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建筑构造》教学实践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建筑构造》作为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课堂与现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做相结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实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职业能力;建筑构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燕(1961-),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构造,建筑工程制图和古民居保护;曹冬梅(1980-),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孙亚丽(1979-),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构造,建筑工程和混凝土材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5-0046-02
《建筑构造》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既是以前学过的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延续,也是学习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预算、建筑结构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它是学生认识建筑、了解建筑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掌握必须有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体现高职高专“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的教育理念,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必须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1.整合课程内容体系,着力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教学目标是着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随着我国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岗位定位越来越明确。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可按土建施工类、建筑设备类、经济管理类、建筑艺术类等四种类型确定其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我校现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计技术等土建类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对应的主要岗位是建造师助理、造价师助理以及设计师助理等。
本着“够用为度、突出技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原则,对照建筑工程类岗位群的要求,我们对《建筑构造》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更新,强化民用建筑构造,减弱工业建筑部分内容;大胆放弃过时的材料构造方法与技术,如目前很少使用的木楼板、木门窗、实腹式钢门窗、装配式楼板等;增加建筑防火、建筑节能、智能建筑的基本知识内容,教学的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上,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将课时由原来的64学时削减为现在的48学时,将原集中一周的认识实习改为现在的现场分散教学。
2.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将课程的内容按照建筑工程的施工程序和构造组成从“基础”到“屋顶”分几个阶段将教学场景安排在施工现场。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课堂讲解时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总结归纳出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共有的构造规律,讲述由浅入深,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场教学是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的一个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集中讲解、分组分散指导的办法进行,有校内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在安排的每次现场教学之前,都要拟定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强调教、学、做相结合,这样使一些在课堂上不易理解的知识在现场得到解决。通过课堂与施工现场对应教学,将理论知识与每一个专项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现场的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边学边看边做,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每次现场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心得,并完成对应的课程设计作业,在经过“课堂-现场”的教学后再回到课堂,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图片与录像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对知识也容易理解,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得以提高。随后课堂对作业进行评析,为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让学生参与其中,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与实践。
3.合理组织安排现场教学,达到训练基本技能的目的。现场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结合工地实际分阶段、分项目组织安排。首先讲解“绪论”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已建和在建建筑的资料图片和录像信息,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周围一些建筑,围绕这是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在讲授“基础”时,带领学生尽量参观不同类型的基础,现场了解不同类型基础特点和施工方法;在讲授“墙体构造”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已建和在建的具有代表性公共建筑工地,了解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类型的建筑物的构造特点,了解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建立建筑的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概念,使学生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未来发展方向有初步的认识;到多层住宅工地,进一步熟悉承重墙加固的主要措施:加设圈梁和构造柱的构造原理、构造方法和施工要求,现场了解构造柱在施工时“马牙槎”的施工要求;承重墙结构中的圈梁、构造柱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框架梁、框架柱的比较;同时结合建筑装修工程,实地观摩墙体内外装修的构造做法,学生动手参与施工,了解建筑节能、保温、防火等材料、构造要求和做法。在课堂讲授“楼梯组成”时,利用校园建筑群的资源,通过录像将学生带入学校各不同类型楼梯现场进行讲解,然后再结合“砖墙构造、楼板构造”的内容到工地熟悉构造要求和施工过程;在讲授“屋顶构造防水处理”时,带学生到某建筑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过程,了解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的防水材料,防水构造和施工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 “二毡三油”或细石钢筋混凝土刚性防水、泛水处理等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操作要领,加深对建筑物防水构造的理解等。在讲授“门窗构造”时,让到施工工地,参与“塞口”门窗的施工。各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时,可以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不同的组合,将各知识模块有机的联系起来,还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4.操作和绘图相结合,强化建筑施工图的读绘能力。读图和绘图是建筑构造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在经过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后,还要求完成相应的绘图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接受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训练,进一步提高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的能力,熟悉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对建筑构造技术、材料、做法有清楚的认识。课程最后还安排集中1周时间的课程实训,用一个项目将各个模块知识串起来,一般为学生熟悉的住宅或是教学楼,图纸由教师提供和学生收集相结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外和现场教学时间读懂图纸内容,并完成教师指定的相关施工图的绘制。最后的课程实训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一个体现,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教、学、做结合,将课堂理论知识及现场学习到的内容在图纸上表现出来,以达到强化绘制施工图的基本功训练。实现培养岗位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体会和收获
1.技能训练达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培养。为实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目标,课题组教师经常开展教学法研究和探讨,并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及时掌握学科及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所有教师均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现场教学的教学效果是保证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与他们建立密切的联系,他们根据课程提供并安排工地和现场指导教师,为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兼职教师在承担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的同时,采用传帮带的形式,也培养了校内的青年教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培养。同时教师们还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科级活动、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利用课题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工程工作,产学研结合,使教师、学生都得到了专业技能的训练。
2.学做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组注重把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树立到“理论结合实践,更注重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房屋的构造组成,课堂教学从简单的、常见的具体构造入手,逐步掌握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一般规律。结合工地的工程实际,对教材内容以专项课题的形式组成模块,分块教学,采用“课堂-工地”的教学模式,分阶段到施工现场,教、学、做相结合,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这样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现场教学的安全问题也是校内外教师们时刻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课堂与施工现场对应教学,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
3.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用丰富的现场采集画面把房屋建筑结构特点、平面、立面布置等体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带着问题去思考的现场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的现场又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设计课堂评析展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课外师生的互动,延伸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益。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注重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多样而生动的工程实例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精彩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近三年建筑构造课程学生评价都在系内前列,课堂评估结果优良率100%。4位课程主讲教师中有1人次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现代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1人次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1人次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7人次在近五年的学校教学测评活动中获优秀教学质量奖。2007年我系学生首次参加土建施工类职业技能四大员上岗证考试,一次性通过率78.8%,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一次性通过率初步统计为85%, 作为浙江省土建施工类职业技能四大员(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安全员)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其中建筑构造课程的一次性通过率均在90%以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建筑构造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更坚定了了我们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8(6).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2.
[3]陈广山.基于“职业化”策略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08(5).
[4]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建筑,2007(4).
[5]周拥军、张弘.关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7).
责任编辑夏焕堂
上一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下一篇:专家把脉 探索北京和谐商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