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洞村旅游开发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摘要:指出了随着旅游产业、古村落旅游开发、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其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武义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新时期旅游开发之全貌,为古村落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郭洞;旅游资源;现状与问题;措施;调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39-04
1郭洞村旅游资源调查
1.1调查背景及目的
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宝库,是民族精神、情感、历史、个性、气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象征。对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浙江省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人们对遗产的保护意识等方面笔者以武义郭洞村为对象,对其的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
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郭洞村的古村落不仅保留了古时的民宅风貌,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更蕴含了历史积淀,对郭洞村的调查无疑对与浙江省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2调查方式
在此次调查中,主要采用了访谈、实地调查、文献法等调查方法,在实地调查前首先利用文献法搜寻了有关郭洞村的历史资料以及对郭洞村的研究成果与论文,并设计了访谈与考察的内容。同时采用了采访笔录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及采访整理,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目前郭洞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郭洞村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
2.1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情
武义县素有“萤石之乡,温泉之城”的美称,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是不可多得的休闲旅游胜地。郭洞村位于距武义县城10km的群山幽岭之间,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它所蕴含的自然美与人文美,使得“江南风水第一村”的称号名不虚传。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据武义县志记载,郭洞村可追溯到宋朝,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2)风水极佳。古书中记载:“水口”是一方中水总出口处;众水流入之处曰“天门”。古代人在选择进村地址时是非常重视村中的“水口”和“天门”的,要求天门开阔,以求财源广进;水口封锁,以利锁住财气。用石块砌墙形成的郭洞水口,可说是郭洞的灵魂所在。从用石块堆成的寨门进入村中,铺满浮萍的池塘让人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世外桃源。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1]。
(3)规划和谐。村庄仿珍藏北京白云观的学仙修道宝图《内经图》营造,砌城墙形成水口,建回龙桥聚气藏风,植村周树木善化环境,规划民居、通道并巧设七星井,形成“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绝佳人居环境。
(4)环境优美。村东龙山原始森林,山呈三角形,被誉为“绿色金字塔”。满山六七百树龄的参天大树,蕴藏着原始奥秘,展示着古老神奇。古树品种多,有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珍稀树种。林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难得的天然氧吧、森林浴场。古村风景极佳,层峦叠嶂,竹木苍翠,静雅宜人,可谓“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
(5)民风淳朴。郭洞村民热情好客,憨厚勤劳,近年来利用郭洞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起了旅游行业。村中老人擅作手工活,他们自己手编的竹编制品十分精致。
2.2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
郭洞村有着大片的明清古建筑,全村古民宅有四十多座,可说是一部从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审美价值。古朴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细刻的清代牛腿,受到西洋风气影响的民国门窗,比比皆是。笔者在这些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中重点鉴赏了“新屋里”与“何氏宗祠”。
2.2.1新屋里:“凝固的艺术”
郭洞明清古建筑居多,以三合院住宅为主,另有四合院、“一字形”和变异型住宅,住宅的装饰有层次感,装饰纹样以动植物和花草为主,尤以门窗的木雕最为精彩,具有生动活泼的浪漫主义风格。全村古民宅有40多座,可说是一部从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审美价值。现仍有6/10的人口长住在青砖黑瓦的古宅中。
新屋里虽鲜有豪门之风,却不乏古朴大方。雕梁画栋也十分精致,只是历经风雨,颜色多透着些暗哑,再不似当年的鲜亮了。为此,笔者特地走访了一处新屋里,以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
新屋里是郭洞村四大景点之一,有三进共30间,气势不凡,是古民居的代表。它建于明天启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基本保留了明朝的建筑风格,从时间跨度上看,及具有历史价值。同时,这种民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围墙砖雕精美,图案丰富,有山水、人物故事、古钱币等。砌块组合精密,可以说现今不及,凝固了明朝的建筑艺术。其中一处天井的宅墙内壁,是用砖拼成了铜钱的图案,奇妙之处在于外壁的花纹,随之也竟成了“田”字形,很能显示古人“外有良田千亩,内有家财万贯”的理想,从中很能看出古人以田为生的思想,透露了古代封建经济在百姓思想中的印记。屋子里的雕花窗,保存完整,雕刻精巧,寓意深刻。古民居里的老奶奶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木窗上的图案:8个窗子的木雕图案各不相同。正房木窗上雕百鸟绕庭和百鸟朝凤,以寓百鸟成仙为凤;西厢房雕刻喜鹊和百兽,配以产仔多的鱼虾,寄托子孙兴旺的美好祝愿;东厢房的窗子上雕着双狮耍球、鲤鱼跳龙门等表示依山水而居,都是传统的艺术理念的体现,蕴含了传统的风俗和思想。
2.2.2何氏宗祠:辉煌与历史的闪耀
任何一个地方,哪怕再精致,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和为人所观赏的人文景观,恐怕总是缺少回味的。郭洞村所以耐看,“凝固的艺术”不可或缺。除了新屋里,村落的中央是一座古代公共建筑的代表——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位于郭下村的北面,是何氏家族的总祠堂。“宗祠始建于何时,在《双泉何氏宗谱》中有一篇《武义何氏家庙记》,文中说:“……双泉何氏,武义著姓也,自元时寿一公来迁于此,至明万历以前未有立庙。……何氏之有庙也,起于谁手漫无确据。然余披其族谱,行首庆四公下有何氏方且建祠之语,证之万历己酉写谱已然。且庙中有‘忠厚相传’四字悬额亦书万历四十三年……”讲的是何氏宗祠建造年代的推测,说明这座祠堂应该在明万历己酉(1609年)就有了,所以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何氏宗祠的功能主要有祭祖、议事、执法、教化等。但现在这些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了。”[2]
高高的门槛,威武的门神,令人望而生畏。步入宗祠,顿时有一种凝重肃穆的感觉。建筑群气魄宏大,大梁下高4.64m,悬挂着明清官员赠给郭洞何氏族人的匾牌30块(其中的25块匾额都是根据资料重制的)。而在文革前,匾额多达94块。一块块匾额闪耀着古村的辉煌和历史。祠堂内的小戏台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绘有壁画《唐皇游月宫》,戏台背面的“孝”字据说是根据朱熹的字拓印的。由于年代久远,戏台又小,因此平时不大用,只在过年时偶尔用来表演。宗祠内陈列的民俗风情物品体现了古老的农耕文明,有些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珍奇有趣。反映出农村生活的一面。何家祠是郭洞村村民的活动中心。
但时至今日,“何家祠的基本功能已经消失,祭祖活动早就不举行了,连供列祖神位的神橱都遭毁坏,只剩下一个空的架子。村里议事有村政府和村干部,自然也不再到祠堂里来了;惩治犯罪,重者归公安局,轻者归村、乡政府,族里已经没有这方面的权力了。青年新婚追求时尚新办,汽车迎亲,新房设宴,自然不想到祠堂里办。人去世多在家中举办丧事,地方小,规模就小,为了节约开支也少有到祠堂中来办的。”[2]何家祠的功能作用逐渐减小,那么人们对于它的重视程度就减小了,对它的保护与建设意识薄弱。
2.3别具一格的美食特产
除却好山好水好人家,郭洞景区的竹筒饭、土鸡煲、野味,获国际金奖的有机茶叶,菊米茶、防癌降压的茶油,都是留住游客脚步的筹码,不可不尝。
郭洞的竹筒饭,10元一份,物超所值。店家把香米、玉米、青豆、干菜、肉丁等塞在竹筒中,淡淡清竹香浸透其中,香浓爽口。身处郭洞,竹筒饭不难寻到,进村后一间一间农家菜餐馆挨在路边。与别处农家饭店大不同的是,郭洞的饭店门前多置有一风炉,有人在旁看着,竹筒饭就在这碳火上文烤着,还一边摇转竹筒,说是只有这样才能烤得均匀、入味,花的可是工夫。烤好后竹筒送上,当众劈开,清香扑面。
除此土鸡煲、竹笋炖骨头、地衣样样新鲜味美,饭后一杯清茶,不寻常处就在这郭洞“高山茶叶”是武义有名的有机茶,汲天地精华,香醇而色绿。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古民宅中找到了葛粉。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葛粉具有清热解毒、滋补营养、防暑降温、养颜护肤、清除体内垃圾之功效,对风火牙疼、咽喉肿痛、热咳、高热、头痛、皮肤瘙痒、痔疮、泄泻、醉酒、前列腺炎等有明显疗效,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癌症、大皮肤肉瘤等也有特殊功效。如此神奇之物,在郭洞只要10元便能得到满满一大包。
此外,俞源手编的宝葫芦,竹编工艺品,晶莹剔透的萤石雕工艺品等也是郭洞的特色产品,街边商铺多有销售。
3郭洞村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郭洞村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又有底蕴丰厚的古建筑,可以说先天条件已具备充足。从当地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情况来看,郭洞村的旅游业起步良好,但在调查中不难发现,粗放式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欠妥的资源保护措施也对郭洞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良的影响。经过调查和访问,针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里就郭洞村近年来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及存在的一下问题作出分析。
3.1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模式分析
郭洞村融自然景观、建筑风貌、风土人情特色于一身,具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旅游开发的的盲目性与破坏力也给这个古村落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效应。就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以及管理方面就有许多引人深思的地方。
(1)文物虽保存完好,但保护措施及管理制度均存在瑕疵。以何氏宗祠为例,祠堂内陈列的民俗风情物品有趣而珍贵,但却被随意摆放在角落,笔者看到的物品都积满了灰尘,而且附带的说明很少,很多是没有标签的,这里管理的缺乏可见一斑。祠堂的管理人员多是退休老人,由单位或者老年人协会提供机会,由村里的退休老人自愿参与。因此,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对于宗祠的管理也就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修缮费用可报销,但非专业的文物修缮,破坏了文物的原汁原味。关于古民宅的修缮费用问题,采访了当地管理祠堂的老人,据介绍,民宅的修缮基本上都是居民们自己先出钱,然后向旅游局进行报销,一般报销率有100%。这种先出钱再报销的方式,一方面使得民宅和祠堂的修缮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整个郭洞村经济的落后和村民们保护意识逐渐减弱,从长远看这种修缮方式极有可能使得日后的民宅修护逐渐减少减弱,最后不了了之。另外,何氏宗祠的修缮费用是整村出资修缮的,最初是由各村的老年人协会提出并出资重修,可见旅游局和文物保护组织对这一地区的保护并不十分积极,对于出资人的姓名都有记录并且挂于祠堂内予以表彰。这虽然有利于祠堂的保护,但并非专业的修缮反而可能破坏祠堂的原有风貌。
(3)村民的资源保护意识不足,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危害大。一方面,村民虽利用竹林资源发展了竹筒饭这一美食特色,但对竹林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郭洞村有近10家以竹筒饭为特色的饭店,每天售出的竹筒饭数量可观,换言之,消耗的竹子也多,且不可回收,资源浪费极其严重。另一方面,在古村落的保护上,郭洞村对于当地古民宅的开发一直停留在最初阶段,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和管理,同时,在祠堂附近有许多商铺,贩卖一些当地的手工特产等,据了解,这些商铺多是由村民将原先的房屋卖掉或出租而来的,许多古民居被重新粉刷装修,面目全非。
(4)文化传承出现漏洞,历史文化或丧失。何氏宗祠最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何氏宗谱,对郭洞村的历史介绍清楚完整,同时展现了郭洞村数百年来悠久历史和文化。然而,本村的村民尤其是小孩对祠堂的历史文化情况都不太了解,这里的导游也基本上都是外地招聘的,以祠堂的戏台为例,据管理的老人说,戏台极少使用,一般都在过年时候才偶尔请人在戏台上做戏,就连一般的中秋等传统节日时也不使用,使得许多村民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村民对祠堂戏台的历史价值十分陌生,由此可见,郭洞村历史文化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5)从郭洞古村在旅游管理体制的历程看,古村落在不同阶段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其中也存在着管理条块分割和责权不明的问题。“古村落旅游主要由村、镇或者旅游主管部门管理,内部的文物、文化、旅游、教育设施等,又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且管理主体常常变更,由于管理权的更替及县、镇、卡寸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政府、企业、居民间矛盾重重。郭洞村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形成景区统一管理体制。分配上采取给予村方固定数额收益方式的办法.在景区收 入得益失衡时.往往会动摇合作关系,不利于管理体制稳定,并制约景区正常发展。”[3]
(6)宣传工作不到位,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了解,旅游局为郭洞村拍过宣传片,以广告形式进行过宣传。但是这些广告一般只在地方台(如武义台、金华台)播出,很少通过网络途径宣传。在网上能搜索到的有关郭洞村的资料也不多。
3.2经济效应分析
郭洞古生态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保存有完好的古塔、古寺、古屋、古树,被誉为“江南古生态村”,2003 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俗文化村。1997 年村集体投资开发旅游,1999 年起由县旅游局承包经营,承包期 10 年。在管理上,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景区的旅游收入归政府所有,每年支付郭洞村一定的经济补偿。”[4]
旅游业的开发无疑能给郭洞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就调研情况而言,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所起得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1)游客流量呈季节性,年总游客量偏低且逐年下降。郭洞村山川秀丽,幽雅静谧,历史文化悠久,又有萤石、有机茶叶等特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虽说夏季是旅游淡季,但在郭洞村还是见到了一些国际友人(以日韩的游客居多)。宗祠的工作人员称节假日的客流量最多,但最近几年游客数量渐渐减少。这是由于开发的景点数不多,且相应的旅游设施和管理缺乏的缘故,当地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何氏宗祠及古民居的保护力度也需要加强。
(2)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以观光型为主。前往郭洞景区旅游的游客基本以“一日游”、“二日游”为主,这与郭洞村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有很大关系。观光旅游的主要收入为门票收入,可消费点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游客在旅游区的停留时间、与村民接触的持久性和双方交往的频度。
(3)旅游开发增加了居民收入,但获益很小,且不均衡。据调查了解,自郭洞风景区开发以来十几年间,当地居民通过开办餐馆、旅馆,出售特产等方式增加了收入,但增加的幅度不大。而且,以卖手工艺为业的村民收入远不如餐饮服务行业老板收入。此外,古民宅对游客开放,但对于在民宅中居住的居民是没有利润的。
4郭洞旅游发展对策
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它是祖先创造的物质环境,它全面记载着我国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古代历史的物化载体,它的内容既包含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包括乡土建筑、文物古迹、街巷空间、聚落形态、田园景观等;后者包括宗教法礼、民俗民风、传统技艺、名人轶事等。因此它在历史、艺术、科学上的价值比一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丰富与重要。而且这种价值是长期的,经历的时间越长久,它的价值越珍贵。这种价值也是不可替代的,一部书写的历史可以重写,但一座古村落被破坏、毁灭了就不能再生。
正因为古村落具有的价值,因此它必然成为旅游业重要的资源,但它和古代宫殿、陵墓、坛庙、园林一样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适度、健康的开发旅游可以使游人在参观中认识历史、艺术与科学,提高文化素质,又可以筹集保护古村的资金。但是旅游业的开发尤其过度开发必然带来大量服务建筑的新建,环境的污染等等破坏古村的弊端。所以为了展示并持续性地发挥其价值的作用,必须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古村的原真性,保护古村落的整体性是在开发旅游中必须首先遵守的原则。
4.1改善管理体制,向法律看齐
由于村落仍是村民生活的场所,生活要提高,住房、环境要改善,保护与发展必然会有矛盾,再加上旅游开发,一座古村的保护、管理远比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要复杂得多,所以不是每一座历史文化名村本身都能够胜任管理工作。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文物单位是不允许出租、承包给企业组织与私人的;文物单位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因此,期望郭洞村的管理制度能够向法律规定看齐,使郭洞古村文化源远流长。
4.2建新村,保护古村原始景观
目前在村口建起来的10多家饭店、商铺确为旅游所需要,但它们严重破坏了古村的环境与景观,应该拆迁到村外。据悉,住在村里老房中的村民不愿再住老房。但是属于需保护的老房不许拆,允许拆后再建的新房也不许超过两层,而且还必须坡屋顶、黑瓦、白粉马头墙,满足不了村民的要求,有的村民为了要建三层楼房与村干部发生激烈矛盾。因此需要有一处新的建设地段,经过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村民新宅和旅游服务建筑的建造,这样才能保护住古村。
4.3加强古村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经过调研,不难发现有关部门和郭洞村的居民为保护和宣传当地文化遗产已经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人们更多的是把宗祠,古民居等作为旅游资源或是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值得珍惜的历史遗存,文化遗产。这就是许多村民选择出售民宅,有关部门对保护古民居不是十分尽心的原因。只有加强文物价值宣传,提高村民保护意识,才能从基础上解决古村破坏问题。
4.4保持自然的生态景观,使风景依旧
郭洞村的竹筒饭和竹编制品是郭洞村的一大特色,也是重要的收入,但这两样特产对竹子的消耗十分巨大,因此在发展自身的特色时,也要注意对郭洞村自然生态的保护,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郭洞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它既有山林自然之美,又有古建筑的人文景观,还有竹、木的传统工艺和乡土饭菜的饮食文化,它必然成为旅游的热点。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为保护文化遗产带来充足的资金。可是人们不能单纯地为了发展而发展,只有保护好当地的宗祠,古民居等古老的建筑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郭洞村能够在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希望这个古村落能保持自己独有的风貌,不至于走向庸俗或归于沉寂。
参考文献:
[1]邹勇平.浅谈“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以浙江省武义县郭洞村为例[J].绿色中国,2004(18):42.
[2]楼庆西.郭洞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彩屏.古村落型旅游地旅游管理体制实证研究——以浙中古村落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70.
[4]陈腊娇,冯利华,沈红,等.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58.
上一篇:造谜:创意的古建筑再利用
下一篇:开平碉楼与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