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四月天》创作动机的多元解读
【提 要】《你是人间四月天》是诗人林徽因的代表作。对该诗的创作动机,虽然诗人在副标题中已揭示是“一句爱的赞颂”,但是学界依然有“为悼念徐志摩”“为儿子”而作的两种定见。我们通过品读人物传记和诗作,认为《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文本完全可以做多元的解读分析,其间既可有诗人抚慰娇儿的圣母般的人间情怀,更可有30岁的林徽因对诗意青春的自况自怜,进而升华为其博爱一生、参悟生命及对爱的礼赞。
【关键词】林徽因热 《你是人间四月天》多元解读
一、林徽因研究热
作为民国一代才女,在中国建筑史上,林徽因参与创办建筑系、调查古寺、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拯救景泰蓝工艺、保护北京古建筑、协助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等成就已彪炳史册;作为太太客厅的主人,她与胡适、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沈从文、萧乾、泰戈尔、费正清、费慰梅等一批文人谈论文学、翻译和艺术,始终对自我一生运筹帷幄;作为诗人,其承袭新月派的衣钵,创作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等佳作世纪流芳;特别是随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林徽因热”研究持续不断,传记此起彼伏,甚至超过了对其建筑成就的研究;其中有敬意、有慨叹、有欣羡、有误读、甚至是猜忌、歪曲与谩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这位民国才女的“传奇人生”。对于其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创作动机,一直以来亦有“悼念徐志摩”之作,“为儿子”梁从诫而作的不同观点。我们通过品读其人物传记和诗作,认为《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文本完全可以做多元的解读分析,其间既可有诗人抚慰娇儿的圣母般的人间情怀,又可有30岁的林徽因对诗意青春的自况自怜,进而升华熔铸为其博爱一生、对生命的参悟及对爱的礼赞。
二、关于为悼念徐志摩而作
《你是人间四月天》虽然发表于1934年4月5日《学文》一卷一期,但其写作时间不详。林徽因在徐志摩坠机身亡后,尽管丈夫梁思成已替她拾得飞机残骸并保存一生,但是林徽因当时心魔般挂念和急于求胡适向凌叔华索回的是《徐志摩的日记》;造化弄人偏偏日记缺少了她与徐志摩浪漫的一段,所以作为梦魇中时常出现的一生的初恋情愫与精神知己,徐志摩在林徽因一生中的缱绻徘徊,梦中白莲的幻影与期待,绝非几首理性的悼亡诗所能替代和诀别了的,所以《你是人间四月天》到底是否为日记中的褒美之词,或许已随日记佚作变得模糊,但嵌在记忆深处爱的隽永或与日俱增。所以此诗歌不排除林徽因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的可能。作为坦白真实的林徽因,倘若果真是为儿子梁从诫而作,便不会隐晦地“从未说起”。既然难以忘却,始终《别丢掉》的一生的爱恋情怀,在物是人非恋人陨灭,云烟过后在理性的裹覆之下,何堪一生绵绵的思念,梦魇中的“夜夜月圆”,在包容的梁思成面前,以诗歌艺术的形式表达潜意识的情思,其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三、关于“为儿子出生”而作
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曾回忆起父亲梁思成曾告诉他说《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林徽因在他出生后,欣喜之中为他所作的,但遗憾的是母親从未亲自对他说起过此事。
蒋建梅先生认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写作意图是“母亲书写的生命赞歌”。她引证印度诗人泰戈尔《开始》作为证据。认为“父母之爱子,历来符合自然和社会的法则……一方面所有新的生命都可以激发人性的舐犊之情与初心;另一方面,新生命使自然周而复始,使社会得以延续,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伟力与神奇。进而使父母之爱升华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泛爱与大爱。因此在母亲眼里,孩子就更是奇妙的天使。于是诗中罗列了“春”“笑响”“细雨点”“鹅黄”“新鲜初放的芽的绿”“柔嫩喜悦”“花开”“燕在梁间呢喃”等这些洋溢生机的温馨美好的意象,而且诗歌不乏轻灵欢快的内在情感节奏,作者欢欣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新月派的诗情表现淋漓尽致,“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圣母对生命降生的欢颜与礼赞。
然而,这份“礼赞”虽赢得了父亲梁思成的谈资,却终未得到母亲林徽因的确证。蒋建梅先生从一位母亲和女性的视角,用蓝棣之所说的“文学症候式分析”来假设,肯定了这首诗确实符合母亲为孩子出生所做诗的标准,进而阐释了林徽因之所以从未对儿子梁从诫提起是为其出生而作,终究是其一生的坦诚使然。因为作为一位母亲的公允使得林徽因不能也无须编造那近于自欺式的说明。因为下意识里,林徽因对此事的无言,或许已然说明徐志摩的“轻飏与陨落”,已不知不觉在她的生命之中悄然轮回,并镌化熔铸为其新的生命。于是尘世的阻隔,百转千回的无奈,或许在新生命降临的大欢喜中,得以物我两界的涅槃与重生。所以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轮回观,还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在林徽因的潜意识中均不无存在。我们基本赞同蒋建梅先生的分析。但须注意和强调的是诗歌中如“黄昏”“星子”“夜夜的月圆”“娉婷”“戴着鲜妍百花的冠冕”“天真、庄严”“水光浮动”“梦期待中白莲”“一树一树的花开”等另外一些迥异的意向,实在令人颇为费解。其中有圣母降临、耶稣再生般的神圣与庄严在。而所有这些,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母亲林徽因从未说起,也未见研究者给出更为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解释。作为“一句爱的赞颂”,到底赞颂的是爱情?是母爱?还是其他的什么?
四、对圣母白莲博爱的赞颂
一个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成长游走的知识女性,有着对“白莲”梦的期待,有着博爱主义的圣母情结。诗歌的副标题为“一句爱的赞颂”,这爱不但是亲子之爱,对初恋的缅怀与眷顾,更是白莲似的亘古不变的博爱情怀,是对白莲宗般虔诚向心的普天之爱的念诵与礼赞。因此该诗有着“诗赞体”宗教的虔诚。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中国传统的白莲三界往生转世轮回是这首诗的灵魂,那么“水光浮动着的梦期待中白莲”一句则是诗眼。林徽因访遍古寺,佛教白莲宗的教义、圣母玛利亚的诗赞或都对其有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自身的性格或与白莲精神一拍即合,自觉追求白莲高洁的品格,或正是林徽因一生的精神轨迹与写照。梁从诫曾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无意中曾有流露:林徽因在考察唐代建筑佛光寺时,因崇敬“佛殿主女施主宁公遇”的谦逊美丽端庄,而竟曾表白“恨不能也为自己雕一尊像,让‘女弟子林徽因’永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朝妇女,在肃穆中再盘腿坐上他一千年” 。可见林徽因不但崇敬建造佛殿的宁公遇,或与佛教时空的造化之力也产生了“千年等一回”的深沉的共鸣。
白莲教教义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互相斗争的势力,叫做明暗两宗。明就是光明,它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它代表罪恶与不合理。人性在这两方面交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直至弥勒佛降世,光明就将最终战胜黑暗 。人生或许真的要历经“三际”的考验。30岁的林徽因,在诗中寄托了儿子出生后流露出的弥勒转世降生般的大欢喜,其中的深层结构里自然也有徐志摩的情结在,但是在白莲净化转世的虔诚与笃行面前,在其内心情与理的纠葛之后,最终融铸升华的是其对生命的礼赞。
以圣母自况自怜的林徽因,在周遭的父兄丈夫恋人面前,或是爱的化身,是神圣和庄严,天真和轻灵的抚慰,由我及你,灵动心扉,情系梦萦,组织太太的客厅沙龙,钟爱写下《莲灯》等诗歌表达心绪。其诗作中“莲花”形象反复出现,观照人生,反省自我的责任——圣母般博爱的情怀。或只有这样理解,方可以烛照围绕其身边的每一个民国的文人墨客,包括梁上公子、康桥遗梦、千寻过客、沈二哥,及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子们,这其中当然更包括她“所期待的儿子”。
五、余论
综上所述,果真如是白莲的隐喻或许是解开林徽因传奇一生的钥匙,四月印证了其生命的轮回,《你是人间四月天》是30岁的林徽因自我观照之诗。其观照在《莲灯》中依然再现“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用莲花象征纯净的心灵,用蜡烛象征闪亮的生命活力。“玲珑的生,从容的死”,借用莲灯的形象更加完美地呈现生命过程,有一种安详静谧,灿烂美丽,却不张扬的自我观照,而这也正是林徽因一生追求的大境界。从林徽因诗歌中的佛教意象解读其文本特征,或许不乏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创作动机的解读提供一个多元的视角,更为走近林徽因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白落梅2011《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中国华侨出版社。
蒋建梅2007《母亲书写的生命赞歌-论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写作意图》,《名作欣赏》第5期。
(通信地址:116029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更广泛、更全面的“全球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