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近现代机械工业遗产的调查与物质构成分析研究
计划经济时代享誉全国。机械工业是四平市工业的主体。本文是在对吉林省四平市机械工业资料整理和对机械工业遗产调研的基础之上,对四平市机械工业遗产的概况与特征进行梳理,并对四平市近现代机械工业遗产的物质构成进行阐述。
关键词:机械工业遗产;四平市;城市复兴;三机两车
1 “三机两车”与四平机械工业
四平市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一五”“二五”和“三五”期间,国家在四平布局了一系列大型项目,以“三机两车”即四平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收割机、工程机械厂生产的装载机、四平鼓风机厂生产的鼓风机、四平市客车装配厂生产的城市汽车和四平市汽车改装厂生产的专用汽为代表的四平机械工业曾经享誉全国。四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东北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四平地区的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稻谷产量丰富,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之一,早期农牧业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四平市的工业迅速发展,化工、机械、纺织以及粮食加工制造业等产业都得到了大力度的建设,成为吉林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型工业城市。笔者在对四平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在四平市现存的众多废弃工业厂区中,机械工业相关企业的遗存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在四平市的工业中,机械工业一直是支柱产业,无论是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东北地区的建设,四平市的机械工业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四平市的机械工业厂区现大部分被整体遗弃,原企业有的整体迁移,有的合并或者倒闭。在这些废弃工厂中,有很多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
2 四平市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四平市近现代机械工业发展概述
四平市的机械工业作为四平市的工业主体,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四平第一家铁工厂——富顺铁工厂,主要生产农业器具,后来试制榨油机、磨米机等。四平市机械工业经历百余年发展与变迁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1912~1949年是四平市近现代机械工业的开端,伴随着四郑和四洮铁路通车后,四平市场开始繁荣,出现了前店后厂式的机械工业生产作坊,主要生产农具。1949年~1976年是四平市近现代机械工业的奠基与发展阶段,四平市的机械工业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投入生产,四平市的机械工业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投入生产。1976年~1985年,四平市的机械工业迎来了新时期,发挥了行走机械的优势;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品结构,各类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主要产品多次获奖,并出口到国外。
2.2 现状与布局
(1)现状。四平市现存工业遗产均为“一五”“二五”时期兴建的大型工厂。有些工业遗产依旧保持着原有生产功能,从建厂以来,使用功能未发生改变。有些工业遗产原有的生产功能已改变,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厂房也已经改变了原有工业生产属性。还有一些工业遗产原有生产功能已经完全丧失,生产厂房闲置,废弃或改作它用。
(2)四平市机械工业的布局特征。四平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因为兴建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需求的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机械工业的分布特点也不相同。1931年~1945年,四平街沦为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为加快掠夺速度,大量开办工厂。四平迅速成为长春以南、内蒙古东部,辐射怀德县、通阳县、梨树县、双辽县、东丰县、长岭县的工业中心,在工业的数目和项目上都大幅增加。为了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掠夺,并快速将资源转移,当时四平街的重要工业企业厂址都设置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控制范围以内。与此同时,“满铁”一方面大量增加货物专用运输线路;一方面组织人员勘测地形,并大量兴修铁路。这一时期的工厂集中分布在铁路附近。这一时期的机械工业集中分布在铁路线与公路干线北一马路(今北一纬路即102国道)之间的幸福路上(见图2)。四平市由于在战争中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工厂的主要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平市先后完成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开始进行全面的建设。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并且快速发展。“一五”“二五”期间兴建大量工厂。按照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对四平市的工业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调整之后,形成了东南部的重工业区,西南部的纺织工业区,东北部的化学工业区。这一时期四平机械工业的内部结构也经过了多次调整。四平市的机械工业市区内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即幸福路两侧在铁路线与公路干线北一马路(今北一纬路即102国道)之间的幸福路以及与公路干线相连接的烟厂路与重工路两侧(见图3)。
3 四平市机械工业遗产的物质构成分析
3.1 厂房
四平早期为消费性城市,工业建筑为数寥寥。多为粮油加工和手工业小作坊,生产车间规模不大,建筑技术并不成熟。50年代末,工业建筑设计开始采用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齿形屋架首先在棉纺厂工程中应用。设计工作开始实施标准化,推行模数制。进入60年代,城区工业建筑不断增加,规模从小型发展到中型或大型,厂房形式也由单层独立式向多层及复合式发展。在建筑风格上主要为仿苏式。由于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建设得到苏联的援助,虽然四平没有苏联直接援建的企业,但是当时四平市的工业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影响。在建筑形态上表现为空间和体量巨大、材料朴素、构造节点清晰,强化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区别,反映出建筑结构的真实性。通过超大的空间体量和富有韵律感的结构骨架表达工业美学特征,外墙特征为红砖实砌的清水墙,门窗过梁保持混凝土色或刷白,显得十分醒目,门窗采用金属门窗,整体建筑形象宏伟大气。例如,四平市线路器材厂、工程机械厂、机床附件厂等的生产厂房都是在清水红砖墙面上,外露灰白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窗门过梁等没有装饰,建筑构造节点清晰,有些工厂的墙面还有“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
3.2 办公建筑
除了仿苏式的大型厂房建筑,四平市机械工业的附属办公建筑还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并适当带有装饰细部。采用工字型或一字型平面,横向三段式或五段式,竖向条窗,坡屋顶,在建筑柱廊和檐口等细部上装饰简化图案。除局部保留的线脚外。建筑整体几乎没有多余装饰,布局随工艺流程展开,平面总体较为灵活,与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相差较远。四平市鼓风机厂、换热器厂、机床附件厂等企业的办公建筑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
3.3 厂区大型构筑物
各大厂区均有建厂初期规划建设的铁路运输线路,和各种气、固、液体的输送管道、传输带、烟囱、冷却塔、水塔等。这些构筑物地处厂区范围内,体型高大,多为当时城市的制高点,成为人们眼中熟悉与明确的地标。由于这些构筑物是当时生产运行流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标定生产流线的纪念物,在公路运输发达原有生产转型的今天,诸多原有的构筑物失去了设计之初的效用,却带给人极强的时代感和历史记忆。在工业美学的背景下,这些废弃的构筑物还能够引发人们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成为具有时代印记的景观。
3.4 生产设备与生产流水线
生产线与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是工业遗产的独有特点。生产是所有当下物质遗存于特定时代的活动主体。物质遗存是生产的物证,主要包括建厂初期及后续生产过程以及重大的技术改造等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设备流水线以及有代表性的产品。这些工业设备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代表了当时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厂房内部仍存有部分曾为中国第一的大型机械加工设备。以前厂房大多没有吊车,后建厂房的吊车吨位已发展到20吨、30吨,吊车梁形式从现浇、钢桁架到实腹“I”字型钢梁,承载能力有了明显增加。吊车柱由现浇发展到预制。结构形式由单层排架发展到多层框架结构。基础形式由条形基础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直至桩基础。大型炉渣混凝土墙板在厂房设计中开始应用。1965年,在四平客车厂和线路器材厂采用了钢筋砼门式钢架和桁条板,为改革过去肥梁胖柱深基础重屋盖做出有益尝试。1972年,四平鼓风机厂厂房在设计上采用了薄壁钢混平腹杆双肢柱等方法。此举在建设行业尚属首创,是工业建筑设计中的成功之作。
4 四平市机械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概念的提出与城市复兴
四平市机械工业遗产是新中国建立初期规划建设的,其物质文化遗存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老一辈人曾在这里抛洒热血与汗水,用青春书写新中国工业的崭新篇章,这里承载了一代人艰苦的岁月,记载了新中国内地制造业发展的辉煌笔墨,每一幢建筑、每一个设备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具有极高的价值。
四平市的机械工业企业对四平记忆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四平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收割机曾被列为国家科研计划,四平市建筑机械厂的产品曾为南京长江大桥、葛洲坝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优质设备。即便是今天,四平市机械工业,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建筑遗存仍能算得上是吉林省工业遗产的卓越代表。目前,存留的建筑遗存带有鲜明的苏联援建时期的建筑风格,其恢宏的体量与高度计划性的布局具有典型的时代印记,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意识形态的真实写照,具有很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遗产的保护与存留必将成为老一辈工人阶级艰苦劳动的纪念,从城市遗产的角度来看,对后辈也有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四平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四平市志(上、下册)[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 四平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四平市大辞典[M].四平市地方志编委会,1998.
[3] 满史会.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下卷)[M].辽宁省营口县商标印刷厂,1988.
[4] 米凤君.吉林工业四十年(四平册)[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