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足球市场运作机制谈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摘 要:本文探讨了足球职业运动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现行体育制度对体育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并在足球产业上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提出解决制约体育运动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市场运作机制;体育产业化; 管理体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势头势不可挡。也使我国竞技体育自上世纪80年代后在亚洲的霸主地位就已经确立。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的金牌数仅次于美国。这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在取得很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体育的市场化改革是我们面临的崭新课题。
1、我国体育体制逐步向职业体育产业化方向发展
体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在中国发展也颇为迅速。自1994年足球走向职业化和市场化后,每年约吸引600万人次到现场观看比赛,年产值近7亿元。CBA职业篮球联赛,每赛季比赛的上座率均达到80%左右。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棒球等也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体育竞赛产品。体育竞赛表演职业化、产业化作为体育产业的龙头,全面带动了体育赞助、电视转播、体育媒体、体育广告、体育彩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逐步向着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科学化、实力化方向发展。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体育管理制度由举国体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化体育改革。
2、体育体制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国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模式逐渐显现出固有的缺陷,为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体育工作者开始尝试探索筹措体育资金的新路子,开展了多种经营,将部分非经营性资产逐渐转变成经营性资产来满足体育消费的需要,积极地吸纳社会资金资助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体委系统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以足球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了体育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实行了以协会实体化,俱乐部制和产业开发为重点的历史阶段。我国的体育产业化方向发展探索由此开始。体育产品、体育广告等产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筹措到更多的资金。足球、篮球等俱乐部经营得当成了盈利的企业,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政府减少了对体育事业的投资,并进行了职能由管理者向指导得过渡的角色转换。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体育体制转化,适应了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过10余年的努力,部分体育产业(如体育用品业)发展相对成熟,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对优势,逐步实现体育产业化从分散经营到集团经营的动作机制的转换。
3、体育产业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1国内体育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约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中,美国、西欧、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3%之间,最高的瑞士3.7%。各国每年仅在足球市场上的交易额就高达到2500亿美元,美国NBA98-99赛季的总收入为322亿美元,1998年美国体育的总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我国自1994年足球甲A联赛成立以来,在足球产业化的带动下,体育产业1999创造高达500多亿元的产值,成为市场经济中成长最快的产业,体育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1999年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0.6%,而发达国家的该项指标已超过了1%,巨大的商业潜力使许多商垂涎三尺。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化方向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一直在追求“奥运争光”,为了能在奥运会上夺得更多的金牌,专业化在夺取金牌这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要实现从专业化到职业化的过渡,付出代价难免的,德国在奥运金牌榜上排名的下滑就是一个例子。由于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化观念欠缺,把体育产业化发展定位在拉赞助的基础上忽视了自身的商业发展,在政府与体育部门联合经营的过程中,各职业俱乐部往往得不到自主权,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欠的企业限制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办事,任何的企业运行都要通过市场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2体育市场化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体育产业逐渐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许多企业行为真正地进入了市场生产、流通、与消费,在近年来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例如姚明、刘翔等的明星效应,并带动了广告、媒体、体育用品等到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全民健身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在政府对体育投入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以体育发展来养体育是完全可能的。此外竞赛表演市场所创造的良好的营销环境是大有潜力的。目前职业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拳击、围棋等体育产业收入不断增加。另外,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为依托的球员转会市场和各类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也很活跃,企业对体育的参与热情也不断提高,电视转播权收处入也不断增加。 全民健身活动扩大了体育产业的规模,并刺激了企业对体育的投入。职业运动的市场化改革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良好的前景。
4、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区域不平衡性,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区域间,产生了对体育市场的认识,体育消费的观念,以及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体育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这样的不平衡是难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能会长期存在,因为形成不平衡的客观条件也是长期存在的。一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二是各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项目的观赏性也不同,因此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异。三是单位间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房屋、设施等资产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别,也造成了产业收益上的差距。
这种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两极分化现象,对我国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不利。
4.2足球产业化面临困境
中国足球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蜜月到2002年世界杯就一直在走下坡路,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一球未进,2006年世界杯入选失利,随之而来的是全国球迷的抱怨和对中国足球信心的缺失,媒体、商家一下抛弃了足球。无疑,目前中国的足球产业出现了经济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切皆因“功利”两字。为了功利我们采取了多种短期行为,比如聘请洋教练来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却没有以同样的方法对待青年队和少年队,更很少人愿意花钱送“国产教练”到外面深造,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拜金风潮严重、赌球等这已经不是秘密,巨额资金不断地流入私人球庄或海外,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倒不如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下,把赌球拿到桌面上管理。对于裁判和球员参与赌球,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严厉禁止的,但为何在我国屡禁不止?这些年来在各个部门都挖出或大或小的一批经济违法犯罪分子,唯有体育界“独善成其身”,成了一个法律约束的“独立王国”。目前,中国足球整体突出一个“乱”这,而且水平较低。球迷凭什么花钱去看一场战术低劣、充满假球、黑哨和消极的球赛?中国足球这样会最终牺牲了广大球迷和全部的俱乐部。失去市场消费的主体,足球产业将失去意义,而其它职业运动的发展会重蹈足球的“前车之鉴”吗?
4.3我国体育产业化管理存在政府过度干预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目前政府行为在推进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目前足球产业的发展很快,我国职业足球现行体制也存在弊端。1994年成立的中国足球管理中心与中国足球协会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足球管理中心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又是中国足球协会常设办事机构,并赋予对足球运动项目全面管理的职能。它具有“官、民、商”三重性特点。而足球俱乐部一般隶属于企业,它与足管中心不存在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产权关系,整个系统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上下级”关系脆弱。国家成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既办竞赛,又管竞赛,还是仲裁者。这是计划经济行为在改革新形势下的翻版。阻碍了足球产业的正常发展,单项运动协会、群众性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
5、建议和对策
5.1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部门的指导作宏观调控在发展尚未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既然体育已经走向市场化,也要求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欠的法制管理。结束体育市场的无序运行状况。建立健全体育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在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要严厉查处。取消“特权”或“特区”的存在。
5.2培育本体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从结构上分析,体育市场是一个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人才市场、体育咨询市场作为本体市场,带动相关体育市场,重点培育发展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在广大群众中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娱乐观念,引导其消费结构的调整。
5.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使各种体育产业的资源有效匹配, 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 以实现体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重视企业、俱乐部和球队的自身建设,这是企业和职业球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体育运动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我国体育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张楠《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6年第3期(总第72期).
[2]《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刘明海《体育与科学》2005年9月第26卷第5期(总第156期).
[3]杨兆春等.《中、外体育产业竞争态势与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4:60-62.
[4]卢锋. 《小康社会体育的休闲化趋势》[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7-10.
下一篇:互联网体育海外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