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节能策略初探
摘要:能源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节能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而是应该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工程建筑作为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节能发展已经成为以后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针对我国当前建筑能耗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笔者理解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建筑节能;能源危机;能耗
1 建筑节能概述
建筑节能的研究与开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简言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建筑节能,其本质内涵仅仅着重于通过能源节约以降低资金投入,是最浅层次的建筑节能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提出建筑节能已经将其升华至节约资源的高度,是基于资源有限论的理论框架而得来的。以资源有限论为理论依据的建筑节能已经较好地把建筑耗能同人类赖以生存的白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是建筑竹能的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提建筑节能,则把建筑耗能与白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米,是最具积极意义的节能概念。此概念的要义在于:人类社会要发展,而且必须发展,能源则是其发展的动力之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必须以耗能作为其发展支撑平台。这种最具科学意义的建筑节能概念并非不要消耗能源,而是需要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实际上也就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重要内涵。
2 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
我国建筑耗能一般包括建筑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所使用的能源,其中以采暖能耗数量最多。我国建筑耗能的特点是:①建筑规模大,近几年,由于住房制度改革,建筑增长速度快,以北京市为例,每年增加的房屋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②建筑热工性能差,数量如此巨大的房屋建筑,保温隔热和气密性却很差,由空气渗透的热量占全部热损失的一半以上。③采暖效率低,我国采暖政策规定一年内平均气温=5℃超过3个月的地区才定为采暖地区,采用锅炉供暖,采暖设备落后,供暖效率低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大,同时系统内室温冷暖不匀现象严重。
据统计,目前我国采暖地区城镇建筑每年各种形式的采暖用能11430万吨,长江流域冬季空调采暖用能600万吨,其它建筑用能880万吨。2008年全国采暖用能增到建筑总能耗的13%,而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量的27.8%,居耗能之首。并且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能耗还在不断扩大。以上数据只是城镇建筑中消耗的商品能源,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则以生物能源为主,燃烧柴草和农作物秸杆,一年就要烧掉薪柴秸杆折合标准煤2.6亿吨,生物能的消耗极大。致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建筑作为耗能的大户,建筑节能就成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现有的大量建筑急需进行节能改造,新建建筑需要进行节能规划和设计,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任重道远。
3 我国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3.1 市场不成熟发育缓慢
目前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发育不健全、进展缓慢,缺乏市场监督机制,市场秩序也相对混乱,致使节能建筑无法按照正常的竞争准则交易,节能建筑在市场中也会受到传统建筑的排挤,难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建筑节能技术、材料和人才市场尚未完善,无法切实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力量准备。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节能增量成本、节能效果变化较大,节能收益时间长,难于进行成本和收益估算,市场存在节能建筑的真实价值不能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缺乏市场引导和积极的鼓励政策,导致房地产开发市场建筑节能指标的变化不敏感。
3.2 新政策成效一般
建筑节能工作涉及到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开工许可、施工监理、竣工验收、房屋销售许可核准等多个监管环节中,大多数地区较为重视施工图节能审查环节,而对其他环节不是很重视。由于相对建筑法规颁布和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我国新建建筑在施工图节能设计市场环节对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都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建筑节能建设没有形成体系、建筑节能时间和施工人员的建设水平较低、政府对节能设计实际执行的监管手段仍然还没跟上,时间合格率的升高并没有带来实际建筑节能效果的大幅提升,新建建筑节能50%的合格率还很低。
3.3 旧建筑节能改造困难
由于既有建筑市场保有量大,节能改造涉及供热体制改革、改造成本等多方面的问题,故而难度大,绝大多数依然是非节能建筑,仍在浪费着大量的能源。据调查显示,居民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持愿意态度的比例为58%,愿意进行既有建筑建筑节能改造,接近74%的居民只愿意承担10%以下的改造成本。由于我国建筑产权大部分属于居民,绝大部分居民只愿意承担10%以下改造成本,可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投人,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是很难推动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业主对节能改造成本的承受力较高,对推行公共建筑改造配合意愿较强,能够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突破口。
4 对我国建筑节能的几点建议
4.1 要多设计节能类设备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设计是关键。这就要求设计师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相关技术发展,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及时了解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地貌、自然通风、使用太阳能,减少资源的消耗,为实现建筑节能走好坚实的第一步。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回水中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且做到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一个成功的节能建筑是一个能够与生物圈中的自然系统紧密结合,并且对这这些系统有极少破坏性而最大限度积极影响的设计。如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好,流出或流入室内的热量的就少,采暖空调设备消耗的能量也就少。反之,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流出或流人室内的热量的就多,采暖空调设备消耗的能量也就多。为了从根源上降低能耗,打造节能建筑是设计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4.2 国家要全力支持建筑节能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调解不是万能的,只是恰当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政府应采用强制性和鼓励性并存的政策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把推广建筑节能适用技术作为提高居民舒适性的突破口,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推进建筑节能的开展,实现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筑节能是政府承担公共事物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除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信息、节能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外,还应进一步考虑长期的能源价格政策,用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来设计和引导,使能源供需和管理机制重新融合。
4.3 调动全社会人们的积极性
建筑节能不是单靠少数人或者少数群体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全民运动,是需要所有个体一起参与才能完成的。人生命的几十年中,有80%的时间呆在室内,人类居住地实质是室内空间。人们创造的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健康,要使建筑的内部能够支持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人类不能脱离全球系统,而是应该通过生态学的规律被整合到这个系统中来,形成人类、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顾同曾,德国的建筑节能技术[J],建筑科技,2001.2
[2]涂逢祥,21世纪初建筑节能展望[J],新型建筑材料,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