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5大战争
一盘棋,输,往往就输在一个子上,赢,却不是赢在一个子上。
一个企业,不可能只下一盘棋,它要和政府对弈,要和同行对弈,要和客户对弈,要和自己对弈……这不是孤立的两两对决模式,而是复合的多头博弈模式,所以,企业家永远走在悬崖边上。
天下大势,和和战战,战战和和。
中国乳业这10年,似完全竞争又不像完全竞争,似寡头竞争又不像寡头竞争,风和日丽背后有电闪雷鸣,大江奔腾背后有暗流涌动,可歌可泣背后有可悲可叹。
美国有“三杯奶运动”,日本有“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印度有“白色革命”,中国有“一斤奶运动”……可以说,乳业关系国计民生,牵涉千家万户,乳业竞争的健康程度也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程度。
第一战:奶源之战
乳业是资源型产业,奶源是乳制品企业的战略资源。
内蒙古草原作为全国的奶源亮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光明、三元就将手伸到了被伊利视作“后院”的地方——呼伦贝尔大草原。
1999年与2001年,笔者曾两赴呼伦贝尔大草原进行调查。当时的乳业竞争,政府配置资源的痕迹还非常突出,奶农与企业没有协议,却被政府强行“拉郎配”(A厂有A厂的“势力范围”,B厂有B厂的“势力范围”,如果A厂到B厂的“势力范围”内收奶,或者B厂“势力范围”内的牧民要往A厂送奶,那么,将遭到当地工商、税务、交通、公安等部门的拦截和罚款。反之亦然),于是战火纷起,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市长和市长打架”,“旗长和旗长打架”、“乡长和乡长打架”。
由于奶农与企业没有协议,所以,当时政府对奶源市场“画地为牢”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
1999年,蒙牛诞生后,蒙牛伊利也展开过残酷的奶源大战。此后,全国奶源大战时紧时松;而在一年之中,也存在“夏季松,冬季紧”的周期轮回。
2008年,由于中国奶价与国际奶价存在“剪刀差”,不仅中国企业之间在相互抢奶,而且国际企业也通过收购原料奶粉等方式在中国市场间接参与抢奶,因此,奶源竞争可谓空前惨烈。
第二战:标准之战
中国乳业的第一个标准之战,是无抗、有抗之争。
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的行业标准,其中明确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2002年中国乳业即掀起“无抗之战”。虽然当时这场战争虚虚实实,“口头无抗”与“真实无抗”并非一一对应,但客观上加快了中国乳业的无抗化进程,并最终尘埃落定:“抗生素不得检出”成为牛奶生产的基本标准。
中国乳业的第二个标准之战,是巴氏奶、灭菌奶之争。这是一场混战,其间不乏谎言、欺骗乃至无耻,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欺骗,是一些人煞费苦心地想把“灭菌奶”与“还原奶”画等号。其实,巴氏奶与灭菌奶是用工艺命名的,而“还原奶”是用原料命名的——如果所用原料是鲜奶,不管使用巴氏法还是灭菌法,所生产出来的牛奶都不是还原奶;如果所用原料是奶粉,不管使用巴氏法还是灭菌法,所生产出来的牛奶都是还原奶。
历史是公正的,如今巴氏奶、灭菌奶、还原奶三者的分别标示,增进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为中国乳业的公平竞争、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战:舆论之战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中国乳制品企业深谙此理。
伊利1999年抗议奶源市场的“画地为牢”时动用的是舆论,光明2002年响应农业部的“无抗”标准时动用的是舆论,蒙牛2006年响应总理题词提出“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时动用的还是舆论。
但中国乳制品企业在舆论运用上也有过一些惨痛教训。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所爆发的“未晚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某乳制品企业的一个年轻人,为了向董事长表功,出资600万元扶植了一个名叫“未晚公司”的假新闻诽谤团伙,采用非法手段在国内数十家媒体发表了诽谤蒙牛的文稿数百篇,制造了中国新闻史上涉案金额最高、波及媒体最广的假新闻诽谤案……
痛定思痛,我们指责这家企业,而那些跟风的媒体难道没有责任吗?
如何走出这种“一人黑——企业黑”的怪圈?如何用“个人问责制”堵住这一“舆论黑洞”?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这也是真正有利于未来的思考。
第四战:责任之战
当今世界,责任与品牌成正比。2007年末,一家同行就纳税问题向蒙牛发起挑战,爆发了一场“责任之争”。
某报登出题名为“成长快牛VS责任慢牛”指向露骨的文章,作出蒙牛的纳税低于某家同行4倍的严重失实报道。蒙牛被迫作出回应,公布事实真相。之后事件又更富戏剧性地展开,该同行向有关部门递交报告,称蒙牛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惠,蒙牛员工待遇低,请求政府补贴。蒙牛随后也向有关部门递交了报告,用事实与数据证明两家纳税总额相当,两家所享受到的政策优惠相当(对方甚至更多),蒙牛员工收入比该同行高30%(据内蒙古工会的调查数据),蒙牛向奶农、奶户发放的奶款额比该同行高30%(即多20多亿元),并指明2007年前三季度该同行业绩不如蒙牛、利润比蒙牛低4.8亿元的核心原因是其“三项费用”(管理费用、经营费用、财务费用)比蒙牛高5.6亿元,问题出在内部等。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纳税责任、环境责任、经济责任、公益责任、慈善责任等多个方面。这场“责任之争”,尽管出现了不正当竞争等负面成分,但这一话题的提出,本身就表明中国乳业的竞争已经升级,正在由“利润本位”向“责任本位”,由“企业本位”向“社会本位”过渡。
第五战:价格之战
从1997年到2007年,是中国乳业艰难守望的lO年。
这10年,中国人年均乳制品消费量由不足6公斤提高到了26公斤,牛奶与小康结伴而行,增进了消费者的福祉。
这10年,在食品类价格一路攀升的大背景下,牛奶价格“一枝独降”一一降价幅度达30%以上,以致不少人发出“奶贱于水”的惊呼!
这是中国乳业超级竞争的结果。其带来“三个阵痛”:一是市场的阵痛,乳业大战此起彼伏,“奶贱于水”的悖论连年上演。二是牧场的阵痛,原奶涨价赶不上养牛成本的暴增,奶农收益持续下降。三是工厂的阵痛,在原奶涨价与市场微利的双重挤压下,中国乳业的亏损面早在2004年便超过1/3,2007年第四季度更是“亏声一片”……
“透支”过多的中国乳业如何“解套”?“解套”的第一步从哪人手?这在目前已经不是一般的泛泛设问,而是事关中国乳业生死存亡的现实大问题。
反思:不要迷失自我
中国乳业的5大战争,本质上都是营销战。
“营销要营心”。毫无疑问,人心不是自动跑来的,但人心也绝不是可以由策划大师随意“粉刷”的……“营心”必须有中介,这个中介,就是“营象”(经营现象)。
“营象”有两种,一种是经营假象,一种是经营真相。
商战可以发生。必然发生。已经发生。还将发生。
在单轮商战中,经营真相也许会有一时之失,经营假象也许会有一时之得。但战争谢幕了,真实还会被还原,参与战争的伟人与小丑形象也会分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论乳业,还是其他行业,在下一场商战中,每个人都该自问:你是经营真相,还是经营假象?
上一篇:乳业“紧箍咒”
下一篇:飞鹤乳业用信息化手段重塑乳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