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的风格特征
摘 要:马头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南方建筑史上的典型建筑格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不但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在外观造型、线条节奏、色彩形式以及装饰艺术方面都展示着独特的美。文章主要从马头墙的由来与发展、马头墙所包含的“美”,以及历史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几个方面来论述“马头墙”。
关键词:马头墙;审美;造型;装饰;内涵
如果用一句诗来描写徽州建筑,我想那便是“小桥流水桃园家,粉墙黛瓦马头墙”。“马头墙”元素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说它是徽派建筑的一个元素,但它的作用与它的美是不可小觑的。不管是从实用功能还是审美方面,它都是徽派建筑的典型标志,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一笔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 徽派建筑“马头墙”的由来与发展
(一)徽派建筑“马头墙”的由来
“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防火墙”。古代房屋多用木材造成,加上房屋修建密集,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像森林大火一样蔓延开来,因此设计了“封火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扮演者”。在古代,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
“马头墙”建筑开始于明朝弘治年间,当年的徽州知府何歆为解决房屋失火而得不到控制的问题,提出了由几个人家为一组共同修建御火的防火墙。他提出将防火墙建筑在民居间共同使用的山墙之上,而封火墙主要是对于山墙墙体的延伸,这样修建的话不仅起到了御火的作用而且在修筑的同时还降低了筑造的成本。据说后来徽州城内再有火灾发生,因为受到了封火墙的阻挡而能够有效的将火势控制住,由此便有了“灾不越五家而止”的说法[1]。所以说,“马头墙”具有较好的实用功能,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消防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马头墙”,它是中国消防史的开端。
(二)“马头墙”的发展演变过程
由于“马头墙”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和美观功能,所以直到现代还一直在被沿用,防火墙的建造是形成徽派建筑“马头墙”的历史形态,同时,徽派建筑在时代的发展中也在逐渐走向昌盛,并演变出各种形态来满足当地徽州人的审美需求[2]。在明中叶以后随着当地的贾商审美观念的变化,徽州地区的建筑逐渐壮观起来,到了清代,徽州地区的商人,把当地建筑文化带到了别的地区,由于封火墙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外观美观,所以建筑很快就在民间推广了起来,直至今天。
二、关于徽派建筑“马头墙”之美
时代是在不断在发展的,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发展和审美要求的提高,对当时主要注重实用功能的“马头墙”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分别从外观造型、色彩构成、线条节奏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得以体现。
(一)外观造型之美
“马头墙”的外观造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建筑构造是根据房屋屋顶的斜度一层一层覆盖的,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面覆盖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上面再安装各种各样的“座头”,有类似于喜鹊尾巴的一样的“鹊尾式”,有用窑烧制的田字文方砖制作成的“印斗式”,以及“坐吻式”。“坐吻式”是将一种窑制的兽类安在座头上,常见的有哺鸡、鳌鱼和天狗等兽类。还有的就是“金印式”“朝笏式”,如果有这种座头的人家,则表达了这家人对读书做官有很大的追求[3]。从这可见“马头墙”的外观造型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思想文化都有联系,也可见“马头墙”很重视外观造型。这种造型特色是与当地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文化分不开的,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可以看出马头墙外观造型具有的独特性。同时,随着徽州经济的发展和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马头墙”的造型也变得丰富起来,马头墙的形态又有呈阶梯状的、云朵状的和弓形的,这些马头在历史的沉淀下显得熠熠生辉,在徽州地区的蓝天下,尽情展现它们的身姿。
(二)色彩构成之美
在现代的生活中,灯红酒绿充斥着人们的世界,当经历了城市的喧嚣,看惯了色彩斑斓的霓虹灯,不妨来感受一下徽派建筑“马头墙”带来的宁静与和谐,这是一种极简的色彩之美,以黑白色为主色调。白色给人一种空灵、干净的感觉,黑色给人一种神秘沉稳之感,它的整体色彩构成犹如一幅水墨画,是水与墨的交融。极少的黑色赋予在大片白色之上,既能体现它的沉稳之感又能体现到文人墨客“惜墨如金”的大义,而白色多于黑色又有国画中的留白之意。经过岁月的沉淀,这种以黑白为主调的色彩构成更加有了时代的意义,使观赏之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古朴清新的视觉享受。就如《庄子·天道》有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4],写的就是“马头墙”这种极简的色彩之美,也正是以这种清新淡雅之美来倡导中国“道法自然”的审美理念。
“马头墙”色彩简洁但是不简单,它的颜色与室内外颜色协调统一,像室外的颜色有高大的门楼和清幽淡雅的小巷,这些色调和室内的清新淡雅的门窗、怀古的家具摆设,形成了很好的衔接。这些色调构成了整体的美,使“马头墙”虽然属于徽派建筑的一部分,但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在徽州青山绿水的映衬下,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清新淡雅的整体视觉感受[5] 。
(三)线条节奏之美
从高处俯瞰“马头墙”,看上去参差不齐、高低不平,就像一首富有韵律的诗歌,可以看出“马头墙”的形态线条可分为方直型和圆翘型两种类型。这样弯曲中有直线条,直线和线曲搭配排列,使它具有了层次分明的动态美,同时也满足了世人的视觉享受。建筑是静止的艺术品,那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就是一个例子,经过了巧妙塑造及加工的“馬头墙”屹立于挺拔的山墙之上,在发挥着它的实用性功能的同时也改善了原本墙壁的平淡无奇,为整个徽派建筑提供了一抹色彩。再加上墙头上的马头形态各异,俯瞰整个古民居建筑连成一起,仿佛就如一群骏马奔腾而来,这样庞大的群体屹立在屋檐之上,也显示出了它天马行空的动态美。
整个徽派建筑群,仰望它会觉得它壮观但平静悠扬,从另一个方面看,它则充满活力和动感,“马头墙”的存在为它增添了一份动态的韵律美,这也是徽州古民居祈望兴旺发达的象征,是徽州的人们期盼宗族发达的象征。“马头墙”的独特感就非常巧妙地做到了静止与动态的统一,并把环境和当地的人文相结合,使“马头墙”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节奏之感。
(四)装饰艺术之美
“马头墙”上的装饰是将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相结合来进行雕刻的,主要体现在墙头和飞檐上,同时这些装饰也没有特别的明文规定,通常是取决于房屋主人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和个人喜好等,如房屋主人性情淡雅,则会装饰一些卷草、花朵等一些图案,又或者装饰一些如意、神兽等图案,以祈求家庭平安和富足。在建筑的装饰方面它们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其他建筑一样雕梁画柱刻画一些特别繁杂的装饰,而更多是强调建造乡土气息的精美装饰。这些装饰虽然简单,但传达的都是一种简单的美,是一种简约的美,就如传统的水墨画般,并不是强调画上的内容有多少,而重要的是整体的韵味和感觉,点到为止。这些以极少的简单装饰为“马头墙”锦上添花它们也从不喧宾夺主,默默为徽派建筑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美。
徽州地区“马头墙”作为当地的建筑标志,它的线条流畅,基本结构呈现的主要是 “一”字的形态,由许多“一”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跌宕起伏的巨作;再加上简单的图案以装饰,简单装饰刚好就符合了徽州地区本身的气质,这些“马头墙”屹立于墙头之上,犹如美人般楚楚动人,让人见了分外犹怜。
三、“马头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马头墙”的美不仅体现在艺术之美,而且还具有文化之美。“马头墙”最初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实用性,但在后来“马头墙”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就如前文所介绍,马头墙上筑造的座头都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筑造的这些构件,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某种期许与盼望。在徽派建筑中“马头墙”都是以对称性呈现给大家的,这表达的也是儒家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因为徽州地区的人们认为中庸之道即君子之道,所以对中庸之道特别崇拜。对称性在很多建筑都有体现,主要想表达的是对称祥和之感,马头墙就是如此,“马头墙”是以它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对齐,呈现出平等对齐的状态,这也是“马头墙”所想表达出的寓意。
今天,俯瞰整个徽州村落,那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让人们在视觉上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态感受,而且会让满怀理想的人从心底迸发出无限的冲动,更会让在场的人们由衷地希冀伟大的祖国兴旺发达。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看到过很多的建筑元素,或许“马头墙”的美,不像一般建筑那样雍容华贵、华丽铺张,但是,它的美在于它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与当地特色相结合。“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的一个特色元素,也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一个标志。假如没有了“马头墙”这种元素,也就不能称之为徽派建筑,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现如今,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多数地方都崇拜别墅般的小洋楼,而忽视了传统建筑元素的继承。他们只知道跟随时代的潮流走,而忽视了要保留徽州自己的特色。时代在改变,每个人都希望越来越好,有一栋小洋楼或许是他们毕生的梦想,其实这两者是可以相互依存的。就如“马头墙”的设计就可以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作为参考借鉴,在保留了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所需。“马头墙”是美的,虽然它是静止的,但它却像一个英勇的战士矗立墙头,向来客倾述着徽州的历史文化。谁也不能阻挡时代发展的脚步,希望,“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元素可以继续永远地传承保留下去,为徽派建筑留下一抹绚丽的亮色。
参考文献:
[1]李俊.徽州消防文献发微[J].徽学,2002,(00):392-410.
[2]朱永春.宋元徽州建筑研究——兼论徽州建筑的起源[J].小城镇建设,2001,(09):46-49.
[3]李道先,候曙方.簡论徽派古居民建筑的审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自然科学版),2005,(01):5-8.
[4]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7.
[5]刘仁义,张靖华.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工业建筑,2010,(05):146-148.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