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建筑屋顶的一些启发
摘要:建筑是一个时代文化和技术的核心体现,在工程技术并不发达的时期,建筑企图以其更高的艺术性使人震撼,其中一些建筑元素,如繁复的结构、精美的装饰成为了时代的标志。而东西方由于文化技术的差异,建筑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对东西方著名建筑屋顶建造的对比,挖掘东西文化上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祈年殿,圣彼得大教堂,屋顶,文化
一.祈年殿和圣彼得大教堂
1)祈年殿
祈年殿位于北京天坛建筑群北部祈谷坛,是其核心建筑,也天坛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它在我国古代皇室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改造为三重顶圆殿;清代定名“祈年殿”; 光绪时期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2)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位于梵蒂冈,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也是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
二.建筑屋顶对比
1)形式
a .祈年殿屋顶
我国古代建筑注重等级,等级高低不禁由规模体现,在屋顶的形式上也有很好的表达。总体而言,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可以排列如下: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卷棚顶。
其中前三项为皇家最高形制,显然,作为祭祀用的祈年殿运用了重檐攒尖顶,圆形的平面也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b.圣彼得中心圆顶
大教堂的建筑风格是明显的文艺复兴时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中央的圆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两重结构。用大理石砌筑而成,圆顶中心有一个光洞,使光线从上部流下。
2)色彩与材质
a .祈年殿屋顶
明代改建后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乾隆年间由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红柱,绘以富丽华贵的彩绘。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材质和色彩均显示出皇家的奢华气派和祭祀活动的崇高地位。
b.圣彼得教堂中心圆顶
圆顶为双层结构,上部由双层砖壳构成,内壁是以彩色马赛克和壁画。其下四角穹隅亦用马赛克嵌成直径为8m的园饰。外表质朴肃穆,内部十分明亮而金碧辉煌,强烈烘托宗教的神圣气氛。
3)结构
a .祈年殿屋顶
祈年殿为砖木结构,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整座建筑无大梁长檩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用枋桷相互衔接支撑着殿顶的重量。
b.圣彼得中心圆顶
中央大穹顶内径42m,由四个18.3m见方的大墩柱支持。穹顶以石肋支撑定塔。顶塔周围有平台,可远眺梵蒂冈及罗马市容。
三.”屋顶”看文化差异
总体而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于对自然和人工关系的认识上的不同。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象征性的不同
祈年殿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敬天礼神”。圆殿,象征天圆。殿内柱子的数目,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每一个数字都经过了仔细的考量,象征季节、节气、风水等传统思想。可见皇帝 “一统天下”,以巩固皇权的手段是宣扬自然之道,人们以自然为尊,皇帝是天子。
圣彼得大教堂圆顶则以强烈的艺术性传递宗教的神圣感受。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圆顶本身精炼的几何的形式,都强调出人工力量的强大。
2)砖石结构系统与木结构系统的不同内涵
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属于砖石结构系统。我国古典建筑则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对材料的选择除地域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衍生出的中国崇拜自然的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3)“人”形与拱形
从立面的图底关系的对比来看来看,有一种直观的感受。祈年殿屋顶呈现“人”字形,天空这个大背景和建筑之间相互渗透。而圣彼得大教堂圆顶则呈拱形,对天空背景有侵略性。试想一轮圆月挂在空中,祈年殿屋顶能与月亮契合,而教堂则很难与月亮产生内在关系。由此,中西方对自然与人工的关系处理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建筑史》, 作者: 刘敦桢 编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外国建筑史》, 作/译者:陈志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建筑环境的人文性表达
下一篇:古旧建筑的保护\改造与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