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传统民居的生态研究
摘要:在中国建筑史上,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历代生活永恒的主题。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类型是丰富且特色的,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是千姿百态。首先,提出我国南北
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特点,接着分析南北民居建筑受两个层面的影响;最后探讨现代农村住宅如何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的设计的途径。
关键词:南北传统民居 生态性 借鉴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1、中国南北的传统民居特色
传统民居的建造特点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材料以及其生活习惯和风俗等文化传统的关系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建筑形态也是多样化的,北方有四合院、山西有窑洞、草原有蒙古包、新疆的碉楼、福建土
楼、云南有干阑式竹楼等等。这多样性大部分都跟人们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使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北方的民居四合院南北较长是对寒冷、干燥气候的适应;窑洞是对黄土高原坚硬的适应;江南
水乡住宅的遮阳、天井排水、通风性更多是对当地雨水潮湿气候的适应;西南地区的“一颗印”,建筑形式多为四方形,对称平稳,方方正正,瓦顶土墙,是一种封闭式民居。可以说每个地域因为不同
的气候、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类型的住宅,正因如此,地域广阔的中国才有如此多样的民居形式。
2、分析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地域性的两个层面的影响
传统建筑民居形式主要受两个层面的影响:其一,外在物质层面,多样性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形等诸多类型,对南北各民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建筑形式考虑更多的有降水、潮湿、通风、遮阳
、室内保温性或凉爽性等措施。其二,内在精神层面,建筑形式的对称原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生活习俗和传统审美文化的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结合。
2.1 物质层面
因地制宜。我国的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因为向南的房屋在冬季可多接收阳光,夏季则迎纳南风。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雨水较多,地形较宽松,地形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为了建立小气候居住,南
方民居的墙体和屋顶做的比较单薄轻巧,建筑空间较主动,方便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如傣族的吊脚楼,用木料和竹子搭起来,用几根木柱撑起,离地
面两米,楼下空旷,通风性好,白天气温不会升的很高,夜间降温也快,保持相对干燥。
就地取材。中国古代建筑选材自然而节约,在民居建筑中,人们充分顺应自然,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建造,在建筑选材上,一般都选用当地的材料建筑房屋,这样既方便又经济。所以土质坚硬的地区或利
于建筑的地区多以土为主要材料建筑房屋,如山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以土为主材的民居形式;东北、西南等多林木地区,则多用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气候、通风。北方的墙体要比南方的墙体厚,这样能更好地抵御寒冷的入侵。南方民居的里屋与屋的间距要偏小,可以抵御强烈阳光直射。南方建筑需要降温、除湿、换气等作用,所以比北方的通风遮
阳要强。天井、花格漏窗等采光形式,南方也比北方要讲究,北方民居的南北向墙面通常不开大窗,天井也是封闭的。
2.2精神层面
“择中”观念。中国大陆与对外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东面临海,西北是戈壁荒漠,西南有世界之巅——青藏高原,这些地理上的阻绝地带,形成了内部开阔向心、外部相对隔绝的地理单元
,这些地理条件自古形成了文化上“择中”的观念,流传到民间,则变成“向心”,“中正”观念。表现在建筑住宅布局上,即明显的轴线布局,对称形式,强调布局的中心,以突出主次、等级。如安
徽宏村、西递等南方村落中,从住宅在村落中的位置就可以看出住户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受人尊敬的程度。村落中的人们每年还要集体在宗祠中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些活动无疑拉近了人们的关系,增
加了人们的情感。
人们的审美观念。南方的马头墙不光起到防火作用,而且具有美感的建筑形式。早先山墙的形状跟主人的姓氏生辰八字等相关联,呈现不同的形态,寄托着主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因此民居不仅满足居
住要求,而且还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把美的形式与功能结合起来,呈现中国民居的特色之美。顺应结构的装饰,如窗、门、柱、檐等部位,增添了很多美感,体现人们的智慧和美的追求,使民
居建筑体现朴素与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强调以天道建人道,以礼治国,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人为通过等级次序的排列可以达到与天道的同构,从人伦上达到“天人合一”。这种依顺天地阴阳顺序而确立
的等级次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中也体现出浓厚的礼制色彩。①从中可以看出民居的情与礼的体现,在选址、布局、建筑技术及装饰等方面较多地体现了固定朴素的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精
神。为了更好地使用住宅和环境融为一体,古代还形成专门的学问——风水,主要是对周围环境与地景进行研究,使自然与人、村落、住宅相互协调,从环境角度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理论指导。
3、总结
如何更好把传统民居的生态理念应用到现代乡村建筑?
传统民居聚落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结合自然、气候、因地制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生态理念。消耗极少的能源,用最简便的手法、最普通的建筑材料,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它涉及到“生态
”理念是我们祖先长期生活的经验积累,可供后人参考,与现代住宅相比,具有明显的舒适性及节能优势。
(1)利用建筑形式的选择和组合建立适应气候的各个方面,如气候、温度、降水、日照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借鉴传统民居的技术,建筑适应气候条件、减少采暖、空调、
运行时间可达到节能的作用。
(2)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筑装饰体现出当地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等历史文化传统,反应地区特色等方面。但现在材料的选用方面,面对植被的破坏,树木的减少,我们做到跟早先时期利用木材来建
筑民居相对困难。大部分普遍都是利用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形式,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艺术的观赏性,也要做到与自然融合一体,不破坏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3)村落布局紧凑,节约土地的利用;利用天井和巷道自然采光、通风、节约能源;以巷道地段划分聚居单位,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传统建筑中对周边环境适应性设计尽管与现代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但其设计手法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优化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突破创新,使现代建筑具备地域特色和生态节能优势。
指导老师:刘星雄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2]陆元鼎:《中国民居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汤国华:《岭南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第15卷5期
注解
①汤国华:《岭南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第15卷5期。第57—58页
下一篇:造谜:创意的古建筑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