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中“廊”的研究
体会到空间的贯通,进而实现“借景”;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建筑和景观的过渡空间,使参观者在室内外及建筑间穿行时的心理体验得到平稳转折。本文侧重于探讨“廊”字本身,所以下文主要对“借景”及“过渡”这两个廊的内在属性进行探讨。关于借景,《园冶·借景》一章中提到:“夫借景,林园之最重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从中可以看出借景对于园林的重要性,而借景除了需要有景可借之外,也需要观景的视线通道,廊便是其中一种。与实墙相比,通透的廊所划分的
空间虽然在行进路线上有所隔绝,但却给了参观者空间贯通的感受。拙政园的桥廊小飞虹便既分隔了水面,使得空间产生了主
从层次,又保持视线畅通,并进而实现不同空间景致的相互因借(图5)。
关于过渡,《华夏意匠》中提到“廊使屋身立面由多个层面来组成,由此带来一种‘流通的空间’的感觉,使室内室外之间产生了柔顺的过渡。”最早的廊是出现在主要用房周围的附属空间,充当了室内和室外之间的“过渡空间”。园林中的游廊也一样,它在不同功能、规格的建筑之间穿行,成为了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一种过渡媒介。这种“二者之间”的姿态使廊成为室内外联系的纽带,有了它的介入,游客在建筑和景观间穿行的时候便减少了空间急剧转折的突兀,从而实现游客参观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平稳转换。依附于沧浪亭明道堂两侧的廊便作用明显,为游客从大体量建筑到其外的茂林修竹之间创造了心理缓冲(图6)。
2.2.2廊通透性的实现方式及效果廊在园林中实现通透性的界面有两种,其一是透过空廊使两侧的景色相连,进而成为彼此空间的背景,其中以双面廊居多。这种以廊作为空间划分方式的造园手法,可以通过营造廊的通透性来增加空间层次,使空间隔而不断,曲折回环。其二是透过廊一侧墙面上的漏窗、门洞等来使空间得到有节制的渗透,其中以单面廊居多。这种手法不但可以实现空间的暗示,还能形成墙面有节奏的明暗变化和犹如风景镶嵌在由门窗形成的画框中的“框景”(图7)。复廊可视作两个单廊的复合,一般安排在廊的两边都有景物可赏而景物的特征又彼此不同的园林空间中。复廊不仅在中间的隔墙上设置花窗和洞口,形成两侧空间的相互因借,还能通过引导游人的流线在平面上做180。转折,从而实现特定空间内参观者
游览路径、游园时间和所观赏景致的倍增,可谓是中国园林的一大创造。
廊的通透性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结合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进行说明。其东西两侧界面由不同通透程度的廊围合而成:西侧由双面游廊围合,使游人虽然置身较小的空间,却能透过空廊观望近处“绣绮亭”和远处“远香堂”、“倚玉轩”层层叠叠的景致;而其东侧则由复廊围合,可以通过墙上的花窗和门洞对拙政园东部空间有所感知,这种“露而不透”的方式在实现了空间放大、引入了标志性景观的同时,又避免了大面积风格相异景观的干扰,保证了自身特点的鲜明与完整(图8)。这两种手法的结合运用既把游人限定在一个较小的尺度内,营造了空间特色,突出了主体建筑的地位,又实现了空间和视线的畅通,使借景、对景成为可能,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3结语
随着从甲骨文中的“
”到现今“廊”字的演变,廊的指代意义也在几千年间发生着变化,最终发展为今天“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的解释。廊本质上的“时空性”和“通透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空间要素,并成为实现“步移景异”、“以小见大”等意境的主要造园手法之一。以“廊”字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虽为管中窥豹,但也能说明当代中国建筑师正积极探究传统典籍中的精髓,这将有助于其从中寻找创作基础和灵感源泉。
图片来源:图1~7为作者自摄。
参考资料
[1] 陈鹤年.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19.
[2] 伊东忠太著,陈清泉补译. 中国建筑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15.
[3] 罗敏华. 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南方建筑,2006(8).
[4] 张永和. 非常建筑.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
上一篇:由“万神庙”细品罗马风建筑
下一篇:建筑环境的人文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