了分时段收费和月票、年票及会员制等多种收费形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体育竞赛表演、培训市场初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积极引进市外商业体育赛事,如,“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篮球(A组)预赛”引进到崇义,还带动了广告的效用,宣传了市场化赛事的模式,培育了本地的体育市场氛围,推动了体育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获得了承办大型赛事的运作经验 。这些全国性的体育赛事大大提高了赣州市的城市知名度,成为推动赣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无形资产。体育培训一方面是辅导体育爱好者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体育氛围,为全民健身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一些竞赛项目培训后备人才。近几年,我市体育培训业已初具规模,全市体育系统兴办的体育培训机构有20余家,其中涉及的主要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同时各类体育技术学习班、培训班也为培养体育竞技运动人才和后备队伍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3.体育彩票已成为赣州市体育产业的支柱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 2004年我国GDP增长10.1%, 2005年增长10.2%, 2006年增长10.7%。居民手中有了大量可支配的剩余资金,购买力大大提高。除了存入银行投入股市外,购买彩票不失为一种较好选择。体育彩票销售作为赣州市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9年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赣州市体育彩票发行网站已覆盖全地区,投注站目前有560个,2007年销售1.25 亿元,提取公益金900万元;2008年销售1.3 亿元,提取公益金950万元;2009年销售1.54亿元,提取公益金1200万元。体育彩票事业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普及和增强体育发展后劲的重要保障,通过广泛宣传,扩大网点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组织学习观摩,为体育彩票站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体育彩票销售总量的稳步递增。
4.体育用品销售业日益壮大,制造业不容乐观
随着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和体育爱好者的增多,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均得到较快的发展,有高、中档体育用品专卖点和体育用品零售业的个体经营户近百家,有力地推动了体育经济的形成。李宁、康威、耐克、阿迪达斯等多家体育用品专卖店先后在赣州开业,同时一些大型的商场和超市也兼营体育用品销售业务,设有专门的部门或柜台,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但赣州市体育用品制造业现状不容乐观,全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不足10家,且生产规模、市场份额小,知名度低,在体育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小。
5.大力开发体育旅游业
赣州自然旅游资源神奇,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赣州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基本上覆盖了生态、文化、民俗、宗教等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体系。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体育活动来产生相关产品,吸引人们参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三、赣州市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低
首先体现在地域之间,由于受赣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乡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其次体现在各运动项目之间,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甚低,项目的观赏性也不同,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也有很大差别。第三体现在产业领域之间,体育服装、用品和体育彩票等相关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体育竞赛表演、健身服务等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造成体育产业结构有很大缺陷。这种体育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将会严重影响和制约赣州市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真正体现体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价值。
2.体育产业人才匮乏
体育产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要有专门的体育经营人才,尤其是同时懂经营、管理、法律、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与大部分地区一样,赣州体育产业界的专业经营管理队伍较弱,决策管理、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现有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中,以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居多,他们虽然对体育非常了解,但缺乏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等一些方面的知识。
3.群众体育消费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
随着赣州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赣州市体育消费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这种潜在消费难以在短时期内转化为实际的消费,尤其是人们对竞技体育表演的消费,一直无法成为体育消费的热点。体育消费在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与经济收入还没有成正相关关系。
四、对赣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开拓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
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中拥有最大消费群体和最大市场空间的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具有一种“乘数效应”,体育健身娱乐业的较快发展必将带动体育服装、运动器材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基于赣州的经济与消费能力状况,及群众体育发展的实际,以体育用品市场为重点,合理布局高、中、低档并有的体育娱乐服务体系,以中、低档经营为主,通过体育俱乐部、健身健美中心、晨晚练活动点等多种形式,引导人们把余暇时间用于体育健身消费,使运动服装、球类运动设备、户外运动装备等体育用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
2.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竞赛表演业是竞技体育产业化的实体形式。由于竞技体育在整个体育当中是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这样的特点必然反映在它的产业化实体形式上,即竞赛表演业在整个体育产业当中也是最具影响和辐射力的部分。它是体育系统最具优势的一个开发领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产业的其他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关联度。受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影响,赣州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缓慢, 可以从广泛群众基础和具有体育市场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和网球等项目做起,逐渐积累经验。
3.努力开拓体育彩票市场
体育彩票销售业是一条“取之于社会,用之于体育,服务于人民”的体育资金筹措渠道,是体育产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努力扩点增量,把网点布局重点从市内逐步向县、农村乡镇延伸,扩大体彩的市场占有率。
4.大力拓展体育旅游业
赣州自然旅游资源神奇,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近几年来赣州旅游人数逐年攀升,赣州市委、市政府也把旅游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可以依托赣州市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地理地貌特色,建立以客家体育项目、体育活动为核心的体育旅游,如龙舟、舞龙舞狮、漂流、攀岩、爬山等体育旅游和体育竞赛,将会扶植、带动旅游、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5.加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将高校的人才资源、知识资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一条新的体育经营人才的培育之路。同时对现有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强化培训,让他们学习和补充现代经济理论知识,掌握开发体育市场的技能、技术。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逐步提高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体育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增加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赣州市,体育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选准突破口,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加大政策扶植力度、扩大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等措施,使其成为赣州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高伟.浅谈阳泉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5):34-35.
[2]赣州市体育局2009年度工作总结.
[3]常允涛,裴学萍.益阳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305-306.
[4]郭志勇,刘兆坤,马廖祥.内江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4):109-112.
[5]俞继英,戴健,钟天朗.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3-6.
[6]梁晓龙.体育产业化—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十[J].体育文化导刊,200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