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也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大潮中,“住宅”不仅意味房屋,也包括住房所处的内外环境,还涉及建材的生产制造过程。住宅建设的发展把“人的需要”又推回到一个最原始的起点,即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动植物……在环保方面,开始着力于保障空气洁净度、污水回收资源化、垃圾无害销纳、噪声衰减、建筑节能、环境绿化等。人们的关注点不仅是每个家庭有住房,更期待可以拥有一个健康、宜居的绿色生态居住空间。
回顾多层与小高层住宅的
发展5部曲
住宅属于社会基础生活类消费品,像其它社会产品一样,经历了时代更迭与换代发展过程。纵观近年来的高层塔楼及多层住宅,大致有5次划时代的变迁与升级。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这一代住宅的典型代表,是一组电梯服务8户的井字塔楼或一梯3~4户的多层住宅。平均每户面积约60~70平方米,除了较小的卧室与客厅之外,仅有阳台、厨房、厕所等基本设施,布置紧凑,尽可能降低公用面积。小区总体布局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服从高容积率,追求建造数量,户型不在乎朝向。
第二代:经济适用型。这一代住宅无论高层还是多层,在上述经济节约型的基础上,开始调整住房起居室布置,争取宽阔景观,避免相互干扰。每户平均面积适当增大,注意小区总体规划,保证了住宅作为生存资料所需的基本居住与休息功能,并适量增加公用设施。
第三代:发展转变型。这一代住宅为适应、改善居住环境,户型避免正西朝向,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厨卫趋向半封闭空间。高层平均户型面积增加到80~100平方米左右。多层住宅,更是以一梯两户代替了一梯多户,接近绿地,拥有景观。小区总体设计方面,更注意空间的完整性和公用设施的齐全性,属于由经济节约型向舒适型过渡的转变型住宅建筑模式,旨在塑造、提升居住质量。
第四代:景观舒适型。这一代住宅的主要特征,是全力改善和提高住宅居住的舒适度。高层的每层户数由8户减至4~6户,户型平均面积增大,并根据朝向和景观分别设置大小不同的户型。大户型的厨房和卫生间面积也相应增加,并设置贮藏室、工人房。多层则大多变为一梯两户的大户型,有的还增加了电梯,顶层、底层增设复式户型。此外,小区的基础服务建设更加完善,有会所、健身中心、大型停车场及物业管理,小区绿化规模成倍递增,一般都建有小区内的中心广场和公用庭院。
第五代:生态文化型。这一代住宅不仅追求舒适,而是旨在创造健康、怡人的乐居环境,它从空间、布局、文化、效益四个层面进行综合性规划,打造人类、住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融洽共生。注重利用大环境资源(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使小区与城市空间、用地环境良好协调。小区整体布局方式,努力营造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地静美的生态之景。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户户能均享的精致庭院,还有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以及供人们居住、交往、休闲、健身的活动环境。具体来说,住宅单元构成符合整体设计规划,地产商往往因地制宜构筑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降低楼层电梯的服务数量,减少户间干扰。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要求,并能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个性化住房选择需要。深层体贴构建户内生活环境,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工人房、设备间、服务性落地阳台等均有效组织、合理布局,电气供应、油烟排放、空气调节、垃圾收集处理,均能妥善安排。对于外部自然环境,有分层次的系列性绿色体系和生活配套设施体系。既有大的绿色景观,又有小区内的绿色庭院,以及每户的绿色生态阳台与户内庭院。小区拥有超市、美容院等生活配套设施,有会所、幼托等文化性配套设施;小区内拥有良好的智能化体系,安保、通讯、物业管理一应俱全,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共同构筑现代化小区配套体系。
当今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住宅需求观念
随着社会高速运转,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住宅建筑提出了更新要求,这一切也都直接影响了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改良。住宅市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畅想生活和空间的梦之领域,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去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建筑师既要以一名普通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体会生活的改变和需求,同时又要肩负创造生活、创造时代的责任。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住宅建筑应借鉴以往的实践与经验,积极判断未来发展、未来模式与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家之所向的居所。随着现代住户对居住空间和氛围要求的提升,以往单一的行列式规划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多元化要求,具有院落式的布局、相对封闭空间的住宅组团,更能给住户带来领域感和安全感。另外,住宅组团形式也在发生新变化,组团的规模经过了小组团→大组团→再次回归小组团的发展。人们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组团内部的空间环境和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间,这是最接近人们自身的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对家的留恋要求越来越高,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室内外空间交流的一个过渡。同时,空间类型也从地上模式逐步向地下空间延展。
未来住宅的综合发展趋势
建设部在面向、针对各大城市指导建设时指出,建造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大众住宅,是我国住宅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其中,对于小康型住宅建设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套型面积较大、平面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充足、住宅环境舒适等,并对厨卫设备、门斗、水、电、煤气、绿地、垃圾处理等问题都提出了指标性界定。
未来住宅的发展应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满足住户更多维、多层次的要求,不断改善住宅品质,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住宅建设,突出住宅的舒适性、节能性、智能性。未来住宅设计及小区规划,秉承人类宜居为核心灵魂方案,塑造自然优美的室内外环境,符合人的长远生活轨迹。住宅功能更合理,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的享受家庭幸福时光。住宅内部房间齐全,动静分开、洁污分离,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各种设施齐全,能满足家庭最大限度的节能需求。加深住宅群的文化内涵,保护和发扬具有独特地区、民族性的住宅群。
未来的住宅设计标准的跨越式提高主要体现在:一重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行业主导力量的房地产设计,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限制,环境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加快设计院体制的改革深化、加速设计师业务水平提高,是我国住宅环境水平提高的当务之急。二是强调立体绿化。垂直面上多做绿化设施及小品,多种垂直植物,真正实现空间环境的绿化。三是讲求舒适性,舒适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永不褪色。四是注重节能与环保。绿色建材的使用尤为重要,无论住宅设计还是在家居装修中都应大量采用绿色产品。细节设计的科学化,注定不论室内还是室外,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师以居者的身份来设计和研究不同类型的住宅设计。切身研究每一个细节,如窗的大小、位置、开启形式、所用材料等,选择、分析最佳配比方案。由于建筑师、设计师对住宅的未来使用具有前瞻性,在平均住宅使用寿命50~70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为今后的发展和改造留有余地和可能性,例如在空间上尽量不用承重墙,在电信、电力等用量上留有充分余地,为今后发展、改造提供可能。
加快未来住宅的科技化步伐
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住宅向科技化方向发展。新式小区随处可见用户智能控制器,具有三表读数和报警功能;用户可视对讲机,有效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各单元楼;声控、光控照明系统,控制电源自动开关;VOD视频点播,可在家中点播影视歌曲节目;智能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家庭办公、证券交易、远程医疗、家庭教育等。智能化住宅充分利用现代化4C——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智能传输,将安防与多元信息服务通过智能化综合布线进行系统集成。
社会科技进步,令住宅建筑逐步运用高科技手段满足现代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科技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先进能源利用技术,建筑外围护结构方面有外墙幕墙、遮阳、门窗的节能技术等。二是环境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如园林绿化与景观研究技术,绿地节能、节水、环保设施应用技术,室内声学环境与区域噪声的控制与监测技术。三是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中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节水设施应用等。四是绿色环保建材及产品。包括绿色环保建材应用技术,再生或可再生材料应用技术等。五是智能化服务系统。如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六是结构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包括新型的结构计算、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配套关键技术等。
目前,我国处在实现全面住宅科技化、搭建基础网络平台的初级阶段,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随着科技化设计的不断深入加强,更安全、便捷、舒适的科技化宜居住时代即将到来!
历练住宅人文生态篇章
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因素,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住宅建筑的重要参数,尽量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到住宅建筑中。这样的融入,并非只是简单的借鉴外型,而是真正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去考虑,使居住在其间的人,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现代住宅建筑在平面布局、功能设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努力探索,以满足不同人、不同家庭的需要。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分配使用空间,按照人的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和需求,设计室内布局和功能分区。住宅区的道路交通展现当代人的出行需要,应尽量采取立体交通形式,步行道、车行道尽可能分开,结构布局适应当代人的社交需要,提供居民休息、交流、行动的科学聚合空间。注重设计住宅廊道、组团庭院、小区绿地公共交往场所等,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提供实用、舒适、贴近自然的感觉。社区功能方面,按照当代人注重健康性的发展需要,呈现安静、无噪声、无污染的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绿地丰富、室外活动空间宽阔,具有识别性强的景观特征。住宅建筑在总图布局和景观设计时,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元素,对地形地貌尽量不进行大的改动,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再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让鸟语花香充溢我们的生活周遭。
众所周知,新的生活方式必将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和设计方式,因而未来住宅建筑的表现将更多呈现人性化、科技化、多样化。21世纪的建筑革命必然以与高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以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手段为基础,延展、复制与人类尺度相关的园林及室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