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负建筑"
摘 要: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不仅是位响誉中外的设计师,还是位擅于思考的建筑理论家,解析隈研吾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成为呈现其观念而进行实践表达的指导方针。本文试从隈研吾的主要理论观点入手,解读他的实践表达,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探讨设计作品的深层内涵,以求对当代中国正在苦苦探索的设计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隈研吾建筑理念实践表达
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不仅是位响誉中外的设计师,还是位擅于思考的建筑理论家,他擅于对建筑文化和建筑体验进行双重分析,并著有多部建筑理论文集和著作。由于语境或场合的不同,他著作中的建筑思想观念呈现多个变体,如“消解的建筑”、“自然的建筑”、“微粒的建筑”和“反造型”等。在这些建筑理念当中,总是贯穿着矛盾却充斥着一种内在的张力,解析隈研吾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成为呈现其观念而进行实践表达的指导方针。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的词汇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
所谓“负建筑”,指的是造就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筑为中心的场景。他以否定建筑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消解建筑和环境的割裂,除去附加于表面上的过多欲望和寄托的建筑,还原人类建筑最本质的初衷。本文试从隈研吾的主要理论观点入手,解读他的实践表达,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探讨设计作品的深层内涵,以求对当代中国正在苦苦探索的设计师提供参考。
一、“消解”的建筑
通过消解建筑的外部形态,使建筑消除了原本的实体感,将环境与建筑相统一,也加强了主体在建筑空间内部的体验,从而使建筑完全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师们,追求建筑体块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割裂,认为只有割裂才能更加突现出建筑的外在形态,使建筑更“美”。但隈研吾认为“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才是建筑。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大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大地,再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于是,日本传统审美中一直被器重的“脆弱的美”被运用到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上,多采用人的尺度,采用比较纤弱的结构,弱化了建筑的外在形态,把建筑作为配角,那么建筑在人视线中的突兀感也随之被弱化了,同时也消除了建筑于大地之间的这种割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得到了融合。
在“龟老山展望台”的空间内部,隈研吾把整个大空间分为三个媒介型小空见,并让它们叠加、构建出层次。他认为“人”要在—个建筑中感受空间,需要通过从一个空间穿越至另一个空间,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的位置切换中才能获得连续、综合的空间印象以及随时、完整的空间体验。所以建筑的层次越多、越复杂,观者的参与性就越强,获得的空间体验也就越丰富。而这种在建筑内部的移动实则就是让“人”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并忽略了建筑的存在。再如位于日本宫城县登米町的“森林舞台”,与一般的舞台突现于环境中的做法不同,隈研吾将这个“能剧”舞台包围于森林中,这使得在远处很难观察到整个建筑全貌。关者在建筑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这一刻,人、建筑、环境得到了融合,成为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
二、“微粒”的建筑
微粒建筑思想源于德国哲学家威廉?莱布尼茨所提出的“单子论”,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无数细小粒子进行结合、交错、震动而产生的,即便从表面看起来它被固化了,那也只是我们采用一种短视的时间标尺来衡量它,如果用自然内在的、及其缓慢的时间表来看,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持续的、粒子化的。隈研吾认为一旦组成建筑的材料化为粒子,那么自然界的光、风、声音就可以被引入到空间内部,而建筑与环境就相互统一了。隈研吾把他的粒子理解为既具有物质性的因素又具有精神上的因素。这里似乎有看见了“负建筑”的理论的影子。
在日本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视“粒子”这样的形式,其原因就在日本的建筑构件都是非常小的,诸如木头、米纸或是石头之类。在这样的构件之间,通常留有缝隙,因而外部的风景可通过这种构件被引入到建筑内部,使得建筑与环境形成了有机的联系。
在设计“马头町广重美术馆”时,隈研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思考有关杉木和百叶缝隙的大小尺寸。他制作了不同比例和色泽深浅不一的模型,通过测验光在透过百叶时产生的效果而确定细部尺寸与内部结构,通过结构的层次变化,将自然光线过滤为细微的粒子,从而使建筑室内的光线变十分柔和,那如雨丝一样的屋顶和立面,使观者产生了一种仿佛进入广重画作一般的幻觉。“水/玻璃之屋”是隈研吾设计的一座位于海边的住宅,为了强化水平效果,他将室外的一部分铺上了水池,让建筑物的一部分水面和大海的海面融为一体。同时屋顶采用不锈钢制细格栅,通过地面与屋格栅两个水平面来确立空间,强化水平感,弱化垂直感。在这些建筑作品中,粒子概念都放到重要的地位予以呈现。
三、“自然”的建筑
何谓“自然”,隈研吾认为,“自然是某种关联性”,即在空间上相协调性和在时间上可持续性。也就是说,“自然的建筑”不单单是指与自然(界)相适应的建筑,或仅仅是采取自然材料的建筑,而是指与场所的精神相一致的自然而然的建筑。
他的建筑实践中,无论基地面积多么狭小,多么局促,他都会给居住者保留一块空白,给现代生活营造一处自然风景,让人们在有限室内空间中感受到风光、雨、雪等自然元素。与此同时,他也在不断反思着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他在大部分的作品中都尽量去引入一些自然元素,使人们在建筑当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感。在他的建筑中,自然的定义不再只是单纯的“欣赏”,而是应该去直观的“触碰”,让建筑主体、内部空间、外部环境和人四者之间有了穿插交流,呈现出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他的作品虽然都采用一些诸如石材、木材、竹子、泥块等当地易获得的自然材料,但他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深度的加工和精妙的设计,使其达到与原始材料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高柳町阳之乐屋”是一个拥有茅草屋顶与和纸幛子的建筑,隈研吾利用和纸来分割建筑内外,营造出一种柔和、隐约的空间感受。和纸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工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风雨强度和防水性,隈研吾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又在和纸的表层涂上柿漆和魔芋糊,并且将其附在木材制成的骨骼上,使得和纸的厚度大大增加。这种看似不透明的和纸表皮在光线的作用下,呈现出了一种半透明的效果,使整个空间变得更加的轻盈通透,散发着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
隈研吾作为新生代的日本建筑师,一直活跃在当前的国际建筑舞台上。在他25年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一批极富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的建筑作品。他将多年总结的深刻的建筑理念和哲理通过建筑空间来传递,而建筑空间在建筑理念的指导和感染下变得更加富有内涵,在与建筑实践的共同印证推理下使原本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哲理观念变得更为真实。当前世界建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建筑的“本土化”, 提倡文化的丰富性,这些要素在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建筑与日本当地的需求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并有着强烈的自然感和民族文化传承性,传递出了日本建筑理念的文化独特性。隈研吾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从建筑与环境的相互渗透,空间意境的把握和自然材料性能的探索等方面寻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的连接点,创造出了许多极具东方文化神韵的建筑空间,并在日本建筑界乃至国际建筑界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因而,隈研吾在建筑实践中所倡导的建筑观及为呈现这种观念而独有的创造性实践,是值得当代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隈研吾《反造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隈研吾 《让建筑消失》建筑师1990
[3] 隈研吾“日本与现代的统一”———战后日本住宅史”《世界建筑》1989
作者简介:
张君,女(1973.1—),辽宁人,满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史论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下一篇:“建筑设备自动化”应用型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