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建筑的保护\改造与再利用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长河中,其建筑史是一幅恒久变幻的画卷。一个个政治、 宗教、经济体制兴盛了又衰败,而建筑却往往能够跨越时空而保留下来。改建显然比新建经济、简单。对于古旧建筑的再利用并非只是对其简单的修葺。新的建筑学关乎过程而非创建,他拥抱未来的动态,尊重过去的得失。最重要的是,新建筑学为多样性欢呼,认同新旧的价值、现代和传统的意义。
关键词:旧建筑;保护;再利用;改造;上海新天地;北京798艺术区
中图分类号:U617.9 文献标识码:A
1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长河中,其建筑史是一幅恒久变幻的画卷。一个个政治、 宗教、经济体制兴盛了又衰败,而建筑却往往能够跨越时空而保留下来。基督教堂取代了古希腊和罗马的庙宇,英国的修道院被改做了农舍,沙皇时期的宫殿在俄国革命后成为了人民的博物馆,在后来,美国19世纪建造的磨房和火车站被改建成了大型的购物中心和酒店。改建显然比新建经济、简单。因此人们现在不断的将20世纪50到60年代兴建的办公楼和工业建筑改做为生活和休闲场所。乔治时期兴建的伦敦西区不再是豪华的住宅区,建筑师们在其间的许多街道和广场上新建了医疗诊所和高耸的办公楼。古旧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18世纪时马瑞尔斯沦为破败的贫民区,面临着被拆除的窘境。而今,马瑞尔斯再次成为时尚中心、文化区和高尚居住区,并得到观光者的钟爱。
对于古旧建筑的再利用并非只是对其简单的修葺——只有少数专门机构和建筑设计所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一观念开创了建筑的新思路,使建筑的改建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2 在中国,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是“除旧布新”,现在中国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推倒旧建筑,建造新工程。参加2004年首届北京建筑双年展的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前院长说道:“中国的城市20年来处于高速膨胀中,几乎是完成了欧洲过去100年的建设历史,这既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也对于如何处理旧建筑提出了挑战”。令人感到一丝欣慰的是,在全国大兴建设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会展中心、科学园区等一系列新的建筑要素的同时,“旧”的声音和势力也在不断繁衍,不断滋长。近年来,旧建筑的改建及重新利用已经成为建筑界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话题,旧建筑被重新界定身份,被赋予新的内容,产生新的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被认可和喜欢。
上海是目前拥有最丰富的旧建筑改造成果的城市。苏州河、新天地、上海外滩三号、十八号等逐渐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时尚区域。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及其所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一时成为一种时尚。在新天地项目开发之前,该区域原来是一片拥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新天地的改造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而每座建筑的内部,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量身订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气氛。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但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感觉非常现代和时尚。新天地改造所取得的成功也掀起了举国上下旧建筑改造的风潮。而苏州河边的旧工业建筑也逃避了被铲除的命运,这里再次鲜活了起来。登琨艳是上海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第一人,1998年,他选定坐落在南苏州路1305号的一所2000m2的旧仓库,改造成为自己的工作室。在装修中,登琨艳尽可能地保留了仓库古旧的原貌:地板和立柱裸露着粗糙的木纹,墙面上陈年的白灰遮不住砖缝的裂痕。改造的主要工作只是清除垃圾、清洁环境,把通风的小百页窗换成透亮的落地玻璃窗。然而改造完的工作室,显得既古朴又前卫。随着登琨艳的入住,一批喜欢怀旧的艺术家纷纷来到苏州河畔,租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据不完全的统计,苏州河两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工作室100多个,聚集了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正是由于登琨艳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人的努力,这里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传播中心。
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1950 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798厂区的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亚洲亦属罕见。2002年以来,随着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一个集艺术中心、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广告公司、酒吧等于一体的艺术社区逐渐形成,绘画展、摄影展、实验戏剧、音乐会、时装发布会等艺术和商业活动非常频繁。798艺术区成为近距离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理想场所,被《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称为北京的SOHO,成为世界了解北京当代文化现象的一个窗口。
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意义
具有对保护历史的意义。建筑是一个时期的产物,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承载了许多社会的记忆,对一些废弃的旧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是保留了时代的痕迹,同时也保留了城市的记忆。把废弃地进行更新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不仅缓解了城市发展的用地紧张,同时也增加了用地的可识别性。
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将旧的工业厂房、仓库作为现存的环境资源开发再利用,不仅避免了因拆毁重建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减少了垃圾及粉尘污染,对周边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与建筑相协调的景观又会使环境质量提升,因此,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是一项对城市环境有效的环保措施。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建筑重建的费用,同时一些具有创意的改造设计,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可谓是低投入,高回报,这是其显性的经济效益;而改造好的旧建筑同时会促进地块内部和周边的经济,甚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复苏,起隐性的经济效益更大。
建筑保护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却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帕特瑞克·盖德斯称此为“历史的情怀、发展的生活”。安德烈·阿尔若克斯的《领域的保护》促使了英国制定法律保护建筑,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更将建筑保护扩展到保护整个城区。现代运动也迷恋纪念性建筑但反对历史性的理念。随着新建筑理念的崛起,从前的拜物主义似乎仍是出于好奇。事实上,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20世纪的遗嘱。新的建筑学关乎过程而非创建,他拥抱未来的动态,尊重过去的得失。最重要的是,新建筑学为多样性欢呼,认同新旧的价值、现代和传统的意义,尽管这些创意性的工厂改造与其他旧建筑改造一样,给历史性建筑重新赋予了生命,但由于它们多被冠名为艺术创意产业区等名称,很容易被狭义地理解成前卫艺术推广和精英思想自我陶醉的商业化标志,并非普遍意义的旧建筑的“再生”。
最后强调的是,建筑的安全性是最根本的要求,不能够为了保护历史价值或一味地追求空间塑造,而忽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应该以结构安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肯尼思·鲍威尔著,于馨,杨智敏,司洋译.《旧建筑改建和重建》,大连理工出版社,2001。
[2]陆地著.《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中西方传统建筑屋顶的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